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以我观物 托物言志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五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诵、概括、讲解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表现手法、关键语句与情感主旨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测试诊断
请判断:贾平凹的《落叶》和宗璞的《秋韵》,哪一篇文章体现了物与人的相似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情感主旨。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8位学生。)
(1)表现手法:46%的学生可以感知到《落叶》一文体现了物与人的相似性。
(2)关键语句:但仅13%的学生能从关键语句中抓住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物与人的相似性。
(3)情感主旨:62%的学生能够基本把握情感主旨,但仅16%的学生能够从物和人的关系中把握情感主旨。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托物言志类文章,但基本能够从文本中体悟到物与人的相似性,但仅仅停留在形象思维的感知上,无法从关键语句中抓住景物的特征,并从情感主旨上深入分析托物言志类文章。具体情况如下:4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46%)能够感知到《落叶》中的物与人的相似性,但只有10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3%)是基于景物特征上分析物与人的相似性;61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62%)能够基本把握情感主旨,但仅有16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6%)是基于物和人的关系来把握情感主旨。
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的写景散文的阅读经验,但尚未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形成比较清晰的认知,对景物与情感的联系没有形成自觉的联想,思维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托物言志手法,引导学生从关键语句中把握景物与情感(“物”与“志”)的关联,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编了两篇状物散文、两首抒情外国诗和五首古代诗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哲理之思”。单元要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其中,《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为状物散文,即通过紫藤萝的外在情态与内在精神并举,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借助回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外国诗两首》通过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道路的哲思;《古代诗歌五首》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撰写一篇‘听听我与花的故事’的主题征文,参加校园广播站的征稿活动”。这一核心任务属于写作,和本单元的课文和诗歌阅读对应性很强。学生可以通过分类梳理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了解“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可以模仿《外国诗二首》的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可以模仿《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中景物描写方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总之,以单元课文为样例,通过求同存异的比较阅读分析,总结托物言志类诗文在景物特征描写、思想感情抒发、写作顺序安排等方面的写作规律,并转化为对学生主题征文写作的指导。
【学习目标】
1.品读文本,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语言之美;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发现作品中“物”与“我”内在关联;
3.比较阅读,整合探究,体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异同。
4.习练类比联想及形象描摹景物的方法,从自然中获得人生智慧。
【核心任务】
撰写一篇“听听我与花的故事”的主题征文,参加校园广播站的征稿活动。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18 紫藤萝瀑布(紫色花海,生命疗愈)(2课时)
【第二课段】19 一棵小桃树(穿越风雨的美丽)(2课时)
【第三课段】20 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存智慧的诗意探究)(1课时)
20外国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生存智慧的诗意探究)(1课时)
【第四课段】21 古代诗歌五首(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2课时)
【单元梳理】
课前预习
梳理五单元的重点字词,并按照以下表格将其归类,制作字词积累表。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字词积累
篇目 易错字音 易错字形 词语意思 备注
紫藤萝瀑布
一棵小桃树
外国诗两首
古代诗歌五首
篇目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导图)
紫藤萝瀑布
一棵小桃树
外国诗两首
古代诗歌五首
宗璞《紫藤萝瀑布》;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学习任务单一:读文,描物
紫藤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桃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品读课文,圈划文中描写“小桃树”/“紫藤萝”的词句,并完成表格。
紫藤萝 小桃树
形态
颜色
神态
动作
其他
《外国诗两首》
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把握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学习任务单二 读花语,巧抒情
要求:共同点只列一点即可:不同点至少列出两点并具体分析。
比较要点参考:①景物描写(有/无);②创作背景;③表达情感;④诗歌哲理;⑤抒情方式。
知识学习:
抒情方式:抒情的方法一般分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胸臆是心意的意思,直抒胸臆,就是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它的特点是不要任何凭借物,也不讲究含蓄委婉,直截了当地宣泄,毫不遮掩地袒露。这种抒情方式,往往以坦率和真挚感动人心。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反,作者不直接宣泄或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感情。它的特点是含蓄婉转,耐人寻味。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任务单三
诗歌 景物特点 情感 主要表现手法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乙亥杂诗》
