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10:2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21 杨氏之子
1.会写“梁、聪、诣、禽”,会认“诣、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1.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让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目,解题目。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初步感知文意。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重点字词解释。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3.引导学生翻译每个句子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的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挖苦的内容,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非凡的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妙?(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的特点)
3.想象: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22 手 指
1.会认“弦、搔”等生字,会写“拇、痒、拧”等生字,读记“拇指、搔痒”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领悟课文蕴含的团结一致才有力量的道理。
3.学习作者妙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幽默和生活化的语言描写。
1.重点:
了解每根手指的特点及其特点的表现手法。
2.难点:
学习丰子恺独特的表达与生活化的写作视野。
1课时
一、谈话揭题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来,看着手,你想对它说什么?
我们刚刚是按着我们对手的一些认识,谈了谈看法,作家丰子恺他比我们观察得更仔细,并写下了一篇有趣又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手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释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提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一)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你的好朋友?把最像你或你朋友的手指的那一段多读几遍。
(二)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三)学生说想法,说理由,结合朗读课文,随机交流,体会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1.大拇指。
(1)性格:最肯吃苦。
(2)重点句:例如拉胡琴……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①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肯吃苦?(“死力”、“拼命”、“用劲”)
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注意体会修辞手法;指导朗读时,用“我”替换“他”,再读课文。
(3)作者这些描写你平时注意到了吗?引导学生多观察。
(4)读完之后你觉得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学生补充说,再叫一两个学生用排比的手法说。齐读相关课文。
2.食指。
(1)性格:能干机敏,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
(2)重点句: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你觉得食指重要吗?体会没有食指写字时的感受,体会“全”、“都”、“最多”、“必须”等词语的运用。
3.中指。
(1)性格:养尊处优。
(2)重点学习比喻句:他居于中央……片刻不离。
(3)结合课文观察自己的中指,说说感受。
4.无名指和小指。
(1)性格:能力薄弱,并非一无是处。
(2)重点句: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插入兰花指图片,感受“最优美的两瓣”。
(四)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的不同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学习末段,读文明理
1.作者从这五根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出示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学生齐读。
3.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举例谈谈吗?
4.小结:是啊!正如作者所说,只要五根手指能够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1.出示句子。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2.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六、小练笔
想你的文章中也拥有它吗?老师告诉你,首先你要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经验,找出所描绘事物的作用及多方面特点,然后再进行语言组织。我们人的身上有许多器官,请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其中一官的一个片段,相信你能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它们的故事。
板书设计
手指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23* 童年的发现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1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情导入
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经常会回忆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忘不了家长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呢?(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
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2.“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作者围绕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了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和当众受到惩办的愤懑。
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身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考虑、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我”的发现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身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会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同学说说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来深入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愤懑。
五、总结交流,开放拓展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小朋友?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小朋友。
(是一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小朋友)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和勤奋钻研的精神)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
师: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会遭到他人的嘲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
六、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