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 第四单元 知识清单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颠沛流离(diān pèi) 商酌(zhuó) 累赘(zhui)朦胧(méng lóng) 拖沓(tà) 妥帖(tuǒ tiē)譬如(pi)
《驿路梨花》 寨(zhài) 撵(niǎn) 扛(káng) 驿路(yì lù)迷茫(mí máng) 陡峭(dǒu qiào) 露宿(lù sù)竹篾(zhú miè) 简陋(jiǎn lòu) 悠闲(yōu xián)修葺(xiū qì) 晶莹(jīng yíng) 折损(zhé sǔn)
《最苦与最乐》 揽lǎn 失意shī yì 达观dá guān 契约qì yuē 监督jiàn dū 排解pái jiě 循环xún huán 如释重负rú shìzhòng fù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 悲天怜人bēi tiān lián rén
《短文两篇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27930 / )》陋室铭 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hónɡ 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短文两篇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27930 / )》爱莲说 蕃(fán) 予(yú)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亵玩(xiè) 噫(yī) 鲜有闻(xiǎn) 不蔓(màn)(“蔓”是多音字,读“màn”,作动词,指蔓延、滋生;读“wàn”,是名词,指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修润:修改润色。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商酌: 商量斟酌。朦胧: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累赘:不必要,麻烦。拖沓:不爽快,不简洁。妥帖:恰当,十分合适。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
《驿路梨花》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最苦与最乐》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短文两篇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27930 / )》陋室铭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文言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成语积累 德艺双馨 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鸿篇巨制 谈笑有鸿儒(大)形影不离 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短文两篇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27930 / )》爱莲说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文言句式 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即“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成语积累 出淤泥而不染: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不被淤泥沾染。比喻从恶劣、污浊的环境中出来而未沾染上坏习气。鲜为人知 陶后鲜有闻(少)精益求精 香远益清(更加)予取予求 同予者何人(我)事不宜迟 宜乎众矣(应当)
1.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等。1980 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 张中行,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3.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4.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著作有《饮冰室合集》。
5.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6.议论文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证明什么),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观点、主张。
论据(用什么证明),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怎样证明),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式。
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是三段论式,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
7.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8.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这种文体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但核心是议。“说”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爱莲说》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8)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3)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陋室铭》
1. 《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 《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 《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 《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 《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本文主旨: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严谨自律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写作特色
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
②简洁雅致,写文像写话。
15 驿路梨花
○本文主旨:这篇小说通过讲述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人民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
○写作特色
①巧设悬念。
②巧用插叙。
③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16*最苦与最乐
○本文主旨:这篇议论文从最苦和最乐两个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写作特色
①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②语言凝重轻灵,流畅简洁。
③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本文主旨:这篇铭文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对象、日常生活的描绘,极力表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写作特色
①托物言志,彰显主题。
②反向立意,不落俗套。
③骈散结合,音韵谐美。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本文主旨:《爱莲说》以“莲”自喻,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特色:
①巧用象征,托物言志。
②多用衬托,突显形象(3次)。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恰在除夕,不幸的消息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传来。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因此说是"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认为"双层的悲哀"表示两方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问题探究2.在"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一句中,"描"换成"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描"在这里的意思是依照原样摹画,"改"意为更改原来的内容。一个"描"字既体现出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也显示了他对吕叔湘先生的尊重。换成"改"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中考对接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几乎是中考阅读必考的内容。它包括对语句修辞手法的理解,对语句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理解时,往往不仅要弄清语句的表层意思,更要理解语句的深层意思。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等,就是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作者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这从文中事例的叙述和对叶圣陶先生的高度评价中可以看出。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请联系实际,从历史或现实等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示例一】认同。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答案的。作者认为叶先生“写话”的主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尽量做到简明如话。
【示例二】认同。从现实来看,叶先生“写话”的主张是切中时弊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写文章时有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叶先生“写话”主张的本质是坚决反对这种文风。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坚决抵制晦涩难懂的文风。
15 驿路梨花
1.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找找看,文中描写了几次误会,设置了几个悬念?
设置悬念概念: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使读者急切期待和强烈关心结果而阅读下文。作用:①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学习任务单
悬念一:“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猜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会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悬念二:瑶族老人解释自己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误会二:遇上一群哈尼小姑娘,以为其中一个是梨花且是小茅屋的主人。悬念三:哈尼小姑娘告知房子是解放军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这个房子呢?释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参考答案] ①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②碰见瑶族老人,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
③解放军淋雨露宿,学雷锋精神
2.设置这些误会悬念有什么好处?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与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找出文中提及“梨花”的句子,并结合具体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
具体语句 含义及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4段)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一弯新月……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第6段)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好的意境。
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24段)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27段) 虚实映衬,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与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37段)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体现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引用诗句,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分析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16*最苦与最乐
问题探究1.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列举自己身边时常发生的事情,便于唤起读者的相似体验,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问题探究2.作者在论述"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时,论证方法有何不同?
