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15: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英国文化部在2016—2020年大英博物馆管理协议中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列为工作重点。这一协议的履行有助于( )
①发挥博物馆的服务公众职能 ②推动博物馆的商业化运营
③彰显博物馆个性,实现双赢 ④推进了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古代中国女子通常被排除在正规教育的行列之外,这一局面直到近代教会女校出现之后才被改变。教会女校的创办初衷是文化侵略,培养中国的基督教宣传者,后来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近代科学课程。教会女校的开办(  )
A.体现了文化侵略的双重影响 B.提高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C.改变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3.有学者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指出:“海内藏书之家指不胜屈,然子孙未必能读,戚友无由借观,或鼠啮蠹蚀,厄于水火,则私而不公也。”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古代藏书( )
A.存在“重藏轻用”的弊端 B.重视服务公众的职能
C.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官吏 D.常因保存不当而损毁
4.泰山山势磅礴,雄伟壮丽,为五岳之首。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直至明清,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文人墨客吟咏题刻,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被誉为露天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泰山属于( )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5.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
C.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6.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7.如表所示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部分)。博物馆定义的演变反映出( )
时间 定义
1946年 博物馆这个词包括藏品对公众开放的所有艺术的、技术的、科学的、历史的或考古的机构
2007年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2023年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A.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凸显 B.博物馆经营的非市场化
C.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D.科技拓展了博物馆功能
8.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果,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全国各族民众共同的文化财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材料旨在说明( )
A.文化遗产提升了全国人民的创造力
B.公众是我国遗产保护的唯一力量
C.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D.公众参与是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
9.1922年秋,共产党员王文明与旅欧归国南下传播革命思想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罗汉等在嘉积市创办琼崖第一所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完全新型的学校—嘉积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10.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 )
A.亚历山大博物馆 B.阿什莫林博物馆
C.故宫博物院 D.中国国家博物馆
11.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做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叶子(经折书)写之。”之后中国图书装订又经历了“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如下图)的变化。据此可知,古代图书装订方式的变化( )
A.缘于书写材料的重大革新 B.推动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C.加速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 D.适应文化大众化的趋势
12.近代图书馆建立的“目的在使凡有阅读之能力者,不问其年龄阶级与性别之如何,皆得有适当之读物。苟年龄太幼不能诵读者,则为之备置图画”。据此可知,近代图书馆( )
A.使得国人乐于接受西方的观念 B.具备了一定服务公众的职能
C.推动传统藏书楼走向现代化 D.转变了国人对大众文化的认知
13.文艺复兴前期的博物馆,常被权力阶级作为“珍宝柜”以满足其收藏需要,其后逐渐被动地成了权力阶级“控制自然”“说服”民众的工具。法国大革命后,博物馆从专制权力的象征变成一种教育公民,从而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工具。这一历程表明( )
A.法国公民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B.博物馆助推法国大革命进程
C.博物馆成为国家政权一部分 D.博物馆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14.918年,辽太祖在上京“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次年辽太祖又亲临孔子庙。此外,辽太祖还在上京和中京置国子监,在南京设立太学。这反映出当时辽朝( )
A.治理理念的儒家化 B.民族矛盾得到缓解
C.重视科举制度改革 D.儒家文化实现普及
15.2007年建成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一座讲述二战期间避难上海的1万多名犹太人与中国人民友爱互助、共同抵御法西斯残害故事的公共设施。建成至今,这里共接待了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访者。这表明该纪念馆( )
A.树立了近代中国兼收并蓄的形象 B.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
C.促进了国家公共外交战略的开展 D.保护了犹太族难民的基本人权
16.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这种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体现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17.宋代民间印书的书坊遍及全国各地,许多书商在精刻本刊行时呈准官府保护,要求官府颁布禁止翻刻的法令。据此可知,当时( )
A.商业和城市繁荣 B.理学形成和发展 C.活字印刷术普及 D.经济重心加快南移
18.当巴黎大学刚刚形成之时,学位与聘书授予权操在圣母院教士会手里,巴黎主教拥有对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管辖权。经过长期、剧烈的斗争,在13世纪期间,大学校长取得了对教师和学生的完全教会司法权,大学成为学者们的自治团体。这一转变( )
A.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推广 B.反映出教会对教育的推动
C.使大学实现了完全世俗化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9.15世纪末,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博物馆的建立( )
A.见证了欧洲深厚的历史底蕴 B.充分发挥育人教化的作用
C.折射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D.反映了科学革命迅猛发展
