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21:4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指出:“批发商这类经济界人物同共产主义似乎有天壤之别。但正是这类矛盾在实际生活中能把人们从小农经济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引导到社会主义。”据此可知,苏俄( )
A.社会主义制度完备 B.努力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C.准备全力发展商业 D.全面放弃了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许多新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工程都是由美、德、英、法、意等国的公司直接帮助建立的。如在国防工业方面,有20多家美国公司帮助苏联制造飞机发动机、轰炸机、战斗机,法国和意大利的公司为苏联制造50艘驱逐舰提供图纸,英国一家公司为苏联提供了坦克设计图和模型。据此推断( )
A.欧美国家大力支持苏联反法西斯斗争 B.苏联实行了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
C.世界经济大危机为苏联提供发展契机 D.世界市场良性发展推动了苏联工业化
3.如图是1913年至1937年俄国工业发展情况,其中1932年—1937年实现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联模式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4.据如表可知( )
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原因探究
时间 作者 论文名称 主要观点
1996年 薛汉伟等 《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 和历史命运》 新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是不完善的,虽然十分重视市场机制,但在实践中把市场的存在 同小农经济的存在相联系
2004年 王世涛等 《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的 原因及启示》 斯大林没有把握住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始终以解决革 命问题的模式审视新经济政策
2005年 郑异凡 《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 释及其命运 领导层没有取得共识,理解的层次因人而异,谁 执掌最高权力,谁的主张就得到拥护
A.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B.历史认知需要适时加以总结
C.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 D.新经济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5.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8月,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暂时收回这一口号;10月,又将这一口号重新提出,并赋予新含义。对“新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手段的改变 B.革命目标的改变
C.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D.推动沙皇政府的垮台
6.列宁在1918年指出:“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都还要落后。正因为这种特殊情形,遂使现时工人们应当向那些决心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相当认真帮助组织大规模国家生产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组织能力的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这一论述( )
A.指导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蕴含着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推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7.1930年代,苏联提高科学院的地位,加大了对军事科研和军工生产的管理力度。1931年6月,苏联代表团在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首次提出“计划科学”的概念,在科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自然》(Nature)杂志刊发了“科学的社会关系”“科学与政府”等主题文章,还发起“科学、计划与自由”的讨论话题。科学界的这场争论,聚焦于( )
A.国家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B.科学研究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C.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 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
8.如图为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生产变化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后果 B.新经济政策利于粮食增产
C.农业集体化增加粮食产量 D.余粮收集制保障粮食供应
9.1917年4月1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演说中说,要“立刻有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建立在公有基础上的农场”。这些言论表明列宁( )
A.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 B.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
C.主张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0.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联)农村恢复了传统的星期天赶集活动。集市上姑娘们嗑着瓜子小伙子们拉着手风琴唱着歌走来走去,场面热闹欢愉。此场景可能出现在(  )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苏俄内战时期
C.工业化建设时期 D.卫国战争时期
11.俄历1917年10月24日晚上,列宁作出指示,“如果革命者知道提出和约(即结束‘一战’的和平条约)、挽救彼得格勒、摆脱饥饿、把土地交给农民等事业都取决于自己,可是放过了时机,那就是犯了滔天的大罪。”据此可知,列宁认识到( )
A.推进革命的历史主动 B.反击协约国武装干涉的紧迫
C.和平夺权的时机成熟 D.在落后国家进行革命的困难
12.1922年年初,列宁要求参加西方主导的热那亚会议的苏俄代表团,“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热那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争”的字样,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这表明,此时苏俄( )
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B.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松弛
C.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 D.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束缚
1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大胆地表现生活的矛盾和冲突,必须善于使用批评的武器”。此后文艺工作者不仅可以批评个别官员,而且“也可以批判根深蒂固的社会弊病了”。这表明( )
A.美苏冷战激化社会矛盾 B.斯大林个人崇拜被打破
C.苏共意图加强党的建设 D.苏联文化建设走向繁荣
14.1925年底,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宣布,从1926年起国家将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目的是使苏联从输入机器设备的农业国转变为自己生产各种机器装备的工业国。该内容( )
A.标志着苏联模式正式确立 B.说明苏联经济政策已出现新的变化
C.导致苏联新经济政策被直接废除 D.暗示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15.以下为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的部分史料内容。据此内容可推知( )
受访者: 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1918 年出生于克里沃舍伊诺村。 访谈内容: 1931 和1932 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 至 1933 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 和1930 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 万人,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死亡并未登记在册。
A.经济大危机影响苏联经济发展 B.斯大林模式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新经济政策导致苏联经济危机 D.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造成粮食危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推行市场化倾向明显的经济改革。政府允许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在市场上自由出售其余粮。国营企业则可根据市场和利润的要求来调节生产活动。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出租、出售、归还原主以促进私人经济的发展,同时吸引外资参与苏维埃政权主导下的经济建设,加强与世界的联系。此外,国家计划机构的许多职能转变为预测经济的发展,而非直接指导国营企业生产。
——摘编自任晓伟《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和苏联计划经济的确立》
材料二 1984年7月26日,国有性质的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商业股份公司。11月16日,由上海电声总厂发起成立的一家音响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第一家较规范的工业股份制有限公司。股份制企业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董事长(经理)负责制,这就使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和一些私企开始发行公众股。
——摘编自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材料三 深沪证券市场1992年上市公司(A股)家数为52家,股票市价总值为1050亿元,到1998年12月18日,上市公司(A股)家数增加到823家、股票市价总值19400亿元,分别增长了15倍和17倍,年均增长58%和63%,实现了较大的扩容和增长。
——摘编自陈明星、徐宁燕《我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联)进行经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股份制改革的历史影响。
17.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材料一 “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高丽史》
