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20:03: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
作业设计
目 录
一、单元信息 1
二、单元分析 1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3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3
五、课时作业 4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33
七、单元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 3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语文 八年级 第二学期 人教社统编教材 民俗与文化
单元组织 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 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走南闯北,展开民俗风情画卷 单元导读
2 踏上平桥,初探江南水乡情韵 《社戏》
3 走进圣地,领略黄土高原风情 《回延安》
4 驻足陕北,欣赏安塞腰鼓魅力 《安塞腰鼓》
5 结缘灯笼,体悟民族文化底蕴 《灯笼》
6 寻访民俗,力学笃行彰显自信 参与民俗实践
7 手绘民俗,叙事传情巧用描写 探究描写手法
8 融情入境,笔随心动写意民俗 写作:学习仿写
9 推敲评赏,精雕细琢传承文化
10 锤炼思维,锦心绣口学习应对 口语交际:应对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识字与写字: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阅读与鉴赏: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的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1 -
表达与交流: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的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 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 做到文从字顺。
梳理与探究:掌握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自主组织文学活动,调查访问, 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俗与文化”为人文主题,以“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为语文要素。下设四篇课文、一次写作课和一次口语交际。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它们或表现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从《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这四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从中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并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感受作者对乡土民风的情感态度。
《社戏》是鲁迅写于 1922 年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 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回延安》用民俗的方式(信天游)表情达意,既有民俗内容又有革命精神,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作品, 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灯笼》一文,寄寓了作者赤诚的情感,用典雅含蓄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
《社戏》和《灯笼》都展示了当时的村风民俗,作者既善于概述景象,又着力描写细节;《回延安》和《安塞腰鼓》都是表现当代民风生活的作品,偏重在生活景象、思想内容的外在显现和热情洋溢的描述。本单元“写作训练”为“学习仿写”,仿照学习过的课文或其它课外优秀的文章进行写作,学习它们所运用的体裁、题材、结构、表现手法等,以提高写作水平。“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应对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但是对文化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深化,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参与有待深入。具备一定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能力,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需要进一步培养。能感受美、发现美,在审美意识的培养上有待加强,需要着重培养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八年级学生在书面表达上基本能够做到叙事流畅、
- 2 -
条理清晰,但如何在记叙中根据需要综合运用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刻画细节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八年级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基本能做到流畅、自然,但在准确判断对方态度,积极做出有效应对的能力上,需要得到提升。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了解并积累重要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文化常识;积累本单元重点字词;强化默读与朗读训练;学习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思维能力: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主要内容;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作者情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应对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和品质。
审美创造: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联系具体生活实践,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能自主欣赏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单元作业目标】
巩固本单元重点字词与课文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借助课文预习提示和课后阅读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发展对多种表达方式的理解、体会能力;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发展学生根据文体特点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式的能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培养学生描摹人物、景物、场景等内容的写作能力。
在阅读与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学会仿写,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文化、生活的感悟,完成一篇描写民俗风情的记叙文。提升应对技巧,发展思维能力。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段要求、教材编写意图和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通过课文赏读、以读促写、民俗参与等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以完成“《意写》杂志‘民俗与文化’专栏稿件征集”的真实任务为单元学习任务。
依据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作业目标。根据单元作业目标设置课前预习发挥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对新课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课时作业和单元检测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初步打通知识迁移运用。课时作业包括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基础性作业以课时为单位,巩固课堂教师所授内容,达成本单元重点字词句的积累,实现语言运用与迁移,诊断与新课相关的内容。拓展性作业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基础。拓展性的设置始终坚守语文学科性质,注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个性化作业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做,提升综合素养。精心设计作业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起,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 3 -
具体设计思路考虑如下:
编写原则:以结构化思维设计单元作业,注重作业类型、难度、目标等的合理设置。落实“双减”要求,提高作业质量。坚持以生为本、分层设计、拓展延伸、开放创新、联系生活。充分考虑学情,坚持书面与非书面,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坚持课堂与课后、课本与校本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硬性与弹性相结合; 坚持学科与综合,短程与长程作业相结合。以作业应用促进教学内容巩固,以作业应用拓展教学时空,以作业促进教学、评价优化。
题量考量: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预习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新课内容,服务新课教学。课时作业题型包括选择题、主观题(包括基础题和选做题)。单元检测作业针对重难点和课时作业没有涉及到的作业目标,题型多样化,体现分层性;主观题的设问间有思维进阶和角度多元(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等)的考虑,体现作业的梯度、深度和温度。
评价设计:突出评价的重要价值,重视评价的过程性与整体性,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素养发展的全面考量。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 除教师评价外,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激发兴趣、诊断问题、改进教学、促进成长等方面的作用。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走南闯北,展开民俗风情画卷
一、基础性作业作业 1
作业内容:与同学交流,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家乡民俗?
