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韩愈
马
说
导入新课
你都知道哪些榜上有名的千里马?
赤兔马——吕布、关羽
乌骓(zhuī)马——项羽
的(dí)卢马——刘备
白龙马——唐三藏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壹
贰
叁
文体简介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托物寓意: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事理。
说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
“说”揭示了文体,
“马说” 即“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实谈人才问题。
文体简介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马说》。
托物寓意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
“托物寓意”包括“托物言志”,
也就是说,
“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不可以说成“托物言志”。
文体简介
说
请选择与《马说》中的“说”相同的选项。
A.《说说我自己》
B.《爱莲说》
C.《师说》
D.《说勤》
文体简介
《陋室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小石潭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与朱元思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送东阳马生序》: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这叫书序;唐初亲友离别赠言规勉的序称为赠序。
韩愈(768—824)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字退之,河阳人(今河南孟州)。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
(唐)“韩柳”:韩愈、柳宗元
(宋)“三苏”:苏洵、苏辙、苏轼
(宋)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韩柳是对好朋友,曾携王欧访三苏。
韩柳加欧阳,三苏并曾王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创作背景
后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就此篇文章。
朗读文本
世/有伯乐(lè)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 )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或/尽粟(sù)一石( 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疏通文本·壹
然后:这样之后。
常:经常。
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故:因此,所以。
虽:即使。
辱:受屈辱。
之:助词,的。
以:凭借。
称:著称。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疏通文本·壹
分析文段·壹
从本段可以看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疏通文本·贰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千里之马者”。
千里:日行千里
者:放在主语后面,表示判断,不译。
者:……的人。
食:吃。
尽:完,穷尽。
粟:本义是谷子,一种农作物,泛指粮食。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而:连词,表顺承。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疏通文本·贰
是:代词,这。
虽:即使。
之:助词,的。
食:吃。
欲:想要。
等:一样,相当。
安:怎么(能)。
求:要求。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疏通文本·贰
分析文段·贰
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用几个词语概括本段表现的食马者的形象?
说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疏通文本·叁
之:代词,代指千里马。
以:按照。
其:代词,驱使千里马的。
道:方法。
食:喂养。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之: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执:手拿着。
其: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疏通文本·叁
分析文段·叁
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整体感知
千里马
人 才
伯 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故事,表达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和谴责;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和惋惜;同时,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食马者
昏庸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比喻
托物寓意
千 里 马
论点 命运/遭遇 结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世有伯乐,
然后有里
马。
其真不知马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①“千里马”: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名马”:暗称,表述委婉,不直呼其名,意在其中;
③“马之千里者”:暗称,表述委婉,不直呼其名,意在其中;
④“是马也,其、是、之”等:代称,表意简洁含蓄。
整体感知
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试从推动社会发展的方面说说你的方法。
伯乐更重要。正是因为伯乐会发现并培养更多的千里马(人才),使之发挥应有的潜能,社会才会有如此巨大的进步。
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而千里马(人才)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整理归纳
通假字
食马者、而食、食之 食同“饲”,喂。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显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才干。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语气词,表疑问。
整理归纳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动词)
执策而临之:马鞭(名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指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驱使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整理归纳
一词多义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食不饱:吃。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顺承。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顺承。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
整理归纳
一词多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千里马常有:经常。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
整理归纳
一词多义
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语气。
安求其能千里而食也:表反问语气。
是马也:表停顿。
其真不知马也:表感叹语气。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停顿,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
整理归纳
古今异义
然后:
(古)然后有千里马:这样之后。
(今)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或:
(古)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今)连词,表选择。
整理归纳
古今异义
是:
(古)是马也:代词,这。
(今)判断动词。
安:
(古)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能)。
(今)安全、安定。
整理归纳
词类活用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受屈辱。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整理归纳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介宾结构后置,应为“祇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其)也:省略宾语。
(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
达标测试
1、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不幸遭遇)(处境):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3、运用排比总结食马者愚昧无知(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不公正待遇)(被埋没的表现)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点明主旨的句子(设问发表感慨)(被埋没的感叹):
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达标测试
5、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达标测试
9、《马说》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异于常马)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积累拓展
列举我国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
①周文王——姜子牙;
②齐桓公——管仲;
③刘邦——张良;
④刘备——诸葛亮;
⑤李世民——魏征;
⑥朱元璋——刘基。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