20.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建设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新罗、日本向隋朝派遣了许多留学生,使两国文化受到隋朝的巨大影响
B.意大利人古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术,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C.洋务运动兴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D.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之推(531年 约595年),从小专习家学、博览群书、精通诸艺,以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融会贯通的儒释道思想,成为南北朝时期学问的集大成者。其重要作品《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真正意义上的家训文献。该书详细记录了以往圣贤家庭教育理论的成果与经验,分类整理出教子论、学习论、为官论、修身论和治家论等教育理论思想和范畴。家训中主张要抓紧婴幼儿教育以便养成良好习惯;长辈要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后辈,平等对待所有子女;孝顺父母、兄弟和睦是家族发展繁荣的关键;后辈要不断学习圣贤的经典著作进入仕途,以维持个人生活、家庭存续与繁荣,同时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该书成为传统家训文化范本,对后世家庭德育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据雷方《颜之推德育思想及对当代德育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颜之推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颜之推的思想。
22.[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传承]
材料一 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方式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两大类。其中,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将古老的智慧、人生的经验都记载、保留下来,以书籍、物件、工艺品等形式一代传一代,最终得以保留下来。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借助于人的口口相传,现称其为文化传承人。根据传承人的数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以集体为传承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如大型民间民俗活动等;以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进行的文化传承,如手工工艺等;师傅传授给徒弟的某种非物质文化的社会传承,如戏曲艺术等。
——摘编自金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 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在全世界范围普及,它对于文化传承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为文化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渠道,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互联网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也给文化传承插上一双神奇的翅膀,使“地球村”真正变成了现实。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打造集成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多媒体产品;打破传统的纸质记载方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光盘、移动硬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中,使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摘编自金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2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文化高峰———宋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很早就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发展臻于古代历史高峰和趋向内省、精致等特征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诚然,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而宋代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自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动因。诸如,以土地进一步私有化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动,“本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崇儒右文政策的确立,以性、命、义、理为主旨,将道德伦理本体化的理学体系的建构等。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和学术研讨机构,书院不仅为两宋培养了大量人才,更重要的是书院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兴旺。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宋代书院又以其开风气、厚风俗的功效浸染了社会的多个角落,培育了两宋时期浓厚的人文气象,从而为宋代文化高峰的出现推波助澜。
——摘编自刘玲娣《宋代书院及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书院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C
2.A
3.A
4.C
5.C
6.C
7.A
8.D
9.D
10.D
11.D
12.B
13.D
14.A
15.C
16.C
17.A
18.A
19.C
20.D
21.(1)特点: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化;教育思想以儒家为基础;影响深远。
(2)评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树立优良社会风气;带有浓厚封建社会烙印,具有时代局限性。
22.(1)传承方式多样,如可分为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两大类;传承对象有限,主要通过家族或师徒传承;传承内容易发生变化,通过口头传承、经验记载易导致内容发生改变;传承结果容易失传,易受自然灾害、战争等的影响。
(2)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承更为便捷、成本更低;现代信息技术形式多样,方式先进,使文化能更好的传承;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宽文化传承的渠道;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扩大文化传承的对象。
23.(1)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土地进一步私有化;崇儒右文政策的确立;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2)宋代书院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书院的教材内容与科举考试内容大致相同,书院以教书育人、科学应试为目标,也推动了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书院与理学一体化,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书院促进了教育下移与平民文化的兴起,培养了大批文化精英,有利于文化繁荣,对后世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