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裳”“卷”,会写生字“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运用结合注释、借助资料、紧扣诗眼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寻找“喜”的表现,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
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裳”“卷”,会写生字“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运用结合注释、借助资料、紧扣诗眼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寻找“喜”的表现,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与诗人对话,揭题解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释题:谁来说说诗题的意思?(闻:听说,官军:唐朝的军队,河南河北:黄河的南北两岸。)连起来课题的意思就是:(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一起来看看杜甫的资料。(“诗史”“诗圣”)
杜甫的诗大多反映民间疾苦、社会动荡,所以是沉郁的、悲凉的。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却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板书:生平第一快诗),这是为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明白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与文本对话,理解诗意
对比古诗,认识律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首诗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古诗在排列上有什么不同?(这首诗一共有8句。)
它属于“律诗”。诗句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排列的,一般8句的律诗,每2句为一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这就叫“律诗”。这首诗每句有7个字,所以就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朗读古诗,感受韵律
读得准确。出示自读要求: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指名读,生评价。)
重点指导读准“裳”,出示“衣裳”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为什么在诗中读裳(chánɡ)。小结:这位同学观察可真仔细!结合图片,根据字的意思就能确定字的读音,这就叫“据义定音”(板书:据义定音)。
你能用上这样的方法读好这个词吗?“漫卷”。(说说“卷”的意思并读好这个词)诗中难读的字音都解决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好这首诗。(齐读)
读出节奏。读诗除了要读准确,还要读出节奏,七言律诗一般按照2/2/3的节奏或者4/3的节奏来读,谁来挑战?(指名读)
读出韵味。读诗还要读出韵味来,那就要知道诗歌的韵在哪?请同学们找一找。(裳、狂、乡、阳)提醒:读押韵的字时,可适当拖长一点。(师生合作读)
自由交流,理解词语
诗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已经是比较高的境界了,但还不是最高的境界。你知道读诗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读出感情)同学们读懂这首诗了吗?
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质疑问难: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字词?
古今异义词:涕泪、却、妻子、青春(板书:结合注释)
重点指导书写“涕”,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同学们,读着读着,这首诗的意思就读懂了。谁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与诗歌对话,感悟诗情
(一)品悟诗情
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你有没有感受到诗人有一种心情一直在诗歌中流转?(生:诗人的喜悦)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预设:“喜”)
这个字就是诗歌的诗眼,紧扣诗眼,我们就把握住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板书:紧扣诗眼)
杜甫为何“喜”?原因就是:(生:剑外忽传收蓟北)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出示: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是唐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同皇帝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叛乱爆发于河北省,叛军攻陷了洛阳,洛阳成了废墟。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乡,逃离了家园。杜甫和家人离开了故乡洛阳,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借助资料,我们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有了了解。(板书:借助资料)
安史之乱历时7年多,诗人和家人颠沛流离,差点死于战乱,如今听到战乱平息的好消息,怎能不喜悦呢?
(二)体悟诗眼。
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中,细细地品味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诗人“喜”的心情?
交流:
1.对比感悟“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传”说明消息来得突然,“初闻”和“满衣裳”说明诗人一听到喜讯,就控制不住感情,高兴得哭了。)
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也曾流过泪。
出示:《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时他的泪是怎样的泪?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伤心、痛苦的泪,“国破”说明国家破碎,“恨别”与家人离散)
现在,战乱平息的喜讯传来,7年多的痛苦涌上心头,这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泪——读1、2句;战乱的平息意味着——国泰民安,意味着——与家人团聚,这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泪——读1、2句。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愁何在”体会家人的喜:苦尽甘来;“漫卷诗书”体会诗人的喜:书是诗人最珍爱的物品,如今却毫不在意地卷起,喜得忘乎所以;“喜欲狂”说明诗人高兴到极点,快要发疯了。)
①想象画面:当他们听到传来剑外收复蓟北的消息时,杜甫、妻子、儿子会做什么,说什么呢?
当官军收复失地的喜讯传来时,
②曾经的他们愁什么呢?——————
出示:《百忧集行》: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不仅仅杜甫家是这样,千千万万的百姓家也是如此,这是多么深沉的忧愁啊!而现在,战乱平息,他们再也不用愁了。读——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朗读感悟“放歌纵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从“放歌纵酒”体会诗人的喜悦;从“白日”“青春”看出阳光灿烂,春光明媚,诗人心情更加愉快了;从“好”体会诗人一直盼着回到家乡,这次终于实现了。)
①想象画面:这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心情大好,他会对妻子、儿子、邻居、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教师补充资料:写这首诗时杜甫已经52岁了,而且身患多种疾病,其实是不适宜喝酒的。但是诗人听到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放声歌唱,开怀畅饮。男生读——5、6句,有美好的春光相伴,还有妻儿相伴,可谓是喜到极致——女生读。
拓展感悟“归心似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即从、便下”感受到诗人急着回到家乡的高兴。)
借助地图和资料: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巴峡:距神州近千里,行程需10天左右。
巫峡:全长近百里,峡长谷深,江流曲折,巴峡至巫峡行舟需5天左右。
襄阳:距巫峡近千里,行程需10天左右。
洛阳:距襄阳近千里,行程需10天左右。
(很远:跨越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很险:三峡这一段路都是悬崖峭壁)可是在作者看来,却是那么轻松,为什么?(诗人归心似箭)
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悬崖峭壁算什么?在诗人眼里,故乡就在眼前——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读7、8句,洛阳就在眼前——读7、8句。
升华情感。
诗人终于结束了这7年多的苦难生活,让我们与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诗人不仅为能重返故里而喜,更为国家统一战乱平息而喜,为人民安居乐业而喜,这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无比崇敬读诗吧!(配乐齐读)
公元763年的春天,是诗人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痛快的春天,当听到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时,诗人的沉郁一扫而光,情感喷薄而出,就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配乐齐读)
课外阅读,开拓视野
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后杜甫写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生平第一快诗
涕泪满衣裳 借助资料
喜 漫卷诗书 结合注释
放歌纵酒 据义定音
即从、便下 紧扣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