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15:5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走向世界;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又在东南亚弦歌不辍;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又深受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推崇。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A.品格独特,内容优秀 B.博大精深,底蕴深厚
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2.中华文化注重遵循自然规律,中国人有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习性,能够十分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不会向往那虚无飘缈的宗教境界。这一文化特色形成的根源在于( )
A.传统儒学的封闭 B.政治体制的束缚 C.农耕文明的影响 D.宗教意识的淡薄
3.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认为: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由此可见,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
A.古老文明源远流长 B.历史悠久多元起源
C.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D.逐步扩展各族认同
4.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有位思想家把自己描述为传统的传承者和捍卫者,而不是革新者。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韩非子 C.孔子 D.董仲舒
5.下表是嘉庆十三年(1808)编成的《天一阁书目》。据此可知,天一阁( )
类别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御赐书 御题书 进呈书 合计 所藏但未列入书目
种 226 1276 1011 880 1 2 696 4092 医学、地理、科举等
卷 4171 19562 3248 11545 10000 15 5258 53799
A.突破儒家传统 B.成为最大的私家藏书馆
C.推动私学出现 D.深受政治文化氛围影响
6.有研究认为,公元2世纪末的欧亚大陆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地处远东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没有与地中海地区、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恒河流域一样陷入长期分裂或文明中断,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主要是指( )
A.庞大而统一的帝国统治 B.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最早
C.不同民族长期混杂居住 D.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
7.下表为朱熹编撰的著作。这些作品( )
《近思录》 与吕祖谦合作编成,精选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语录622条
《小学》 辑录了“古圣先贤”的言行,共6卷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对《论语》《孟子》作“集注”,著成《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从《礼记》里抽出《大学》《中庸》两篇,重新分章辨句,著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A.使理学体系趋于完备 B.有利于扩大理学的影响
C.推动儒学发展为理学 D.宣扬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8.王莽取代西汉、曹魏取代东汉、西晋取代曹魏,都是权臣攫取政权,建立新王朝,后世史家称其为“篡位”,但这些君主都借“禅让”理论来解释其行为合法化。其理论来源为( )
A.道家五行轮回 B.法家厚今薄古 C.墨家尚贤尚能 D.儒家圣贤思想
9.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10.儒家大同思想使很多乐善好施的仁者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致力于济贫弱的社会慈善活动。《周礼》《礼记》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也成为后世慈善活动的理论源泉。其价值主要是( )
A.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B.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
C.利于完善儒家伦理价值体系 D.文人更注重品德修养
11.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墨子认为“今若使天下之人,偕皆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两者的主张( )
A.均倾向于强化社会控制 B.基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C.导致鬼神信仰开始动摇 D.否定了传统的天命观念
12.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据此推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韩愈提出儒家“道统论",复兴儒学,倡导三教合一
②孟子由此被视为孔子学说的正统继承人,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韩愈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④主张“文以载道”“六经皆为我注脚",了解、认识客观事物,悟得本心即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诗歌
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14.“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
A.儒家、道家 B.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 D.儒家、墨家
15.《论语 先进》中记载了孔子对何谓“大臣”的论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强调以道事君主,将忠天下放在首位,而不再是国君。荀子也认为臣子应以道事君,遇君不符“君道”,臣则“从道不从君”。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道结合的治国理念 B.反映了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C.显示了儒家学者的理性精神 D.蕴含了朴素的民主政治理想
16.《汉书》载,“王道衰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诸子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材料表明百家争鸣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分封制的崩溃和瓦解 B.士的阶层的崛起和活跃
C.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D.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17.古代朝鲜“谓伏鸡曰抱”,“抱”的字义为“鸟伏卵”。如表摘录了部分中华典籍中对“抱”上述字义的运用。由此可知( )
记载 文献
花尽叶长蚕又抱,子规啼未了 《谒金门》
凡蚕用浴法,唯嘉、湖两郡直待清明抱产 《天工开物·乃服·蚕浴》
A.朝鲜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B.汉字文化起源于朝鲜
C.古朝鲜人具有很高的汉文造诣 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18.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道: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19.新文化运动早期,陈独秀认为真正的民主宪政应沿着“唯民主义”的思路进行,由人民自己“实行自动的人民自治”。1920年,陈独秀指出:“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一变化表明陈独秀( )
A.阶级立场的自觉蜕变 B.实现了儒家思想的复兴
C.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D.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20.大约距今5000年前,黄河上游地区就接受了起源于西亚地区古文明的制作铜器、栽培小麦、饲养黄牛和绵羊等新的技术。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发明了泥范铸造铜铃乃至青铜容器的技术。到了夏、商朝,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这反映出( )
A.华夏文明的连续性发展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格局
C.早期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D.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二、材料分析题
21.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台湾人的国族认同”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狗去猪来”这句俗语很快在光复初期的台湾社会流传开来,……试看当时《台湾文化》杂志的说明:“本省人把日本人叫做狗,因为日本人很凶恶的压迫本省人……。本省人起先很尊敬外省人,后来看透了一部分外省人的行为,有点像猪,因为猪是‘不洁不净’、‘光食而不做事’的动物,‘不洁不净’就是贪污……”在许多台湾人看来,狗虽然很凶狠且吵闹,但做条看门狗,还能发挥看家作用,然而猪却“只会吃而不会做事”。相比较而言,一部分台湾人失望之余甚至认为“狗”反而变得可爱起来,并开始怀念起日本人和日本的殖民统治。
——摘自刘凌斌《以台湾政治势力的记忆建构为中心》
材料二 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迫不及待地公布了《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草案》。这份课纲最大特点在于完全采用了“同心圆史观”……于2006年秋天开始正式实施。
图由“两蒋”主政时期的“中华史观”(将台湾史置于中国史的架构内)到陈水扁时期的“同心圆史观”(同心圆历史课程架构将台湾本土史、中国史、世界史并列)。
