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质的转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诗句或谚语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2.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则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B.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有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电解质是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3.下列除去物质中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杂质) 方法
A ZnCl2溶液(CuCl2) 加入过量的锌粒,过滤
B MnO2(KCl) 将物质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CO(CO2)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D NaOH溶液[Ca(OH)2] 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4.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图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选项 X Y Z
A H2S SO3 H2SO4
B Cu CuSO4 Cu(OH)2
C C CO CO2
D Si SiO2 H2SiO3
A.A B.B C.C D.D
5.下列化合物中,不能通过化合反应直接制取的是
A. B. C. D.NaOH
6.已知制备某无机化合物的转化流程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循环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涉及分解反应、化合反应以及复分解反应
B.该转化流程中、均被循环使用
C.该循环过程中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该工艺总体来看相当于利用食盐和石灰石制取纯碱
7.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
B.浓
C.
D.
8.三氧化铬(CrO3)常用于金属镀铬。工业上制造三氧化铬的化学方程式为:X+H2SO4=2CrO3+Na2SO4+H2O,其中X的化学式是
A.Na2CrO4 B.Na2Cr2O7 C.Na2Cr2O4 D.Na2CrO7
9.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王亚平利用泡腾片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液体表面张力的实验。某维C泡腾片具有抗氧化、防衰老的功效,含有维生素C、柠檬酸、碳酸氢钠、乳糖、山梨糖醇等,遇水有大量气体生成。硝酸铵是运载火箭推进剂的成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铵固体及其水溶液均可以导电
B.由泡腾片溶于水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可知,酸性:柠檬酸<碳酸
C.硝酸铵水溶液显酸性,原理是:
D.氮气是硝酸铵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产物之一,其电子式为
10.下列操作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沙里淘金 B.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C.用苯从碘水中提取碘 D.电解水
二、判断题
11.有酸味的物质都是酸,有咸味的物质都是盐。
12.分馏、蒸馏、蒸发、萃取、分液、过滤都属于物理变化。(_______)
13.礼炮弹药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
14.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选择适宜的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的原子 。(_____)
15.催化剂都不参加化学反应。(_______)
三、解答题
16.用脱脂棉包住3.9g过氧化钠粉末,置于石棉网上,往脱脂棉上滴水,可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
(1)由实验现象所得出的有关Na2O2和H2O反应的结论是:
a.该反应有氧气生成,且质量为 ;
b. 。
(2)某探究小组取相同质量过氧化钠粉末,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以证明上述结论。
①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用以验证结论a的实验操作方法及现象是 。
③用以验证结论b的实验 。
④向反应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并振荡,现象 。
(3)经小组讨论认为Na2O2和H2O反应可生成H2O2。
①推测该反应类型为 ;
②请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证明Na2O2和足量的H2O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有H2O2存在 。
17.在实验室利用胆矾晶体(CuSO4·5H2O)和烧碱溶液制备氧化铜固体,其实验过程可
分为如下几个步骤:①混合;②过滤;③加热分解;④溶解;⑤洗涤。
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填序号)。
(2)步骤②中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3)在实验过程中多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有 、 。
(4)请分别写出①、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①
③
18.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20 g Ba(OH)2·8H2O粉末,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己滴有3滴~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加入10 g NH4Cl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1)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该反应属 反应(填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4)通过玻璃片上水结冰与小烧杯粘结在一起现象,说明该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5)某同学讲实验做了如下图之改进,使用浸有稀硫酸的棉花的目的是 。
。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水乳交融体现的是物质溶解性,属于物理变化,火上浇油体现的是物质的燃烧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落汤螃蟹着红袍”体现了在加热条件下蛋白质发生了变性,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水滴石穿蕴含着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属于化学变化,绳锯木断体现的是物质间的摩擦,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气溶胶属于胶体,“霾尘积聚难见路人”,说明雾霾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2.B
【详解】A.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项错误;
B.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有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B项正确;
C.电解质是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但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O2、NH3的水溶液为碳酸或氨水,都能导电,但其本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C项错误;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D项错误;
故答案选B。
3.D
【详解】A.过量的锌粒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A不合题意;
B.氯化钾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B不合题意;
C.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C不合题意;
D.Ca(OH)2能与过量的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钠(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C
【详解】A.硫化氢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不能生成三氧化硫,不能一步转化,选项A错误;B.氢氧化铜分解得到氧化铜和水,无法一步转化为铜,应电解熔融的氯化铜可以得到铜,不能一步转化,选项B错误;C.C与少量的氧气反应得到CO,CO与氧气反应得到 CO2,CO2与Mg反应可以得到C,能一步转化,选项C正确;D.SiO2与水不反应,制取H2SiO3,应由硅酸盐和酸反应制备,不能一步转化,选项D错误。答案选C。
5.C
【详解】A.,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制取氯化亚铁,A错误;
B.三氧化硫与水化合可生成硫酸,B错误;
C.CuO不能与水直接化合,故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取,C正确;