时间要求:(交流分享)3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准确说出家乡民俗
语言表达清晰流畅
总体评价结果: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俗文化生活,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为开展作业 2 和语文实践活动打好基础。
作业 2
作业内容:(预习)初识民俗文化“推荐人”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每个作家的世界里都装着一份厚厚的乡情。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不仅能够学习精彩的内容,还可以了解他们故乡的民俗文化。
请大家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教材中的作家介绍,补充完整“作家卡片” 或“作家小档案”,并选择一位作家写一段 50 字左右推荐词。
- 4 -
最美家乡“传唱人”——鲁迅、吴伯箫
江南水乡带着似水的柔情,温暖了鲁迅先生的童年。那独具江南民俗特色的社戏蕴含着一个少年对自由、快乐时光的无限留恋。不仅社戏如此,连一只小小的灯笼竟也藏着旧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山东农村风俗,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让我们走近最美家乡“传唱人”——鲁迅、吴伯箫。
精神和时代的“歌者”——贺敬之、刘成章
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延安更是红色革命的根据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这片红色土地上更是日新月异,迸发出无限的活力。你看那排排整齐楼房的延安新城,你听那“安塞腰鼓”舞出的隆隆巨响。陕北这块古老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让我们走近精神和时代的“歌者”——贺敬之、刘成章。
你选择的作家是 ,你的推荐词是 。
时间要求:(书面作业)4 分钟 (交流分享)2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人物简介书写正确准确
代表作品书写正确
推荐的理由言之有理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选课内外资源,对作家进行全面了解。通过补充
- 5 -
完成作家卡片或小档案等方式,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程度,作业内容和形式便于操作。撰写推荐词,不仅让学生对作家有深刻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 3
作业内容:以下是本单元老师认为容易出错的生难词语,请大家用楷书认真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看完本单元,如果你认为还有哪些易错词语,请你抄写在另一行田字格内。查阅工具书,写出你找出词语的拼音、释义,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时间要求:(书面作业)3 分钟 (交流分享)1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找出生难字词并正确注音
找出生难字词并正确解释
书写美观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教师示范生字词学习方法,先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重点词汇,并为它们注音、释义,强调八年级行楷书写要求,为本单元阅读学习初步扫清字词障碍。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其他生难词语,参考老师提供的字词学习方法,与同学交流分享。
【游戏活动】朗诵达人秀
作业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朗诵大比拼,声情并茂地朗诵以下语段。游戏之
后,大家一起细细品味它们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
a.《社戏》第 11 自然段 b.《回延安》第 1 节
c.《安塞腰鼓》第 7、8 自然段 d.《灯笼》第 1、2 自然段
游戏规则:
- 6 -
全班分为四组,以小组为单位积分,总积分最多的小组获胜,获胜组将得到老师送出的小礼品。
每小组派出两名队员为代表进行比赛。
将四个课文片段编号为 a、b、c、d,然后让每组代表队员上台随机抽签。(4)游戏采取举手投票制,一票一分。本组选手上台朗诵,本组人员不参与
评价投票。由其他三组队员举手投票,最后计算每组两位选手的总得分。
时间要求:(比赛展示)10 分钟 (交流分享)3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正确:吐字清晰,准确完整地 朗读课文内容
流利:熟练流畅,语速适中
情感:感情真挚、充沛
仪态:表情自然,仪态大方
总体评价结果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境,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题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一要求。通过游戏的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朗诵活动的积极性。诵读这些精彩的语段,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审美能力。
三、拓展性作业
【民俗文化我推广】
作业内容:
尝试化用课文,为四种民俗写介绍词。请从本单元涉及的民俗 “社戏”、“信天游”、“安塞腰鼓”、“灯笼”中,选择你最想了解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 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资料,收集相关知识,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专题展示。期待你在课堂的精彩分享。
时间要求:(交流分享)4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利用书籍、网络有效查找资料
结合图片等介绍具体、清晰
体现不同民俗文化的特色元素
总体评价结果:
