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与朱元思书
一、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作者在这篇骈文书信中,以生动的笔触,洋溢的热情,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既绚烂雄奇,又清幽秀丽,充满了诗情画意。 全篇山水,皆写“奇”“异”二字。写水之 “异”,则抓住水色、清澈的静态之美和湍急的动势之美来表现;写山之“奇黟,则抓住山势、山声、山意、山树之奇来表现。由于这样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征,使 它不同于别处,因此,这“奇山异水”确乎为“天下独绝”。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力之时,将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情与景、议与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再加上 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的适当运用,便创造出一幅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全文寥寥一百四十四字,极短小精悍,文辞简炼,对仗工整,骈散互用,自然流畅,写景状物,生动逼真,读来恍若亲临其境,令人情逸神飞!
二、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他们的心理方面特征大多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在学习中表现出好奇、好新、好问,随着生活常识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独特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初中生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但是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待引导和加强,这也是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读会写会识文中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故事。根据学生兴趣,同时也可让其了解相关的自然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宽学生知识面。 2、能力目标 熟读成颂,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学习课文通过总分地描写,表达作者的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会在生活中认识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的情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 运用电子白板技术进行辅助授课。出示主问题一般采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交流中则充分利用白板的书写、拉标签、放大镜、屏幕遮盖等手段,并在白板中插入视频 等技术手段。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需要学生掌握生字时,让学生运用书写笔将拼音写到白板上,错误之处再让学生用红笔订正。在合作研读环节中,充分利用 白板的隐藏、拉标签、放大镜等功能,让学生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并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2.上课过程中主要使用PPT,将课文主要问题采用课件展示。在这一过程中,PPT很好得再现了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导入新课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畅所欲言,相互补充。 幻灯片展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对照注释,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词义、句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2)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请学生互助试译。 (3)交流成果。采取先由学生答,后由老师点拨 1.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2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3.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涉及白板中的重点词句,待用。 用PPT提示: 字词: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 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学生听后,小组研讨。 ppt展示: 景 :异水:“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三读课文,赏析课文写法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小组研讨后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ppt展示:先总后分的手法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异水:清急 奇山:视、听、视
(五)四渎课文,小结课堂,升华主题。 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重点理解鸢飞戾天者”和 “经纶世务者” 小组研讨后谈自己的看法, ppt展示:寓情于景,进行议论性的抒情。托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透露出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六)拓展延伸: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美文章,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小组研讨后谈自己的看法, ppt展示 内容: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写山都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表达方式: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 表达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不同之处: 内容:《三峡》在写景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体裁:《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体文。 写作目的:《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触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 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为了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独裁”地位,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把翻译原文的工作交给学 生,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或利用辅导资料,合作翻译原文,个别疑难词句可留到本节课解决。 所以我首先摒弃,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老套教学方法。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我认为离开了诵读,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让学生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 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 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 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学生,是我设计本课的出发点也是我教本课的追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