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08:5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16 海上日出
(

1
页 共
94

)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1.课文的2—5自然段,理解日出的全过程,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课时
一、启发谈话,解题释意
1.同学们见过海上日出的情景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道去海边观有太阳从海面升起的样子。(板书课题:海上日出,齐读课题)
2.板书课题《海上日出》。
提问:看看题目交代了什么? (事件:看日出;地点:海上,从题目可以看出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
二、深入阅读,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看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时间:天还没有亮。
人物: 我。
地点: 海上。
事情: 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2.我为什么早起?“常常”说明什么?四周清静说明什么?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1.指名分段朗读,想想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和记叙的? (事情发展顺序)
2.用笔勾画出表示日出前天空景色变化的句子。
3.教师课件演示日出前天空景色的变化。
图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
图2:天边出现红霞。
图3:在天水相接处出现太阳的小半边脸,红红的。然后太阳一纵一纵的上升。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太阳升起时,它的颜色、亮光有何变化?勾画出重点词句。
5.指名交流,指导理解。
这段文字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设问:简洁地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太阳向上升。
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呢?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把太阳上升的过程描写的形象生动。
读一读,谈出自己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学习四、五自然段。
1.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课件观察后说一说。
2.学习第四自然段,想象云层薄时日出景象。
3.有黑云且云层很厚时,作者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第四自然段,注意思考:我为什么分辨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4.观察画面分组讨论后, 指明回答,出示重点句:“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师问:为什么光线直射到水面上后,眼前就是一片灿烂的亮光呢?各个小组继续讨论,引发学生思考。
5.这两个自然段运用了“有时……有时……”的句式,你能体会到什么吗?
(四)学习第六段,总结全文。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2.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奇观?
3. 分组讨论,引导理解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种奇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扩展,结束全文
小结:《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四、课后扩展
写一篇本地日出的文章。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层。第一层是第1自然层;第二层是第2、3自然段;第三层是第4自然段;第四层是第5自然段;第五层是第6、7自然段;第六层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二、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板书:孔隙)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2.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3.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4.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5.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六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
(板书:奇)
4.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种,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5.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四、作业
记一次你游览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