在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时,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作者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个人未尽责任的例子,叙说了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多方面、多角度摆事实来论证观点。
在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一方面,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孟子、曾子的话充当道理论据;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
中考对接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列举······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论点/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观点(论点/分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或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对比论证。把······和······进行对比,充分论证了······观点(论点/分论点),使论证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
(4)比喻论证。将······比作······,论证了······观点(论点/分论点),浅显易懂,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又使文章生动形象。结合具体语段(句子)分析作答即可。
3.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4.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5.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第17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译文+批注
在《辞源》当中,“陋室”,解释为“简陋的屋子”。《汉语大词典》中“陋室”: 简陋狭小的屋子。《论语 子罕》篇曰: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陋”是隐僻之义。
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刘禹锡运用短短的八十一字,简单表明自己的志向及修德的方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单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批注]山水仙龙和陋室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山、水”比喻房屋,“仙、龙”比喻有品德、有才德的人,“不在高”“不在深”暗指“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居室”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陋室借道德高尚之士芳名远扬。作者以比兴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惟吾德馨”正是通篇文眼所在。惟吾/德馨,惟/吾德馨,惟吾德/馨,不同断句方式,表达意思不同,可揣摩比较。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批注]“上”“入”两个拟人化动词用得非常传神,这两个字将静景写活。室外青苔滋长到台阶上来,草色青青映入到门帘,也是碧绿一片,不仅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还体现了刘禹锡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心态平和清净,人与自然合一,既有精神又有情味。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说说笑笑的是学部在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拢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批注]真的有大儒与刘禹锡在一起谈笑畅饮吗?此处和前面的“苔痕上阶绿”不是矛盾了吗?这里的鸿儒和白丁该怎么理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
[批注]引前贤陋室作比,修身养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怀已渗入刘禹锡的骨髓, 成为他思想境界、人生理想的一部分。暗示自己见贤思齐的远大志向,再以圣人之言为据,强调陋室确因德馨而不陋。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问题释疑: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更有力地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道理。
4、作者写陋室用意何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
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
译文+批注
在《辞源》当中,“陋室”,解释为“简陋的屋子”。《汉语大词典》中“陋室”: 简陋狭小的屋子。《论语 子罕》篇曰: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陋”是隐僻之义。
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刘禹锡运用短短的八十一字,简单表明自己的志向及修德的方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⑶独⑷爱菊。自李唐⑸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批注]开篇宏大,好一个“甚蕃!美丽的事物很多,可选择的范围很大,然而每一种花,有自己的特质,我们选择哪一种来反观自己呢?
[批注]陶公“独爱菊”,采菊东篱,远离尘世,成为隐逸之宗。
[批注]我与世人不同,世人爱牡丹而我独爱莲。独爱,是慎独,是坚守,是自己与莲花品格合一的人生追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⑹而不染⑺,濯清涟而不妖⑻,中通外直⑼,不蔓不枝⑽,香远益清⑾,亭亭净植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⒀焉⒁。
[译文]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批注]表面写莲花特质,实则赞君子之风。不染,能在尘世的嘈杂污浊中保持内心的高贵;不妖,经清水洗涤的内心如佛教之莲,纯真美好而不炫耀;内心通达外表正直,看透红尘坚守本心。只可欣赏不容侵犯。好一个遗世独立的君子!
[批注]这一声叹息里,有对世人鲜有陶渊明内心高洁的遗憾,有对世人追名逐利的失望,更有缺少同道之人的孤独。
予谓菊,花之隐逸⒂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批注]批注:陶渊明之后,鲜有人再爱菊,再也没有谁能超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清静之美了,菊花,永远是晋朝的,是隐逸的,是陶渊明的。
噫⒃!菊之爱,陶后鲜⒄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⒆!
[译文]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批注]世风如此,何人与我同道呢?一句反问,问得辛酸,然独爱又如何?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周敦颐的追求!
[批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无过。茫茫人海中,周敦颐是孤独的。孤独而不痛苦,孤独而不愤懑,香远益清,虽有遗憾,却始终在浊世之中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
问题释疑: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莲?写出了莲哪些特点?
