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6 22:56: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7课 《爱莲说》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思想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爱莲说》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文正是起着示范作用。另外本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描写,歌颂坚贞的气节,曲折的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联系到当下“清廉”主题教育,具有极强的思政意义和现实意义。
七年级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大意。但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对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吧:荷叶很美,荷花很美,莲蓬也很美,莲籽还很美味儿。这是你们喜欢的理由,但那都只是外表的,有人却能说出喜欢莲的与众不同的理由,那个人就是周敦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爱莲说》,看看他说出了喜欢莲花怎样的理由。我们这节课将五“说”《爱莲说》,就是从五个方面来学习。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
2.介绍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 ”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3.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敦(dūn) 颐(yí)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鲜(xiǎn) 噫(yī)
2、精读文本,疏通文义
①结合注释,调用积累,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②师生就个人不能完成的句子进行互帮互助。
③教师对个别语句及词义做点拨教学。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内部贯空外部笔直,不横生藤曼不旁生枝茎。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闻更加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借助注释,了解文意
1.借助注释,了解句意:指名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2.结合译文,了解文意:指名说说: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3.了解文中写了几种花?(板书:菊 莲 牡丹)。
4.借助注释、联系以前的积累疏通文意。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请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示例: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节。 “蔓”和“枝”在这里都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长出藤蔓”、“长出枝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二、读莲,知莲之韵味
学习任务一:出示情境:假如当地电视台招聘播音员,测试题目是诵读《爱莲说》,你想应聘,请向评委诵读这篇文章。诵读后请同学们进行评价。
1.学生听示范朗读,标清字音、停顿、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赏莲,明莲花品质
学习任务二:假如你成功应聘为兴安电视台播音员,并成为一名记者,请你到学校和同学们以《爱莲说》为脚本,共同策划一则节目,主题是“莲”与君子之德”,请和同学们共同探究,完成这个任务吧。
活动一:请你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这篇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们来听听同学的翻译。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同学们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吗?请你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一句中的“植”,古义是竖立,今意是种植.陶后鲜有闻:鲜,古义:少;今义:新鲜。
生:我发现“水陆草陆之花”:之,它翻译成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生:我发现“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不旁生枝茎。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同学们的发现真好,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 老师希望同学们多思考,多归纳,积累更多的文言知识。
课件:文言小知识
(1). 古今异义
(2) 一词多义
(3) 词类活用
(4) ……
活动二:品莲,明君子之德
1.教师说:周敦颐,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濂溪先生在南康郡任职时,曾在府衙东侧开辟一40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那么,如此爱莲的濂溪先生笔下的莲具备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找到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并按照“我从 (词或者短语)中,读出了莲花 的特点”的形式回答。
学生汇报:
学生说:我首先找到咏莲句:(课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从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读出了莲花的高洁,
我从2.“濯清涟而不妖” 读出了莲花的质朴,
我从3.“中通外直” 读出了莲花的正直,
我从4.“不蔓不枝”读出了莲花的不附权贵,
我从5.“香远益清” 读出了莲花的声名远扬,
我从6.“亭亭净植”读出了莲花的清高,
我从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读出了莲花的洁身自爱。
四、迁移文本,感悟文思
走进文本,我们感受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洁身自好的人生追求,这也正是他笔下清正廉洁之风的一种体现。走出本文,我们不禁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今我们的国家不断推行清廉之风。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关于清廉主题的警句或故事与大家分享吗?
【预设】学生分享,教师补充:
1、穷不忘操,贵不忘道。[唐]皮日休《六箴序》
注解:人虽然不得志,不能忘记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记正道。
2、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汉]刘向《说苑·至公》
注解:给公家做事,不能考虑个人的事,就不能讲私利。
3、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
注解:主持政务关键在于去掉私心,否则就没有公道可言了
这些名言警句让我们看到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中华民族就已经深深刻下了“廉洁”的烙印,在这深厚的文化根基的培植下,也演绎出了许多“廉洁之风”的美好故事。
廉政故事分享:
1、 深得民心“海青天”——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人,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2、不私 钱杨继宗——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 守,深得民 。 次, 名太监经过那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 ,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 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 了。回京后,在明英宗 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 是不私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 ”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3、无限忠诚陈友风——全国道德模范 物泽县迤车镇索桥村的主任陈友风如是说:“在基层 作的14年中,我 直保持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 作上有作为。对党、对国家、对 民 限忠诚,时刻保持着思想上的纯洁和先进,努 提 素质,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 。 命不息,奋 不已,为建设和谐迤车尽 微薄之 。”
4、感动中国朱彦夫——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也是如此:88岁的他,作为长津湖战役幸存者,曾荣获“时代楷模”“人民楷模”称号。14岁参军,先后10次负伤,3次立功。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疗养院的优厚待遇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五、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品析课文,赏析写法之妙。
问题: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学生自读课文,品析写法,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然后在小组交流
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刘禹锡曾有诗云: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都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七、探究课文,赏析立意之新。
问题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庸碌之辈。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问题2: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讨论明确: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作者是想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八、课堂结语
学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作者周敦颐要洁身自好,永葆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言韵味、感悟莲花精神。
九、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就你所喜欢的花仿写《爱莲说》,以“爱______说”为题,300字左右,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托之志。
教学反思
“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老师应该始终贯彻这样一条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我们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本课教学,以讲授法为主,是教学思路清晰、内容饱满的一节课。但是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导致知识与能力脱节。所以,学完后还得通过练习来检验并巩固所学知识。但在实际中,却是学生惰于去梳理和复盘所学基础知识,导致收到的学习效果有限。
想更大程度地帮助学生从能力上去提高,恐怕要多些促进自主探索和调动积极主动性的教学设计,比如设置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