材料二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摘自叶延芳《十八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三 有人以为列宁主义中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以为列宁主义的出发点是关于农民及其作用和比重的问题。这是完全不对的。列宁主义中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并不是农民问题,而是无产阶级专政、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等问题。农民问题,即无产阶级在为政权而斗争中的同盟者问题,是一个派生的问题。
——摘自《论列宁主义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朝鲜高丽王朝进行制度革新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借古喻今”的含义,以及人们请出古代幽灵“为自己壮胆”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列宁对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贡献。并从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简述斯大林执政时期对农业的措施及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原文有改动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与此同时,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韩冰《斯大林》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材料一政策中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们)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摘编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模式”或“道路”是现代化的执行方式,也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它能否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模式”或“道路”与地域、文化背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位于不同地域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可能形成类同的“模式”。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实行特殊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明“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苏联)。根据材料信息“在实际生活中能把人们从小农经济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引导到社会主义”可知1921年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通过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B项正确;1921年,苏俄还没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发展商业,排除C项;全面放弃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苏联)。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28年至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时间是1929年至1933年,此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现象严重,物价下跌,苏联借助有利时机引进西方设备,发展自身工业,材料正是世界经济大危机为苏联提供发展契机的表现,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没有反法西斯斗争,排除A项;苏联此时期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并非市场经济,排除B项;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纷纷以邻为壑,转嫁危机,世界市场并没有良性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1937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1932年—1937年苏联的工业实现迅速增长,主要是因为苏联推行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发展工业,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废除,排除C项;1932年—1937年实现迅速增长的原因是苏联推行计划经济体制,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国学者对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原因的探究,他们分别从理论依据、市场机制、国情和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探究和总结,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是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排除A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所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第三则材料说的是个人因素,斯大林掌权后废除了新经济政策,不是因为新经济政策自身问题,该题是通过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17年的俄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主张采取和平方式夺取政权。7月流血事件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苏维埃被临时政府破坏,因此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收回该口号,10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布尔什维克党再次提出这一口号,此时的“新含义”是指实现这一口号的手段变为通过武装起义把政权交给苏维埃,A项正确;革命目标一直是要求政权归苏维埃,排除B项;“新含义”是基于国内形势变化而非国际形势,排除C项;二月革命后沙皇政府已经垮台,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俄国)。从材料“遂使现时工人们应当向那些决心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相当认真帮助组织大规模国家生产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组织能力的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可知,列宁要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蕴含着借助国家资本主义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调高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红军军备供应,工业方面,无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列宁只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手段恢复国家经济,最终还是过渡到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致,排除C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代(苏联)。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的“计划科学”主要表现为国家在科学研究、生产运用等方面发挥规划、组织和推动等重要作用,A项正确;科学研究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不是这场争论的关键点,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国家对于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涉及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排除C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虽然与本题有一定关系,但不是这场争论的关键点,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1925(苏俄)。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要结论是:1913——1925年苏俄粮食产量变化先减少后增加,1921年以后呈增长趋势,原因是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利于粮食增产,B项正确;1913——1925年呈减少趋势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后果符合这一时期,但从1921年春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粮食产量增加不符合,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农业发展落后,粮食产量减少,排除C项;余粮收集制保障粮食供应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材料包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苏俄)。根据材料“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建立在公有基础上的农场”可知,列宁这一演说中,要求当时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建立公有制的农场,表明当时列宁主张“立刻”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项正确;当时革命尚不具备“立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排除A项;主张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不能表明当时列宁放弃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十月革命之后提出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苏俄(联)。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联)农村恢复了传统的星期天赶集活动,恢复了商品与市场关系,说明新经济政策已经推行,A项正确;苏俄内战时期是1917—1922年,而且材料中描述的情形也不符合战争期间的状况,排除B项;1926年苏俄才开始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卫国战争时期是指1941—194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俄国)。