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15:0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从《盛世滋生图》看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说出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知道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2.通过识读《盛世滋生图》等,获取历史有效信息。
3.通过小组讨论,概括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
4.通过探究学习认识人口增长的影响。
盛世基业
——农业的发展
问题探究一:清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江南地区,“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
号称膏腴的四川,则是“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直到康熙初年,还是“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明末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依据材料说说清初农业生产是怎样景象呢?
根据材料分析清政府采取什么政策措施恢复农业生产?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回答,清初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怎样?推行了什么政策?
态度:清朝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根据七下教材和相关文献整理而成
乾隆帝强调,“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
——《乾隆帝及其时代》
重农抑商
云南布政使司发给
沙立目的开荒执照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变化
1、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靳辅(河道总督)
黄河筑堤图
靳辅《治河方略》
2、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玉米
甘薯
甘蔗
烟草
茶叶
药材
花卉
棉花
清前期农业发展图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苏湖熟,天下足”
↓↓
“湖广熟,天下足”
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1 735.22 4.00
1766 2.08 741.45 3.56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51 4.32 756.29 1.75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影响:
知识拓展
盛世繁华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问题探究二:清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多少个招牌?
有哪些店铺?
有什么类型?
21个
大方脉药、竹器、湖笔、衣庄、素菜、上桌点心、南北杂货
牛油XX、名人字画、金珠、磁器、帽铺、雅扇、刘字X
名烟、药室、桐油、手巾、命馆、钱铺、 缎庄
店铺众多
类型多样
1.行业增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明、清《耕织图》
分工合作
人数多
规模大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资本主义发展条件(资金、原料、劳动力、市场)
2.手工业工厂比较成熟
观察《清代纺织图》与《男耕女织图》以及文字材料,看两者的纺织业生产有何不同?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清代纺织图
传统男耕女织图
传统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生产和经营都靠自己或家人。
工场手工业:人员规模更大,人分工更细,经营一般会雇佣劳动者。
规模大
分工合作
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贸易
十分兴盛
说说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1.形成商业网
繁荣的
商业网
全国性市场
区域性市场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河南朱仙镇
湖北汉口镇
广东佛山镇
江西景德镇
四大名镇
3、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
《盛世滋生图》局部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清)屈大均
行业: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
4、形成大商帮
行业:粮食/食盐/绸缎等
山西
晋商
徽商
商帮:以地域为中心,以乡缘为纽带,以“互助”为宗旨,以会馆为其在异乡联络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徽州一府六县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
(群体精神)
“康乾盛世”
盛世危机
——人口的增长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 2.51亩
根据以下材料分析人口过快增长会带来什么变化和问题?
人口不断增长
变化:
问题:
1、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为了减轻人口日益增加的地区压力,对森林覆盖的山地进行了堪称全国性的开垦,对丘陵和山地的开垦如此密集,以至于水土流失已成为严重的问题。
——摘自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2、过度开垦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盛世辉煌还是落日余晖?
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候杨方《盛世启示录》





中国
西方
知识拓展
东方农耕文明
1840
VS
西方工业文明
课堂小结
雇佣劳动
手工工场
机器工厂≠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工商业市镇
区域性商帮
盛泽镇、汉口镇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
江南一带
江宁、扬州、苏州
山西 晋商
徽州 徽商
《丝织十景图》
汉口镇
1、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通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农作物。这( )
A.源于新航路的开解 B.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2、“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明清时期
3、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其起推动作用的是( )
A.农业发展 B.文化繁荣 C.专制加强 D.疆域扩大
D
C
A
课堂练习
4.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①人地矛盾突出②生态环境破坏 ③经济持续发展④农业较快恢复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5.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朝(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D.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6. 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初就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在经济领域不断出现冲击重农抑商传统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表现在(  )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手工工场的出现 C.八股取士的实行 D.昆曲走向衰落
A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