D.,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制取NaOH,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A.该循环过程中,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氨气、水、二氧化碳化合生成碳酸氢铵,氯化钠、碳酸氢铵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故A正确;
B.根据流程图,没有被循环使用,故B错误;
C.该循环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改变,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根据流程图,该工艺的反应物是氯化钠和碳酸钙,生成物是碳酸钠和氯化钙,总体来看相当于利用食盐和石灰石制取纯碱,故D正确;
选B。
7.A
【详解】A.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碳酸的酸性比次氯酸强,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能够反应生成次氯酸,间的转化均能实现,故A选;
B.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与铁反应生成FeCl3,不能生成FeCl2,间的转化不能实现,故B不选;
C.钠在氧气中加热生成过氧化钠,不能生成氧化钠,间的转化不能实现,故C不选;
D.碳酸钠受热不能转化为碳酸氢钠,间的转化不能实现,故D不选;
故选A。
8.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中含有2个钠原子、2个铬原子和7个氧原子,则X的化学式是Na2Cr2O7。答案选B。
9.C
【详解】A.硝酸铵固体不能导电,A项错误;
B.泡腾片溶于水,柠檬酸与碳酸氢钠反应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符合强酸制弱酸的复分解反应原理,所以酸性:柠檬酸>碳酸,B项错误;
C.硝酸铵是强酸弱碱盐,铵根水解使得溶液显酸性,原理是,C项正确;
D.氮气的电子式是,D项错误;
故答案选C。
10.D
【详解】A.沙里淘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不选A;
B.用自来水制蒸馏水,属于蒸馏,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不选B;
C.用苯从碘水中提取碘,属于萃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不选C;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反应,故选D;
选D。
11.错误
【详解】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酸根离子,阳离子是铵根离子或金属离子的化合物。酸味、咸味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舌或鼻感觉到的气味和味道,不同人的味觉不同,因此有酸味的物质不一定是酸,有咸味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盐,故错误;
12.正确
【详解】混合物分离操作中分馏、蒸馏、蒸发、萃取、分液、过滤均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13.正确
【详解】礼炮弹药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说法正确,故正确
14.错误
【详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后,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且原子种类不变,不能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的原子。
故答案为错误。
15.错误
【详解】催化剂可能参加反应,但是反应前后质量、组成和性质都保持不变,错误。
16. 0.8 反应放热 2Na2O2+2H2O=4Na++4OH-+O2↑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导管p处木条复燃 将导管Q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反应过程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复分解反应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立即冒出大量气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发现木条复燃。
【分析】脱脂棉包住过氧化钠粉末,往脱脂棉上滴水,可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说明反应放热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将水滴加入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中,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放热,使锥形瓶内的空气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由此分析。
【详解】(1)根据实验现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过氧化钠和氧气的关系式为:2Na2O2~O2,3.9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n===0.05mol,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nM=0.025mol×32g/mol=0.8g;
脱脂棉剧烈燃烧,脱脂棉燃烧需要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同时发出大量的热,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
(2)①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a2O2+2H2O=4Na++4OH-+O2↑;
②由题图装置可知,p口处放出氧气,验证氧气的生成,应在导管口p处放一带火星的木条,发现木条复燃;
③如果该反应放出热量,则试管的温度必然升高,使锥形瓶内的空气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则空气被排出,所以应将导管q插入水槽中,再打开分液漏斗的开关,发现q处有气泡放出,即证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④由于该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故向反应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并振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3)①经小组讨论认为Na2O2和H2O反应可生成H2O2和氢氧化钠,属于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推测该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②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立即冒出大量气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发现木条复燃证明溶液中有H2O2存在。
17.(1)④→①→②→⑤→③
(2)玻璃棒、漏斗、烧杯
(3) 搅拌 引流
(4) CuSO4+2NaOH =Cu(OH)2 ↓+ Na2SO4 复分解反应 Cu(OH)2CuO + H2O 分解反应
【分析】利用胆矾晶体(CuSO4·5H2O)和烧碱溶液制备氧化铜固体,可将胆矾溶于水得到CuSO4溶液,利用和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和 Na2SO4,过滤得到Cu(OH)2,加热Cu(OH)2得CuO。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操作顺序为④→①→②→⑤→③;
(2)步骤②即过滤,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
(3)溶解用到玻璃棒,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过滤也用到玻璃棒,作用是引流;
(4)结合分析可知:
①发生的反应为CuSO4+2NaOH =Cu(OH)2 ↓+ Na2SO4;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③发生的反应为Cu(OH)2CuO + H2O,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18.(1)搅拌可使混合物充分接触并起反应
(2)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3)复分解反应
(4)吸热
(5)吸收多余的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分析】Ba(OH)2·8H2O粉末与NH4Cl晶体混合研磨,会吸收热量,使烧杯与玻璃片之间的水结冰,导致玻璃片与烧杯黏在一起。可根据反应是否产生有害气体或可燃性气体可能会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方案的不足之处。
【详解】(1)本实验中,根据题意:将20 g Ba(OH)2·8H2O晶体与10 g NH4Cl晶体一起放入小烧杯中,将烧杯放在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迅速搅拌烧杯内的固体物质,可知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混合物充分接触并反应;
(2)该反应中碱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新的碱和新的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3)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产生两种新的化合物,因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属于复分解反应;
(4)通过玻璃片上水结冰与小烧杯粘结在一起现象,说明该反应发生吸收热量,因此反应类型为吸热反应;
(5)该反应中有氨气生成,氨气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使用浸有稀硫酸的棉花的目的是吸收多余的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