- 7 -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本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查找资料,整合信息,进行专题汇报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里的“民俗文化”元素,开阔学生眼界。推广多样的民俗文化,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民俗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理解,培养文化自信。
第二课时 踏上平桥,初探江南水乡情韵
一、基础性作业作业 1
1.作业内容:(预习作业 1)(选做)
鲁迅先生,更多时候在人们心中是一个战士的形象。他以笔为刀,通过
《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一系列作品,剖析当时病态社会中各层民众的精神病苦,以猛烈的批判唤起民众的反省。但他的《社戏》一文却是一篇洋溢着温情的作品,42 岁的鲁迅以自己儿时经历为蓝本,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讲述了“我”在外婆家消夏和小伙伴们一起钓虾、看戏的经历。小说再现了江南水乡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请大家观看 CCTV10《跟着书本去旅行》第 471-
472 集《鲁迅的绍兴岁月》,联系以往所学内容,全面了解鲁迅的儿时生活。为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分享做准备。
附:(1) CCTV10《跟着书本去旅行》第471 集
https://mp.weixin./s/y9g0W-_3PZvJ7hwehS7mng
(2)CCTV10《跟着书本去旅行》第472 集
https://mp.weixin./s/GMZ8lBPeEqSbdPEKITxuCQ 2.时间要求:10 分钟
3.评价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积极主动围绕视频和已 学内容谈收获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表达准确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整合学习资源,利用优质视频资料,帮助学生领略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加深对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了解。联系旧学新知,为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准备。
- 8 -
作业 2
作业内容:(预习作业 2)
汉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兼具音、形、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已有 6000 多年的历史。现代汉字由甲骨文、金文等长期演变而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华文化,请你查阅资料,理解“社戏”中“社”字的演变及文化内涵,找出它的相关义项并分别组词。结合课下注释,了解“社戏”这一民俗活动。课堂上期待着你的精彩展示。
附参考资料:
① 许慎《说文解字》 《新华字典》 《辞海》
②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张代敏在《社戏里的“社戏”》中说:“‘社戏’里的‘社’原指土地神……‘社’又是古代划分地区的一个小单位……从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看,‘社’便是‘村’。绍兴至今尚保留着‘阮社’‘谷社’这样的村名。每个社有社庙一土地庙,庙里供着土地神,祭社的日子叫‘社日’。”
③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一种奉祀社神风俗的戏艺活动,有着酬神祈福、文化娱乐或商业相关的意义。代表地区有绍兴社戏、黄冈社戏、安顺地戏等。
④ CCTV10《跟着书本去旅行》第472 集:绍兴的社戏
https://mp.weixin./s/GMZ8lBPeEqSbdPEKITxuCQ
⑤视频欣赏:绍兴水乡社戏表演
https://m.∕video∕id_XMjcy
时间要求:(收集整理时间不计) (交流分享)4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准确了解“社”的演变 及文化内涵
根据“社”的不同义项正确组词
了解社戏及蕴含的民俗 文化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利用字源对“社”字进行解析,通过组词理解“社”的文化内涵和不同义项,
不仅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同时让学生掌握了识字与写字的方法;通过整合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全面了解社戏及民俗文化。
- 9 -
作业 3
作业内容:通读全文,参照课后习题一表格示例,试着用几个字概括本文
所写的几件事。小组合作探讨,将这几件事做详写和略写归类。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时间要求:(书面作业)3 分钟 (交流分享)2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信息提炼精准
内容清晰、概括性强
事件的详略分类准确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更直
观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相关情节,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文章选材的详略。
二、选择性作业
作业内容:“诗中有画”是古人文学创作的艺术追求。细致精巧的描写, 仿佛有着某种魔力,让读者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课文中一些精彩片段也极具画面感。请你从以下几幅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幅,品读文章对应内容,谈谈鲁迅先生在画面感的营造上运用了哪些高超的描写手法。
时间要求:(交流分享)5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
- 10 -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根据图片内容,准确找 出对应语段
