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婉而多讽——《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阅读
【教材链接】
“读书活动已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部分;课外阅读课程化在教材层面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名著阅读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还要有意识地进行专题探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展开更有效地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
【教学目标】
1、熟悉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2、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3、理解小说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难点:学习小说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把握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的意思是用含蓄的话劝告或批评,其中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含蓄”。即作者在批判时候运用一些手法,微而不漏、隐而不显地传情达意——“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读者经过细嚼深味,方能品出深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及讽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指南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学里的讽刺,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惩劝”,既有入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的讽喻。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三、知识速递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3、作品评价
近代文学家胡适《吴敬梓评传》:该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4、内容简介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小说从元末明初写起(“楔子”),一直写到明万历四十四年(“幽榜”),前后历时约二百四十八年。正文从第二回开始,故事发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约一百二十年;结束于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发生在万历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前后历经一个朝代的兴衰。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四、重点研读
细读小说第1至8回,16至24回,31、32回,35至37回,40、41回 。
第二课时
五、交流探究
专题一:故事会——体会批判精神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方法指导(课本66页):
【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2、故事梗概示例:
【1】范进中举: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进也只是唯唯连声、低声下气。好不容易在次年范进中了举人,他喜极而疯,后来又被岳父胡屠户一个耳光打醒了。范进身边的人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因此他因中举而升官发财了。
【2】两根灯草:话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3】少年王冕: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小结(人物形象):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3】无德的典型——匡超人、牛浦郎
【4】土豪劣绅的典型——严监生、严贡生、张静斋
【5】女子形象——鲍太太、沈琼枝
【6】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庄尚志、虞育德
专题二:论文写作——探究讽刺艺术
选择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细读有关章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
1、方法指导(课本66页-67页):
【1】《儒林外史》善于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白描揭示其精神世界,“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鲁迅语),阅读时,要抓住意蕴丰富的细节,准确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2】阅读时,可以边读边做批注,画出有所体会的语句,作为立论的材料;也可以阅读前人的评点或关于《儒林外史》的研究著作,深化自己的理解。
【3】《儒林外史》通过众多人物形象,对科举时代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便是《儒林外史》一书为人所称道的“公心”。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2、探究、总结:
对比的讽刺艺术: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
夸张的讽刺艺术:第五回中,写严监生之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临时了还不忘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唯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夸张,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整篇小说虽以描写反面人物、揭露反面现象为目的,但并没有因要显露出描写对象的戏剧性,而忽视人物的客观真实性。在他笔下,讽刺对象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综合因素的人物,恰恰是这样,讽刺才更真实、深刻。
《儒林外史》以讽刺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此书的最主要特色。
专题三:续写故事——深入理解主旨
《儒林外史》中没有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书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们退场之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又会有哪些故事?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1、写作提示(课本67页)
【1】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吸引人。
【2】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
【3】《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这种笔法。
小组交流后选出优秀续写全班展示。
六、主题思想
小说表现了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通过描写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通过刻画奔走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了深刻的批判。
结束语:《儒林外史》在诙谐与夸张的叙述中,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荼毒与异化,也揭露了大道不行、官场污浊的社会现状,让读者在笑后沉吟深思,可谓余韵悠长。穿越历史的烟云,这部书仍然有足够的生命力让每一个人反躬自省: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读书人?是胸无点墨虚伪狡诈追名逐利,还是真才实学宽厚豁达济世安民?
七、模拟演练
1、《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镜,照出儒林各种人物的灵魂。阅读书评,完成后面的题目。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闲斋老人序)
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指出他属于书评所列的哪种人,并结合小说情节加以阐述。
A.王冕 B.牛浦郎
2、在《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笔下,“坏人完全是坏的”为数很少,可有一个人却坏事做尽。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描摹出了一个巧取豪夺、贪婪吝啬、无情无义的卑鄙小人的丑恶嘴脸。
(1) 这个人物是________。
(2) 请概括与他相关的两个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