角度 句子 特点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不旁生枝节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庄重、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2.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
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5.说说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6.这两篇文章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在句式上,两篇短文都讲究对仗,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骈散结合、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
在写法上,这两篇短文都对寄托情感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陋室铭》从陋室的居住环境、交往的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画陋室主人高洁的情操;《爱莲说》则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来比喻君子的品行。
在立意上,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陋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爱莲说》借赞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
中考对接
1.如何辨析文言虚词:所谓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作为文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数量不多,却在语法与表意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也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点考查内容。七年级考查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乃、者、然等。
2.答题方法:
语境推断、语法推断、句位推断、句式推断、借力推断。
字音字形
重点词语
之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名
有仙则名(动词,出名、有名)
卷卷有爷名(名词,名字) 《木兰诗》
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益
香远益清(副词,更加)
自以为大有所益(动词,有益处)
清
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香远益清(形容词,清芬)
远
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文学常识
常考默写
主题概括
鉴赏品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 第四单元 知识清单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颠沛流离( ) 商酌( ) 累赘( )朦胧( ) 拖沓( ) 妥帖( )譬如( )
《驿路梨花》 寨( ) 撵( ) 扛( ) 驿路( )迷茫( ) 陡峭( ) 露宿( )竹篾( ) 简陋( ) 悠闲( )修葺( ) 晶莹( ) 折损( )
《最苦与最乐》 揽( ) 失意( ) 达观( ) 契约( ) 监督( ) 排解( ) 循环( ) 如释重负( ) 海阔天空( )悲天怜人( )
《短文两篇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27930 / )》陋室铭 馨( ) 苔痕( ) 鸿儒( ) 调( )素琴 案牍( )
《短文两篇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27930 / )》爱莲说 蕃( ) 予( ) 淤泥( ) 濯( ) 清涟( ) 亵玩( ) 噫( ) 鲜有闻( ) 不蔓( )(“蔓”是多音字,读“ ”,作动词,指蔓延、滋生;读“ ”,是名词,指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修润: 。东四八条: 。商酌: 。朦胧: 。累赘: 。拖沓: 。妥帖: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
《驿路梨花》 迷茫: 。 简陋: 。 恍惚: 。 香气四溢: 。折损: 。陡峭: 。修葺: 。
《最苦与最乐》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达观: 。众说纷纭: 。 心直口快: 。 变化莫测: 。 小心翼翼: 。
《短文两篇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27930 / )》陋室铭
一词多义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 。今义: 。)惟吾德馨(古义: 。今义: 。)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有仙则名( )苔痕上阶绿(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
成语积累 倒装句:何陋之有( )
《短文两篇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27930 / )》爱莲说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 。今义: 。)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文言句式 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成语积累 出淤泥而不染: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不被淤泥沾染。比喻从恶劣、污浊的环境中出来而未沾染上坏习气。鲜为人知 陶后鲜有闻( )精益求精 香远益清( )予取予求 同予者何人( )事不宜迟 宜乎众矣( )
1. 叶圣陶,原名 ,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 ”,有“ ”之称。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等。1980 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 张中行,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3.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 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4. 梁启超,字 ,号 ,一字 ,别号 ,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著作有《 》。
5. 刘禹锡,字 , 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6.议论文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证明什么),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观点、主张。
(用什么证明),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怎样证明),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 和 两大类型。
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式。
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是三段论式,即 → → 。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等。
7.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自己或者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8.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这种文体通常采用 的方法,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但核心是议。“说”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爱莲说》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8)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11)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
(12)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
(13)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
《陋室铭》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本文主旨:
○写作特色
① 。
② 。
15 驿路梨花
○本文主旨:
○写作特色
① 。
② 。
③ 。
16*最苦与最乐
○本文主旨:
○写作特色
① 。
② 。
③ 。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本文主旨:
○写作特色
① 。
② 。
③ 。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本文主旨:
○写作特色:
① 。
② 。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问题探究2.在"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一句中,"描"换成"改"好不好?为什么?
中考对接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几乎是中考阅读必考的内容。它包括对语句修辞手法的理解,对语句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理解时,往往不仅要弄清语句的表层意思,更要理解语句的深层意思。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等,就是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作者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这从文中事例的叙述和对叶圣陶先生的高度评价中可以看出。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请联系实际,从历史或现实等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15 驿路梨花
1.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找找看,文中描写了几次误会,设置了几个悬念?
设置悬念概念: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使读者急切期待和强烈关心结果而阅读下文。作用:①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学习任务单
悬念一:“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猜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会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悬念二:瑶族老人解释自己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误会二:遇上一群哈尼小姑娘,以为其中一个是梨花且是小茅屋的主人。悬念三:哈尼小姑娘告知房子是解放军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这个房子呢?释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2.设置这些误会悬念有什么好处?
3.找出文中提及“梨花”的句子,并结合具体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
具体语句 含义及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4段)
一弯新月……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第6段)
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24段)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27段)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37段)
4.分析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16*最苦与最乐
问题探究1.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问题探究2.作者在论述"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时,论证方法有何不同?
