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06: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装在套子里的人》 章节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1.抓住“套子”,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3.欣赏小说的幽默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难点: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 导入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契诃夫 创作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及其所催生的奴才性格的象征。作者通过描写这样一个人物,愤怒地控诉专制统治,批判腐朽保守的社会思想文化对人的桎梏,反思人性中的奴性弱点。 三、文题解读 “祝福”是旧社会我国江南一带的习俗。 在浙江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个吉日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之内,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 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祀,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 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 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工都要回避。别说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要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夯实基础 明确字音。 契诃夫(qì hē) 胆怯(qiè) 憎恶(zēnɡ wù) 陶冶(yě) 辖制(xiá) 撮合(cuō) 怂恿(sǒnɡ yǒnɡ) 滑稽(jī) 谗言(chán) 祈祷(qí dǎo) 讥诮(qiào) 战战兢兢(jīnɡ) 成语解释 ①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②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③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④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恙:灾祸、疾病。 ⑤六神不安: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⑥大快人心: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⑦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也作精疲力竭。 六、整体感知 1.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惶恐不安,他怕的是什么? 害怕改变现状 害怕新生事物 特点:因循守旧 保守反动 别里科夫身上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套子展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实质是什么? 性格特征:封闭保守 胆小孤僻、多疑惶恐 与世隔绝 仇视新事物 思想实质:惧怕变革,憎恶现实,维护守旧秩序 3.概括形象特征 ①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猥陋、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②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朽的势力;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③他不仅是个性格典型,也是个时代典型。 4.请概括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别里科夫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因此,他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旧制度旧思想的牺牲品,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形象;也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应该是我们批判的对象。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形象? (观点一)我认可前一种观点。小说中有多处直接描写别里科夫的文字,能直接表现出别里科夫生活在恐惧之中,他整天畏首畏尾、战战兢兢。他不能拥有正常的生活,他和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有着某些相似的生活遭遇,他们都是旧制度旧思想的牺牲品。我们应该同情他。 (观点二)我认可后一种观点。别里科夫虽然有其可悲的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用许许多多的“套子”来约束辖制身边的人,使这些正常人很难拥有正常的生活。他代表着沙皇旧制度旧思想,处处辖制别人,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应该受到批判。 (观点三)我认为应该综合两种观点来辩证看待别里科夫这一形象。他确实是沙皇制度的牺牲品,身上充满着悲剧性。但他同时又是旧制度的卫道士,影响约束着别人的生活。“套子”既“套己”更“套人”。这样的人物阻碍新生思想,阻碍社会发展,我们可怜他,更要批判他。 活动三 深挖思想主旨 从人物看,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他们的形象与别里科夫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别里科夫的顽固、守旧、虚伪和腐朽,突出了别里科夫的“套子”特征。 从情节看,华连卡姐弟与别里科夫的斗争是小说的高潮,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矛盾突出。 从主题看,华连卡姐弟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之间的斗争象征了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华连卡姐弟斗争的胜利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从效果看,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戏剧性和吸引力。 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一句话。 别里科夫虽然已经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 本文和《装在套子里的人》都以“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这种叙述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①“我”是事件的讲述者:弟弟尼古拉的故事是由“我”的讲述一一展开,使小说条理清晰,真实可信,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②“我”是过程的见证者:“我”见证了他人性从善良到自私吝啬、冷酷无情,不断扭曲的过程,突出主人公的形象。 ③“我”是思考的呐喊者:作家借“我”的思考和心理描写,揭示了庸俗、安逸对人的灵魂腐蚀和精神伤害,使主旨更加突出。 1.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著名剧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毕业后,一边行医,一边写作。 作品揭露沙皇专制的残暴,讽刺市侩的庸俗,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的小说简练朴素,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寓意深刻。 代表作: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奥楚蔑洛夫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中篇小说《第六病室》抨击沙皇专制暴政,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受到很大震动。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另有: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带阁楼的房子》《苦恼》《万卡》,剧本:《万尼亚舅舅》《伊万诺夫》《樱桃园》享誉世界。
语言特色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课堂小结 别里科夫人物形象: 1.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事物新思想的“套中人”典型,是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2.害怕变革、顽固保守、诚惶诚恐、自欺欺人的伪君子 ;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3.他不仅是个性格典型,也是个时代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