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16: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如图为中国古代与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关于此交通要道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汉代的丝织品经此路远销至罗马
②唐朝高僧玄奘曾途经此路前往天竺取佛经
③指南针在12世纪末经此路传入阿拉伯国家
④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是其开通的政治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公元452年,亚欧大陆匈人的领袖和帝王阿提拉从巴尔干取道西南,直捣罗马城。而此时西罗马帝国在匈奴人的打击下,己是奄奄一息,最终在476年灭亡。有学者评价说:非罗马人,即所有一切蛮族人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并把罗马帝国推翻了。材料可用于说明( )
A.人口迁徙推动政治变动 B.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
C.民族战争影响社会习俗 D.东西方经济交流频繁
3.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盖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
A.汪达尔人的迁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汪达尔人的迁徙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
C.汪达尔人的迁徙使罗马古文物遭严重破坏
D.汪达尔人的迁徙体现出其对外扩张的本性
4.清代中叶,长江下游地区人口饱和,粮食出产不足以养活当地人口,于是当地农民不得不寻找出路,向长江中游移民,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运动。这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D.动摇了江浙的经济地位
5.如表为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朔方、五原等长城沿线八郡的人口数分别较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比例。该现象说明当时( )
郡名 人口占比
西河 4.13%
朔方 5.74%
五原 9.92%
云中 15.25%
定襄 8.32%
雁门 84.85%
代 45.27%
上谷 43.48%
A.中央对边地郡县的控制加强 B.户籍管理制度遭破坏
C.少数民族内迁具有空间基础 D.游牧经济的范围扩展
6.欧洲包括西亚再到印度的诸种语言,包括荷兰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以及印度梵语,竟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父亲一词,英语中是father,德语中是vater,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是pater,而梵语中则是piter。这反映出( )
A.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帝国的扩张和崛起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古代文明的多元化
7.丝绸是2000多年来中国的名片,丝绸之路从西汉开始至唐朝全盛,“它把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这里的“它”起点是今天的
A.广州 B.洛阳 C.西安 D.北京
8.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9.如图是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的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
A.使欧洲农耕文明进程被打断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带来区域文化碰撞交流契机 D.确立了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
10.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以各种形式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演变为新的种族人群。下列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赫梯人 B.匈奴人 C.希腊人 D.凯尔特人
11.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 D.商业活动需要
12.元朝时蒙古人统治民众,但到中原来的主要是一部分宗室贵族和军队,连带军人家属在内,不过几十万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大量的色目人迁移到中国的土地上。所谓“色目”,泛指此时在华的西北、西域以至欧洲民族;此外,契丹人、女真人以及被蒙古人强迫迁居的高丽人,与原居北方的汉族共同构成元朝的北方“汉人”。元朝的移民( )
A.推动了中国内部各民族的交融 B.使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的缓和
C.有利于丰富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D.推动内陆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13.如表所示是前3000~前1000年印欧人迁移情况表。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移( )
时间 迁出地 迁入地 结果
前3000~前1000年 欧洲 欧洲、亚洲 印欧人发展成为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A.使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B.推动了地跨亚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的建立
C.促进了连通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D.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4.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证明( )
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C.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15.印欧人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印欧人的迁徙( )
A.推动亚欧文化发展 B.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C.加快造纸术的西传 D.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16.自公元前2千纪开始,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优势开始大规模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的区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欧人迁徙对下图所示序号的区域文化影响,其相关史实叙述无误的是( )
A.①处居民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B.②处居民建立的国家最终瓦解于“海上民族”
C.③处诗歌比赛获胜的作品会悬挂在神庙壁上
D.④处雅利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哈拉帕文化
17.古代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下列关于印欧人迁徙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赫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②雅利安人把古印度文明从恒河流域推进到印度河流域
③大月氏人迁入中亚地区建立了贵霜帝国
④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创立了古希腊最初的文明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18.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A.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B.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C.推动了“海上民族”崛起 D.使赫梯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19.明末清初,经历三十多年战乱,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六十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七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从湖南湖北两广江西等地移民四川达六百多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据此可知
A.清初移民多为经济谋生
B.政府行为影响人口迁移
C.鼓励移民旨在加强控制四川
D.战乱是人口迁移最主要原因
20.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说:“要想劝日耳曼游牧者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作者意在说明( )
A.游牧民族的迁徙阻碍农耕文明发展 B.外来民族的入侵影响中西历史走向
C.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导致尚武文化 D.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社会制度差异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摘编自帕尔默的《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二:边疆省区面积占我国领土面积的50%到60%,边疆省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952年,《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移民”。1954年8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下辖10个农业师,总人口17.5万,其中职工10.5万人,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由内地到边疆的集体移民。1956年,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上海移往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的移民有43万余人。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包括工人、干部、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学生、转业官兵在内的4万余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大庆。据统计,1961年黑龙江双鸭山市的人口较1954年增加了36万人。20世纪60年代,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云南和海南等地普遍地建立起来。
——摘编自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规模向边疆移民的原因。
22.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初年,由于地主势力受到打击,各地都有不少荒田可以开垦,自耕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明代中后期以后,在赋役负担、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共同冲击下,自耕农阶层越来越萎缩,地权日益集中于各级地主的手中,乡村社会分为地主与佃雇农两大社会阶层。明代地主占有的土地,绝大多数都通过租佃的方式经营,当时的佃户大致可以分为钦赐佃户、官田佃户、佃仆、一般佃户四类,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
——摘编自高寿仙著《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
材料二 明清时期,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自耕农经济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A
3.B
4.A
5.C
6.A
7.C
8.C
9.C
10.B
11.B
12.C
13.D
14.A
15.A
16.B
17.A
18.A
19.B
20.C
21.(1)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
(2)原因: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巩固国防的需要;工业化建设的推动;人们建设边疆,振兴祖国的热情高涨;国家政策的指引。
22.(1)中国: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并给予优待;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推行汉法。罗马: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内迁的日耳曼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治性。
(2)中国: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长期处于分裂局面。
23.(1)变化:自耕农经济由明代初年的发展,到明代中后期的不断萎缩。
影响: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社会矛盾激化;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引起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农民较多;北方人地矛盾尖锐,土地不足;高产作物的
引进:政府政策支持,鼓励人口迁移;南方是经济重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南方自然条件较好,适合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