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史料教与学同步课件
突出史料教学 彰显核心素养
中国现代史
史料链接
图片史料
史料教与学
文字史料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1955年,他终于回到祖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同学们,请你们猜猜他是谁?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立足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01
通过史料实证,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
国乃至世界的贡献;
02
立足家国情怀,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03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链接--图片史料
(1)什么叫“两弹一星”?
(一)“两弹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一星
两弹
核 弹
导 弹
原子弹
氢 弹
导弹
人造卫星
无人
航天器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
资源卫星、军事卫星
1.“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最初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两弹”现即指:一弹是指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链接--文字史料
任务1:结合材料,思考我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1: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2: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3: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维护世界和平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链接--文字史料
任务2:想一想,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金银滩草原模拟场景
邓稼先领导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陈广胜,王翠主编《中国历史》
“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
——张蕾《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环境艰苦
设备落后
缺技术、缺指导、缺设备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链接--文字史料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
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6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
任务三:依据教材,列举“两弹一星”的成就?
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爆炸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
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其设计、研制和发射,完全是由我国独立完成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链接--文字史料
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
后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那时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了。
任务四 分析从他们身上我们学习哪些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材料一:……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材料二: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
材料三:……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链接--文字史料
任务五:依据材料归纳研制两弹一星的意义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链接--图片史料
任务六:阅读课本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太空行走
神舟十三号,与太空站完成交会对接
1999年11月
2021年10月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王亚平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链接--文字史料
材料一: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佳墀、陈芳允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
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
此外,国家还制定了重点科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多项科技发展计划。
材料二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鼓励科技创新,培养创新精神。
任务七、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我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链接--图片史料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指什么
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
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链接--文字史料
(3)结果:
(4)影响:
(1)时间:
(2)培育者: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籼型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任务一、依据教材,整理杂交水稻知识点。
20世纪70年代。
袁隆平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CCTV感动中国颁奖词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链接--文字史料
1.概况: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结果: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药学奖。
3.意义: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瑞典国王
为屠呦呦颁奖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严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是一种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据统计约有20亿人口生活在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其死亡率极高。
任务二、依据教材,整理青蒿素知识点。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您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链接--图片史料
红岩
青春之歌
东方红
茶
馆
时代特征: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百花齐放”(艺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学术问题上)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链接--文字史料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时代特征: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链接--文字史料
3、新时代文化自信(21世纪后):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材料: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课堂小结
科技文化成就
1964原子弹
1966导弹
1967氢弹
1970人造地球卫星
科技
文化
两弹一星
1999“神一”(无人)
2003“神五”(载人)
2008“神七”(出舱)
2021“神十二”(首进空间站)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抵抗疟疾青蒿素
农业医学
载人航天
“双百”方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振奋民族精神
打破核垄断
增强国防实力
提高国际地位
文化自信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