——摘自关培凤、万佳《历史教育与国族认同: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纲变迁研究》
材料三 2018年《海峡导报》报道了台湾地区某杂志对“台湾人国族认同”的民调数据,备受两岸学术界关注。
(1)提取材料一中与历史兴趣小组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并说明相关信息的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上述研究课题,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史料价值及其不足。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台湾人的国族认同呈现混乱状态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佛家、杂家、纵横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既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又一次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上罕见的不曾中绝过的古老文化。……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等思想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元素。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
——摘编自张玉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指出现代社会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当代价值。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程把“理”规定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宇宙本体之“理”,这是“形而上”者;一个是万物、万事之“理”。如程颢说:“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个“理”,就是“形而下”者。再一个是伦理道德之“理”。“人伦者,天理也。”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 二程提出最著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从封建社会被压迫人民得不到最低的生活需要这一历史背景去解释这个命题,应该批判。但是,这只是这个命题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天理”代表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这一命题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私欲。我们今天研究宋明理学有什么现代价值呢?第一,可以帮助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过程。第二,“理学”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某些思维方式,有明显的思辨性。……随着理学、心学走上末流,理学内容发生分化,一部分坚持“务实”学风的儒者,批评理学末流走向空疏、脱离实际的偏弊,重建了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对于现代社会,对于建设新的价值观、道德观都有积极意义。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三 理学是以伦理为本体的哲学体系,无疑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这是一种自发的、自主的、充分自觉的,一种自我实现的行为。二是理学家所推崇的“孔颜乐处”,这是一种圣者与万物合一的真善美境界。三是张载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即天下百姓都是我的手足同胞,世间万物都是我的亲密友朋。这种放眼宇宙的博大胸怀,锻造了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是所谓的“浩然正气”。张载声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显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伟大抱负和人格力量,这与理学倡导的人的伦理学主体性的崇高与伟大是密不可分的。
——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1)指出材料一中对“天理”的认识具体是指哪三个层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形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的?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如何评价理学的价值与问题”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50—3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D
6.D
7.B
8.D
9.C
10.A
11.B
12.B
13.B
14.D
15.C
16.C
17.D
18.A
19.A
20.D
21.(1)信息:①日本对台湾进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②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台湾回归祖国;③国民党对台政策失当;④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出现问题研究价值:有助于研究者 ①评估当时国民党在台湾的社会治理成效;②了解台湾民众光复前后的心理变化;③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认识部分台湾人对祖国缺乏认同的社会背景。
(2)材料二的价值:①材料二本身虽为二手史料,但所处时代离今天很近,接近历史的真相,可信度较高。②材料二中课纲调整的政策是真实存在的,属于研究与诠释运用的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③材料二中的课纲调整的政策,真实反映了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行径;④材料二中的一手史料是研究者得出客观性结论的必要前提条件。不足:①材料二缺乏政策的颁布与执行的效果是否存在距离的信息;②材料二中提供的相关的政策背景的史料有所欠缺,还需要补充其它背景史料。材料三有一定的史料价值:①杂志调查的样本数量多,年龄跨度大,统计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性;②设置的调查项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湾的民意结构。不足:①杂志会受到创办者的立场,态度、价值观的影响;②调查的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民调数据是否真实可靠;③杂志属于二手史料,基于二手史料得出的结论客观性有所欠缺;(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3)原因:①日本对台湾长的期殖民统治和奴化教育,弱化了一些台湾人中国国族认同意识;②国民党对台政策的失当,玷污了祖国的形象,使一些人滋生了“台独”思想;③“新课纲”把台湾史和中国史进行切割,这种“去中国化”教育的做法,致使岛内青年一代的中国国族认同出现问题;④国民党大批军政人员及家属来台,两蒋时代的课纲还具有大中华意识,导致具有中国国族认同意识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认识:现今要拨乱反正、让台湾民众有正确的“国族认同”和统一观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要有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我们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同台湾各界的有识之士对话交流,以点带面,促进两岸民众之间的心灵契合
22.(1)特征:丰富性(综合性);民族性;继承性(延续性);时代性(创新性);影响大。
(2)内涵及价值:民本思想: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完善;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法制(治)思想:社会主义法制(治)建设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价值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愿,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的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有助于世界和谐共处,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3.(1)天理:层次一是世界的本体,层次二是万事之事理和万物之文理,层次三是人伦之伦理,这是二程理学的核心和出发点。
背景:两宋时期吸取唐朝后期以及五代时期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两宋政权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对峙,促进了民族交融;两宋的经济发展、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佛教、道教冲击儒学,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认识: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准宗教的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3)理学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也存在封建糟粕。
理学的价值:理学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过程;其具有明显的思辨性;它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促进人们自觉修为,达到高度的道德水平,锻造了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当时乃至后世的民族精神;理学发展的后期,一部分理学家分化出来,提倡“经世致用”。
问题:理学发展的后期空谈义理,脱离实际;理学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需要恪守礼制的顺民,因此,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理学乃至儒学遭到彻底批判,这是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时代需求。
我们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去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