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10: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会认“昼、耘、供”等生字,正确读写“昼、耘、桑、晓”。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能力。
1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情感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情感交融的地步,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你们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学过他写的诗,你们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退。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共五个篇章。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听范读。
个人自由朗读。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词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昼:白天。
耘:锄草。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从事。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荫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四、品词赏句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古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诵。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延伸
1.田园诗人还有很多,例如孟浩然、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夏日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传统文学的大成,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像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稚子弄冰》
1.理解古诗的意思。
2.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3.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童年岁月是纯真、难忘的,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场景)
2.字词理解。
(1)稚子:幼小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5)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尝试给本诗文段划分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二、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锣来敲。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3.“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形象)
三、诗词小结
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四、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一背。
《村晚》
1.学习诗词,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词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词的解析能力,并培养对诗词的喜爱之情。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能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1课时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修饰性词语:“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大家想一想,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例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词,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 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不懂的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所板书的诗词上用红粉笔做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的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第二句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衔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中的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诗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没有学生再有疑问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还有很多其他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词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黑板上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勤加积累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选择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
2 祖父的园子
1.会认“蚱、樱、啃”等生字,会写“蝴、樱、拔”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作者其它作品的愿望。
1.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2.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童年记忆中冬日下的一对对骆驼,给林海音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么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3.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18—20自然段)。
5.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院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玩耍,园中的景物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记出她做的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预设一:“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那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这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读出作者的调皮劲儿。
预设二:“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哪里是在铲地呀?这简直就是帮倒忙。
预设三:“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从哪里读出来的?
(2)思考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情是怎样的?
(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思考她的动作、神情。
(4)小结: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手里,就成了“乱闹”的玩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阅读5—12自然段,细细体会。
2.重点体会: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慢慢”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蕴含什么?(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不恼怒,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地在园子中无所顾及的嬉戏!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4.小结:祖父给予“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走进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心中是自由快乐的,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在作者眼里,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16—17自然段。
2.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象吧!领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3.短文连用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自由自在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7段。
(这是对园中景物的一次回望。有了对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读第16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写作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借景抒情,体会作者“心”的自由。此处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四、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三者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曾经的一切是萧红难以忘却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无论是从文字还是情感上来看,《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3* 月是故乡明
1.会认“渺、萌、澄”等生字。
2.体会作品表达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其深刻内涵。
3.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4.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2课时
一、导入
(课间播放诗朗诵《静夜思》)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刚才大家听到的诗朗诵是哪首诗?这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章。(学生查阅)
是的,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二、解题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聊城(今临清)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四、教学过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记)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空蒙 耄耋 嚼烂
孤零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学生认读)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在__________的瑞士莱蒙湖上,在__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__________的,我都非常喜欢。
此地有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___之上,上下_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2.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把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
3.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丙: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5)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由许多人物、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合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合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在《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中,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五、总结文本
1.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2.本文的哪一段中有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4* 梅花魂
1.会认“腮、玷”等生字。
2.通过作者写外祖父爱梅花这一事例,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3.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4.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1.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2.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2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字眼“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4.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1)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2)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3)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4)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5)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深入感知
1.想一想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图;
(5)送梅花绢。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拥有灵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梅图)
4.指名读。
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对老人的语言、动作描写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①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②“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
③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5.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6.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多媒体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带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①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②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③由此可见,老人赞美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则赞美江姐。
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8.总结方法,学习“读诗落泪”这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
(1)默读第一件事:读诗落泪。
思考讨论:
①“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了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记自己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漫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一致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乡,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9.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
(1)从“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外祖父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10.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流露出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一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吗?
2.古往今来,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像“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他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国语言,但他们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他们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播放多媒体课件:《我的中国心》)
梅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