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10:2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5 草船借箭
1.会认“瑜、忌、督”等生字,会写“妒、曹、委”等生字。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等方面。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
(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1)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预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预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懂地理、巧安排。
①画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讲台来讲解,说说理由。
出示“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②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3)识人心。
①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②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互相仔细地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知天文(神机妙算) 懂地理、巧安排 识人心(识曹操、识鲁肃)
6 景阳冈
1.会认“踉、跄、勿”等生字,会写“冈、饥、拖”等生字。
2.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起到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打虎有什么关系。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学一学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一起读课文后的“资料袋”)
2.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2)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好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把酒来吃”——拿酒来喝;“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做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6~7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2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3~5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不能,“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更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显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武松的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从“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体会到武松的倔强、豪爽。
从“便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的勇敢。
从“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甚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理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快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武松自言自说道:‘哪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这两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2.小结:《水浒传》写了一百零八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拓展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7* 猴王出世
1.会认“芝、迸、窍”等生字。
2.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3.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4.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1课时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课题。
2.简要介绍名著《西游记》及作者吴承恩。
3.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4.小结过渡。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描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相应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写在句子的边上。
5.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请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总结: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
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
8* 红楼春趣
1.会认“屉、讳、袭”等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品位本文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位课文语言。
2.难点:
学会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课时
一、激情引趣,自读课文
1.以古诗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 高鼎)
2.简介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
3.课件播放名著中放风筝的一个片段,引起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二、出示阅读要求,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阅读中的一系列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深刻?为什么?
2.小组合作研讨,班内汇报交流。
对第(1)个问题,要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然后再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的最多。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之间关系确定中心人物。
对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中的主旨。本文讲述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欢乐。表现了贾宝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对第 (3)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从文中众多的人物中挑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并说出使其印象深刻的理由。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真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