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15:4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第二单元大单元设计
——家国情怀
【单元概况】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感情。《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老山界》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颂了红军英勇、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课题 核心内容 主要写法 阅读策略 实践运用
黄河颂 赞美黄河,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学习精读,学做批注,把握抒情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怀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老山界 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场面描写具体形象
谁是最可爱的人 叙述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中三个典型事例,歌颂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主题鲜明,选材典型
土地的誓言 描绘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表达思乡之情,并发出解放故乡的誓言 寄情于物,波澜起伏
木兰诗 讲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叙事详略得当
【单元目标】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大观念:家国情怀
子任务 主题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课时
任务一 诵文章,述故事 《黄河颂》 《老山界》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土地的誓言》 学生通读全文,结合背景资料了解课文内容,并完成: 1.《黄河颂》——诵读黄河颂,感受家国情怀; 2.《老山界》——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 3.《谁是最可爱的人》——复述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儿童,防空洞对话; 4.《土地的誓言》——诵读文章,感悟作者对故乡深厚的爱。 4课时
任务二 借句解抒情,品句悟赏析 《黄河颂》 《老山界》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土地的誓言》 了解什么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以《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为例把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品味关键句子,关键词的含义和表达妙处,以《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把握句子赏析题 (句子,词语的表达效果) 4课时
任务三 巾帼英雄——木兰 《木兰诗》 疏通木兰诗文意 分析木兰人物形象 分析文章详略安排 2课时
【大情境】
2020年6月15日,中印边境发生了冲突,边疆战士用生命保卫了我们的国土,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英雄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是什么让他们将生命置之度外,毅然与敌人斗争?请你参与以下语文活动——诵文章,述故事;巾帼英雄——木兰;借句解抒情,品句悟赏析;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习抒情;
让我们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中,寻找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在祖国的基建事业中发光发热,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任务一:诵文章,述故事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生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黄河颂》
一、导入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黄河颂》那激昂的旋律……(听《黄河颂》朗读)
二、简洁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三、朗读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
朗读指导
1、“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2、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3、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自主、合作、探究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
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3、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4、请同学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什么?
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绘黄河”部分所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6、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
《土地的誓言》
一、导入
请听歌曲《松花江上》
乐曲表达了在 “九·一八”事变后,无数的东北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之下 ,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时,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的愤恨……家仇、国恨,对故土、对祖国无法比拟的怀念和热爱充满了字里行间,听了无不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简介时代背景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受的最大灾难。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是其代表作。
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
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四、朗读感知课文
1、听 朗读 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讨论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呢 ?
3、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老山界》
新课导入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一位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老红军的讲述吧。
走进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划分文章层次,找出文章线索。
本文以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点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谁是最可爱的人》
导入
1950年6月,美国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同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本文是作者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发表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一经刊发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也由此广为传颂。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简介
魏巍,原名魏鸿杰,河南郑州人,诗人,作家。1937年,走向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作品有诗集《两年》《不断集》,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等。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3):从切身感受出发,提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概括歌颂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4~13):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思想品质,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三部分(14~15):联系我们的幸福生活,号召人们热爱志愿军战士,因为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任务二:借句解抒情,品句悟赏析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 品味关键句子,关键词的含义和表达妙处
抒情概念:
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感情,即人们常说的直抒胸臆。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将心中的感情赤裸裸地倾吐出来,而不寄寓于景、物、事等;一般不讲究含蓄委婉,多为毫无遮掩的倾诉。
间接抒情: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黄河颂》
一、讨论、探究:
1、“黄河的精神”是什么?从本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黄河的这种精神?
2、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4、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
5、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6、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二、探究写法
1.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及好处
2.诗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先辈们用血汗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你们珍惜短暂而宝贵的学习生活,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祖国。
《土地的誓言》
一、精读课文
(一)、问题探究
1、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试举例说明。
抒情句子: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2、怎样理解文中的“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3、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二、探究与反思
课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点。
归纳:
同 异
结构相同: 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之同: 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之异: 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大了信息容量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强烈。它也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研讨赏析
一、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四、归纳课文艺术特点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五、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老山界》
细节探究
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思考探究
1.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语言魅力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2. 炼字美: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
3. 景物美:
分析第13段景物描写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分析第23段景物描写。
合作探讨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2.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五.课堂小结
本文材料组织清晰,叙述语言生动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人物通讯,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及层次结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找三名同学分别复述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并分别给这三个事例拟小标题。
三.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活动:
齐声读第一部分,思考:
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以什么为主
⑵第二自然段设问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志愿军的特点
四.分析三个事例。
⒈ 师范读第一个事例。
⒉学生活动:听读、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用简明的语句概括第一个事例。
⑵第一个事例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⒊请一朗读好的学生朗读第二个事例。
⒋学生活动:听读、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用简明的语句概括第二个事例。
第二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⒌请一朗读好的学生朗读第三个事例。
⒍学生活动:听读、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用简明的语句概括第三个事例。
⑵第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⑶第三个事例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也没有介绍人物姓名,是不是不符合新闻真实确切的要求呢
⒎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作者在朝鲜前线采访中,收集了一百多个生动的事例。但经过反复的筛选,为什么最后只用了这三个事例
⒏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三个事例的顺序可否调整一下 请谈谈你的意见。
⒐学生活动:指导学生精读三个典型事例的段落,讨论,
作者在记叙三个事例的同时,还穿插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10.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8段、12段、14段,在朗读中体会抒情议论的作用。
⒒学生活动:请朗诵好的同学领读,再集体齐读第三部分。着重思考:
⑴末段与开头的关系,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任务三——巾帼英雄木兰
一、导入
请学生讲讲花木兰的故事。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二、朗读感知课文
1、课文词字解析
唧唧: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机杼声:织布梭子的声音。
惟:只 可汗:古代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为:为此(指替父出征)。 市:买。
旦:早晨。 暮:晚上
戎机:战争。度:过。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铁衣:铠甲。
策勋:记功。 转:次。
强:有余。 郭:外城。
扶将:扶持。 霍霍:磨刀的声音。
著:穿。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贴着。
安能:怎能。
2、“互文”句子的翻译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的战具。
(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不是说将军都百战死了,壮士十年后回来了)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不是只当着窗户理云鬓,只对着镜子贴花黄。)
三、了解句式特点
复沓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顶真句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对偶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排比句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理清结构
1、请概括本诗主要情节
①、(1,2)决定代父从军,
②、(3)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4)十来年征战生活
④、(5)还朝辞官
⑤、(6)木兰还乡亲人团聚
⑥、(7)比喻赞美, 讴歌英雄
五、赏析诗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情紧急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 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渲染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黄河流水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女儿情怀衬托思亲之情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征途之遥 生活之苦 战斗之多 时间之长 战况之烈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渲染归家的欢乐气氛亲人团聚的喜悦心情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渲染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机趣智慧充满自豪
六、分析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朴实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七、探究写法
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言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概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1(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繁简安排有详有略
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突出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
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