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读图归纳总结世界降水地区分布的特点;
3.理解影响世界降水地区分布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1.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2.理解影响世界降水地区分布的主要因素,学会分析世界部分地区降水状况的原因。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以大致了解降水发生的基本条件及过程,和对人类的影响,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与认识降水相关知识的欲望。
教师继续激趣导入,让欣赏不同气候区的自然景观图片,以加深对不同气候条件尤其是不同降水条件下自然植被的差异。
思考:下面两幅景观图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特征?气候方面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第一幅图片表现的气候特征:气候干燥;第二幅图片表现的气候特征:气候湿润。
最大差异:降水的差异。
教师继续展示旱灾和洪灾的图片,以表现降水偏少或偏多易引起旱涝灾害,使学生认识降水还可能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
【讲授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掌握了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的两大基本因素包括气温和降水,因此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了解另一个基本因素——降水的相关知识。
(板书)第二章 世界气候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二、世界的降水
1.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思考:
1.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生:(可能的答案)1.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甚至在2000毫米以上;
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有的地区甚至在200毫米以下。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赤道地区降水丰富的原因。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2:两极地区降水稀少的原因。
(问题承上)2.两极地区为什么少雨?
生:(可能的答案)2.两极地区纬度高,终年寒冷,蒸发作用弱,气流以下沉为主,不易产生降水。
(问题承上)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西岸比较,哪里降水多?
生:(可能的答案)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问题承上)4.中纬度地区,沿海和内陆比较,哪里降水多?原因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4.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原因:沿海地区距海洋近,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大,降水多;而内陆地区距海洋远,受海洋水汽的影响小,降水就少。
【拓展延伸】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差异的原因。
讨论与思考:为什么在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提示: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是赤道低气压带,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湿热多雨。
在南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区,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干燥。
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是信风带,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区流向赤道低压带,由于地球自转的偏离作用,在南半球吹东北风,在北半球吹东南风。
在大陆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会带来大量的水汽,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在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因此水汽很少,气候干燥,降水较少。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世界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
知识小结,完成表1: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
地区 降水特点 原因
赤道地区 赤道地区降水多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蒸发旺盛,空气对流强盛,降水多
两极地区 两极地区降水少 两极地区纬度高,终年寒冷,蒸发微弱,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降水少;大陆东岸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降水多
中纬度地区 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的沿海和内陆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沿海地区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大,因而降水量要多于内陆地区
(板书)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海陆位置
读“欧洲西部的气候分布图”和“欧洲西部四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配图”,思考:从瓦伦西亚到华沙降水有何变化?
生:(可能的答案)从伦敦到华沙降水越来越少,反映出从沿海到内陆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
(板书)(2)洋流
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思考:
1.卑尔根和海参崴沿岸分别有哪些洋流流经
2.卑尔根和海参崴哪个地方的纬度位置高
3.卑尔根和海参崴哪个地方年降水量大?为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1.卑尔根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海参崴沿岸有千岛寒流经过。
2.卑尔根的纬度位置更高。
3.卑尔根降水量大。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
海参崴降水量小。附近有千岛寒流经过,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板书)(3)地形
观看视频,思考:试说明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差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原因:暖湿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称为地形雨。
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形成“焚风”,降水稀少,称为雨影区。
知识小结,完成表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对降水影响的表现 原因
纬度位置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蒸发旺盛,空气对流强盛,降水多两极地区纬度高,终年寒冷,蒸发微弱,降水少
海陆位置 中纬度地区沿海比内陆降水多 中纬度地区的沿海和内陆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沿海地区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大,因而降水量要多于内陆地区
洋流 沿岸有暖流流经的地区降水较多沿岸有寒流流经的地区降水较少 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山脉对气流有阻挡作用,迎风坡使暖湿气流抬升,气温降低,易凝云致雨,降水多;背风坡一侧,降水少。
【知识拓展1】“世界雨极”——乞拉朋齐的成因。
教师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在图中标记出乞拉朋齐的地理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
教师继续展示文字材料,说明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
阅读 乞拉朋齐是印度东北部的一个山村,它因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之一而闻名于世。它的周围东、北、西三面都有高山屏障,再加上印度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是由西南季风带来的。这种簸箕形的地形,迫使西南季风带来的海洋气流被抬升,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这里终日乌云密布,人们上街买东西必穿雨衣,儿童只能在泥水里玩耍,建筑物的油毡上长满青苔,皮鞋隔两天不穿就发霉。1961年这里的年降水量达26461毫米,这是有降水记录以来,人们记录到的最大降水量,因而被称为“世界雨极”。其年均降水量达10000毫米以上。
生:成因——乞拉朋齐位于山地迎风坡,迎风坡降水多。
【知识拓展2】“世界湿极”——怀厄莱阿莱。
教师展示“世界湿极”——怀厄莱阿莱的地图、文字材料和播放视频,使学生能够了解其成因。
阅读 太平洋夏威夷群岛中的考爱岛,全年盛行东北信风,岛上山脉怀厄莱阿莱主峰高1546.9米。
怀厄莱阿莱位于考爱岛的东北山坡,考爱岛上的山脉像一道屏障,挡住东北信风的去路。湿润的山风在迎风坡爬升,形成地形雨。同时,还有冷热空气交汇,上下对流,形成锋面雨、对流雨等,全年雨量不断。迎风坡约457.2米处年雨量达11457.9毫米,而背风坡上约259.1米处年雨量仅406.4毫米,相差近30倍。
【知识拓展3】“世界干极”——阿塔卡玛沙漠。
读图思考:阿塔卡马沙漠为何成为世界“干极“?
生:(可能的答案)阿塔卡玛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受副高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秘鲁寒流的共同作用下,降水极其稀少,成为“干极”。
【课堂小结】
【当堂练习】
1.有关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B.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D.一般而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按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下列地区,降水较多的是( )
A.两极地区 B.赤道地区
C.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 D.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3.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自西向东降水变化规律是( )
A.多→少 B.少→多 C.多→少→多 D.少→多→少
4.关于世界的降水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2000mm以上的地区主要集中的在赤道附近
B.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C.回归线附近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D.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多在200mm以上
5.下图A、B、C、D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6.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受哪个因素影响( )
A.经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人口密度 D.海拔高度
【参考答案】1.A 2.B 3.C 4.A 5.C 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