中考对接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列举······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论点/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观点(论点/分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或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对比论证。把······和······进行对比,充分论证了······观点(论点/分论点),使论证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
(4)比喻论证。将······比作······,论证了······观点(论点/分论点),浅显易懂,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又使文章生动形象。结合具体语段(句子)分析作答即可。
3.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4.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5.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
第17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译文+批注
在《辞源》当中,“陋室”,解释为“简陋的屋子”。《汉语大词典》中“陋室”: 简陋狭小的屋子。《论语 子罕》篇曰: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陋”是隐僻之义。
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刘禹锡运用短短的八十一字,简单表明自己的志向及修德的方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批注]山水仙龙和陋室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山、水”比喻房屋,“仙、龙”比喻有品德、有才德的人,“不在高”“不在深”暗指“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居室”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陋室借道德高尚之士芳名远扬。作者以比兴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惟吾德馨”正是通篇文眼所在。惟吾/德馨,惟/吾德馨,惟吾德/馨,不同断句方式,表达意思不同,可揣摩比较。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批注]“上”“入”两个拟人化动词用得非常传神,这两个字将静景写活。室外青苔滋长到台阶上来,草色青青映入到门帘,也是碧绿一片,不仅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还体现了刘禹锡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心态平和清净,人与自然合一,既有精神又有情味。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批注]真的有大儒与刘禹锡在一起谈笑畅饮吗?此处和前面的“苔痕上阶绿”不是矛盾了吗?这里的鸿儒和白丁该怎么理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
[批注]引前贤陋室作比,修身养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怀已渗入刘禹锡的骨髓, 成为他思想境界、人生理想的一部分。暗示自己见贤思齐的远大志向,再以圣人之言为据,强调陋室确因德馨而不陋。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问题释疑: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写陋室用意何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
译文+批注
在《辞源》当中,“陋室”,解释为“简陋的屋子”。《汉语大词典》中“陋室”: 简陋狭小的屋子。《论语 子罕》篇曰: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陋”是隐僻之义。
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刘禹锡运用短短的八十一字,简单表明自己的志向及修德的方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⑶独⑷爱菊。自李唐⑸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
[批注]开篇宏大,好一个“甚蕃!美丽的事物很多,可选择的范围很大,然而每一种花,有自己的特质,我们选择哪一种来反观自己呢?
[批注]陶公“独爱菊”,采菊东篱,远离尘世,成为隐逸之宗。
[批注]我与世人不同,世人爱牡丹而我独爱莲。独爱,是慎独,是坚守,是自己与莲花品格合一的人生追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⑹而不染⑺,濯清涟而不妖⑻,中通外直⑼,不蔓不枝⑽,香远益清⑾,亭亭净植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⒀焉⒁。
[译文]
[批注]表面写莲花特质,实则赞君子之风。不染,能在尘世的嘈杂污浊中保持内心的高贵;不妖,经清水洗涤的内心如佛教之莲,纯真美好而不炫耀;内心通达外表正直,看透红尘坚守本心。只可欣赏不容侵犯。好一个遗世独立的君子!
[批注]这一声叹息里,有对世人鲜有陶渊明内心高洁的遗憾,有对世人追名逐利的失望,更有缺少同道之人的孤独。
予谓菊,花之隐逸⒂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批注]批注:陶渊明之后,鲜有人再爱菊,再也没有谁能超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清静之美了,菊花,永远是晋朝的,是隐逸的,是陶渊明的。
噫⒃!菊之爱,陶后鲜⒄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⒆!
[译文]
[批注]世风如此,何人与我同道呢?一句反问,问得辛酸,然独爱又如何?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周敦颐的追求!
[批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无过。茫茫人海中,周敦颐是孤独的。孤独而不痛苦,孤独而不愤懑,香远益清,虽有遗憾,却始终在浊世之中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
问题释疑: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莲?写出了莲哪些特点?
角度 句子 特点
生长环境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体态香气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攀附、不旁生枝节
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高洁独立
庄重、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2.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
5.说说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6.这两篇文章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在句式上,
在写法上,
在立意上,
中考对接
1.如何辨析文言虚词:所谓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作为文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数量不多,却在语法与表意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也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点考查内容。七年级考查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乃、者、然等。
2.答题方法:
语境推断、语法推断、句位推断、句式推断、借力推断。
字音字形
重点词语
之
无丝竹之乱耳( )
何陋之有( )
名
有仙则名( )
卷卷有爷名( ) 《木兰诗》
之
水陆草木之花(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益
香远益清( )
自以为大有所益( )
清
濯清涟而不妖( )
香远益清( )
远
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文学常识
常考默写
主题概括
鉴赏品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