9.2溶解度
一、单选题
1. 不会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A.温度的高低 B.溶质的质量 C.压强的大小 D.溶剂的性质
2.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盐水倒出一半后浓度降低
B.将面粉加入一定量水中能形成溶液
C.加压会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
D.蔗糖可以无限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3.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饱和溶液一定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
C.饱和溶液降温后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析出晶体
D.将20%的氢氧化钠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10%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分别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均升高
B.把少量花生油加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后,即可形成溶液
C.将一杯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进行加热,溶液会出现浑浊
5.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0℃时,b点对应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B.把c点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时,仍是饱和溶液
C.a点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6%
D.20℃时,将20gKNO3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得到65.8g溶液
6.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操作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操作①的作用是增大食盐的溶解度 B.操作②中可通过升高温度加速溶解
C.操作③中可用玻璃棒搅拌加速过滤 D.操作④中要将液体蒸干后停止加热
7.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在一个大烧杯中加入含有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甲和乙的固体存在。现将温度由60℃降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杯中固体甲和固体乙的质量都减少 B.杯中固体甲的质量减少、固体乙的质量增多
C.溶液中甲、乙溶质的质量都减少 D.溶液中溶质甲的质量减少、溶质乙的质量增多
8.某兴趣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所示装置验证铁、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B.用乙所示装置验证氢氧化钠溶解的热效应
C.用丙所示装置可证明大理石粉尘不能发生爆炸
D.用丁所示装置配制1%的Ca(OH)2溶液
9.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
B.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欲使100克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由5%变成10%,可向其中加入5克KNO3固体
D.25℃时,将KNO3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10.有一硝酸钾溶液,第一次蒸发掉10克水,冷却到20 ℃时,没有晶体析出;第二次又蒸发掉10克水冷却到20 ℃时,析出晶体3克;若第三次再蒸发掉水10克,冷却到20 ℃,则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A.可能小于3克 B.可能大于3克 C.一定等于3克 D.一定大于3克
1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一种方法能将甲溶液由A点转变为B点
B.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小
C.t2℃时,在50g水中加入35g丙物质,充分搅拌得到85g溶液
D.若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都有晶体析出
12.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31.6克
B.20℃时,68.4克水最多溶解31.6克硝酸钾
C.20℃时,100克水最多溶解31.6克硝酸钾
D.100克水溶解31.6克硝酸钾固体可以形成其饱和溶液
13.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一定质量的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B.水的电解
C.20℃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D.利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1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丙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以除去甲中混有的少量的丙
C.分别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到t1℃,析出固体的质量为甲>乙
D.t2℃时,将30克甲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可以得到80克甲溶液
15.15℃时,将质量都为x g的、KCl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恢复到15℃,现象如图1、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中加入的固体是KCl
B.固体质量:25.0C.将甲、乙两烧杯的温度从15℃升高到t℃,两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D.将、KCl的饱和溶液从45℃降温到15℃,析出晶体质量一定是KNO3>KCl
二、非选择题
1.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M 点的含义是
(2)图中 A 点表示 t2℃时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在该温度下,将其变成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
(3)t2℃时,90g 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是 g。
2.“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1)图A中可观察到 (填火焰的名称)处的火柴梗炭化最明显:
(2)从图B中可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 。
(3)图C中打开可乐的瓶塞,可观察到大量气泡冒出,说明 。
3.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氢气燃烧是人们认识水组成的开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实验中,水用来隔绝空气的是 (填字母序号)。
(3)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将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任写一种)。
③t2℃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有晶体析出的是 ,此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近代以来,科学家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认识了水的组成。
(1)1781年,卡文迪许把“易燃空气”与纯氧混合后于密闭容器中引燃得到水。1782年,拉瓦锡在前人的基础上,用图1所示装置进一步研究水的组成。他将收集到的水置于容器A中加热,使水蒸气通过红热的空心铁管(EF),在出口处(K)收集全部生成的气体;冷却至室温,测得铁管质量增加。注:拉瓦锡实验中铁管内发生的反应:
①通过拉瓦锡的实验,可以得出有关水的结论是 (填字母)。
a.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②后经证实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拉瓦锡测得铁管增加的质量大于所收集到氢气质量的8倍,其原因可能是 。
(2)1800年,尼克尔森通过电解法进行水的分解实验,所得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约为1:2。在科学史的启示下,兴趣小组向水中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
①兴趣小组向水中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目的是 。
②实验发现,相同时间内,管a与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均小于1:2。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得知,电解过程中石墨会与氧气反应生成CO2从而消耗部分氧气。还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③兴趣小组用Ca(OH)2溶液代替NaOH溶液再次进行图2实验,发现a管电极处Ca(OH)2溶液变浑浊,请你分析溶液变浑浊的3个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