据材料可知,列宁指出要立即自己动手挽救革命,实现“土地、和平、面包”的现实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立即发动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十月革命的指示,A项正确;材料说明列宁进行十月革命推翻国内资产阶级政府,与协约国无关,排除B项;七月流血事件后,和平夺权已经不能实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发动革命的时机,无法看出进行革命的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列宁要求苏俄代表团“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热那亚”,且不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争”的字样,,意在淡化意识形态,同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可见此时的苏俄通过采取灵活的措施专注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建设,说明其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信息表明苏俄此时是进行重工业建设还是轻工业建设,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列宁指导代表团在即将参加的热那亚会议中如何对待西方国家,并不能因此断定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松弛,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俄还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苏共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大胆地表现生活的矛盾和冲突,必须善于使用批评的武器”。这体现了苏共希望通过开放言论,加强党的建设,C项正确;材料涉及苏联国内事务,没有体现冷战,排除A项;斯大林个人崇拜在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被打破,排除B项;文化建设走向繁荣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联)。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宣布,1926年苏联将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目的是将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为此苏联在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此可知,苏联经济政策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即从新经济政策向苏联模式转变,B项正确;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正式确立,排除A项;苏联模式代替新经济政策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并没有在1925年直接废除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苏联模式实施的时候,苏联国内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据本题材料可知,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的访谈内容提到了1931年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但国家在1932至1933年的采购量却是前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这反映出当时苏联政府为了推动工业化进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征收高额粮食税、强迫征购等,以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这些政策导致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损,农业生产下降,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饥荒, D项正确;当时苏联经济发展主要采取计划经济政策,经济大危机对苏联影响较小,排除A项;材料主旨“苏联的工业化”,而“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结束于1928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原因: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的暴露;布尔什维克党维护政权和恢复经济的考量。
(2)特点:率先在国企展开;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政企分开。(答出两点即可)
(3)影响: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联)。原因:结合所学,20世纪20年代初的苏俄,经历一战、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结合所学,1918年夏,国内战争开始后,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 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可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的暴露;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推行市场化倾向明显的经济改革”并结合所学得出布尔什维克党维护政权和恢复经济的考量。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点:据材料“国有性质的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商业股份公司”得出率先在国企展开;据材料“1984年……11月16日,由上海电声总厂发起成立的一家音响公司,……成为第一家较规范的工业股份制有限公司。……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和一些私企开始发行公众股”得出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据材料“股份制企业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董事长(经理)负责制,这就使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得出政企分开。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影响:据材料“使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得出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到1998年12月18日,上市公司(A股)家数增加到823家、股票市价总值19400亿元,分别增长了15倍和17倍,年均增长58%和63%,实现了较大的扩容和增长”得出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17.(1)措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2)含义: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原因:教会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贡献:创立列宁主义;领导建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措施: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集体化”
影响:促进工业化发展,但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
【详解】(1)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朝鲜。根据材料“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八世纪欧洲。含义:根据材料“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原因:根据材料“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教会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苏俄和苏联)。贡献:根据材料“列宁主义中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并不是农民问题,而是无产阶级专政、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等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创立列宁主义;领导建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出发,斯大林执政时期对农业的措施是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集体化”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促进工业化发展,但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
18.(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粮食税
(2)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安全的需要;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3)表现形式: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成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详解】(1)本题为对比、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21年(苏俄)。变化:根据材料“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并结合新经济政策可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原因:结合所学战时共产主义的影响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措施: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可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27、1928年(苏联)。根据材料“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可知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根据材料“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可知巩固国防安全的需要;根据材料“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可知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3)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表现形式:结合所学苏联模式的特点可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成果:结合所学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可知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9.(1)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企业。
(2)经济落后,小生产者的经济为主体;巩固政权,实现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加强国防,以应对帝国主义包围的外部环境。
(3)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苏俄。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措施结合新经济政策关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如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租赁经营部分矿产企业。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苏联。苏联实行特殊工业化道路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落后,小生产者的经济为主体,巩固政权,实现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加强国防,以应对帝国主义包围的外部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忽枧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