知识学习: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作者抒发感情时借助依托的不是某一事物,而是自然风景。所抒的‘情’指的是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是情绪情感,而不是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作者借以寄托思想的载体是动物、植物、物品等具体物象,诗文是‘物’而非‘景’,是咏物,而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是作者借以表明的心迹,是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或者对生活的感悟。作者所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所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要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
第18课 紫藤萝瀑布 第1课时
——紫色花海,生命疗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迸溅”“笼罩”“忍俊不禁”等常考词语。
2.朗读课文,品析具体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重点)
3.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重点)
4.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紫藤萝
亦称紫藤、朱藤、藤萝,豆科,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种、子供食用。豆科紫藤属植物。较耐寒、性喜光,略耐荫。主根深,侧根少,不耐移栽。喜深厚肥沃的沙壤土,有一定耐干旱、瘠薄和水湿的能力。
李白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播放视频
【了解作者】
宗璞(pú)1928年生,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其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代表作】
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
中篇小说《三生石》;
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
散文集《紫藤萝瀑布》《丁香结》等。
【背景链接】
出处:本文选自《铁箫人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时间:文章写于1982年5月。
缘由:当时作者心灵的创伤尚未平复,小弟又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作者内心的伤痛无法纾解,偶然中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由花儿的衰而又盛,联想到生命的无止境,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增强了生活的勇气,于是写成此文。
【字音字形】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在这个集市上,到处都是讨价还价的嚷嚷( rānɡ rɑnɡ )声,直到很晚,喧嚷( rǎnɡ )声仍不断。
形近字
【形旁辨字法】一人(亻)伫(zhù )立在树下,钱财(贝)贮(zhù)存在银行。
【理解词语】
【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什么事物来抒发感情?
紫藤萝
2.课文围绕着“花”写了哪些内容?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词。
(赏)花 ——(忆)花 ——(悟)花
3.全文围绕“花”抒发感情,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6):
写赏花过程。作者从花瀑、花穗、花朵几个方面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景象。
第二部分(7-9):
写忆花过程。作者睹物释怀,心灵上的疑惑和痛楚转化为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并由此忆及紫藤萝的劫难,为下文对生命的思考做铺垫。
第三部分(10-11):
写忆花过程。作者睹物释怀,心灵上的疑惑和痛楚转化为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并由此忆及紫藤萝的劫难,为下文对生命的思考做铺垫。
【课文精讲】
1.请你找出课文中表示“我”观赏紫藤萝花行踪的语句。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我只是伫立凝望”
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赏花景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紫藤萝花的?是从哪些角度描绘的?
描绘顺序
花瀑→花穗→花朵
从整体到局部
3.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
描绘角度
①花色
“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深深浅浅的紫”
“紫色的大条幅上……迸溅的水花”
这些语句写出了紫藤萝花颜色的耀眼以及深浅不一、浓淡有别的特点。
②花形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写花形,前者描写了花树的整体形态,后者是局部特写,是对一朵朵紫藤萝花的形状的描摹。
③花姿
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写出了花朵竞相开放的场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花香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写花香,写出了紫藤萝花香气的缥缈轻柔。
忆花景
4.第8段中插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的遭遇,有什么作用
5.作者是怎样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对往事的回忆的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了梦幻的境界, 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考点链接】
第8段和第9段之间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①明确概念。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②理解作用。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模式]
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和……进行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参考答案]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伶仃对比现在花的繁盛,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类比人的不幸遭遇,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重新焕发生机的欣喜之情,为下文抒发人生感悟做铺垫。
感人生
6.作者在观赏紫藤萝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勾画相应的词句并分析。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被吸引
②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疑惑、痛楚→宁静、喜悦
③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感悟到生命永恒
④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精神振奋
情感变化:赏花前“疑惑、痛楚”→赏花时“宁静、喜悦”→赏花后“精神振奋”。
7.作者由观赏紫藤萝花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人和花一样,在生命的长河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要正视这些困难和挫折,不向命运低头。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作者在惊异、审视、回忆之后,悟出的自然规律和生命哲理,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