准确判断描写手法并加 以品析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上面三张图片分别是“夏夜行船图”“船头看戏图”“月下偷豆煮豆图”, 都是小说中重点描绘的精彩片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文章语言的画面美和小说中天真烂漫的童趣。探讨构筑画面美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段的品析,并为后一阶段的写作学习做准备。
三、提升性作业
作业内容: 阅读课文第 31~38 段,关注人物的对话描写,感受乡村少年应答的智慧和淳朴的人情,并试着分析人物形象。
时间要求:(书面作业)4 分钟 (交流分享)3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准确分析人物形象
准确分析人物应对技巧 和方法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将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有机承接。双喜和六一公公,是小说中人物个
像的典型。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描写,让学生了解人物形象,这也是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策略之一。同时,这个练习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应对,提供典型的文本素材与情境。
四、拓展性作业
作业内容:本文是中年鲁迅以儿童视角构筑的一篇回忆性小说,链接原文片段,试着从成人视角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深意。思考真正让“我”怀念的是什么?
链接《社戏》原文片段: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11 -
时间要求:(交流分享)5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准确理解“好戏”“好 豆”的内涵
准确理解小说主旨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社戏》的深刻之处在于回忆过去是建立在对当下的不满基础上,所以不能将本文简单地理解成一场少年的游戏,而是应回到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儿童时代, 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怀念之情。“好戏”之“好”并不在戏本身。通过与原文开头段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了戏之外的、立体直观的乡土人情,更深层次地感受文章里江南水乡独具特色的“环境美”“民俗美”“人情美”,是对中年鲁迅最美的慰藉。
第三课时 走进圣地 领略黄土高原风情
一、基础性作业作业 1
作业内容:(预习)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是民族圣地、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请同学们观看 CCTV10《跟着书本去旅行》第 303-305 集《我要去延安》, 结合下列图片,查阅相关资料,选择表格中的一个方面了解延安,用一段文字做简单介绍,80 字左右。
历史延安
革命延安
风情延安
一方水土养一方风情,黄土地孕育了“信天游”这朵艳丽的山间野菊。查阅资料,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和代表曲目,和大家一起交流。
资料助学: CCTV10《跟着书本去旅行》第303-305 集
https://mp.weixin./s/sjLMLxj2HOInR37DkT9apA
- 12 -
作业时间:(书面作业)5 分钟 (交流作业)2 分钟。
作业评价设计:采用学生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1)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主题明确
内容准确
语言表达条理清晰,书 写准确
总体评价结果:
(2)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准确说出信天游的特点
准确列举信天游代表曲目
语言表达流畅、得体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
意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快速建立起对延安的了解,三个角度的自由选取可以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字介绍旨在考察学生的信息筛选、整合和语言表达能力。
意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样式的特点,对代表曲目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直观的认识。交流分享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 2
作业内容:(课后作业)
《回延安》朴实的诗句,炽热的情感是否已经深深地感染了你?请你自己给诗歌找一段合适的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大家一起在班级展示吧。
请在深情地朗读课文后,结合课堂讲解,回答下面问题。
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延安圣地的地方色彩。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①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
②延安人喜爱的衣着
③延安人居室的装饰 _
④延安人待客的食物
诗中运用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 c.表示情态 d.表示颜色。请摘抄诗歌中的叠词,说说它们分
- 13 -
别属于哪一种。
作业时间:(1)(诵读作业)3 分钟 (2)(书面作业)5 分钟
作业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根据对课文的理解 选择正确的答案
能根据题目提示找到正确答案并归类
总体评价结果:
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
意在让学生通过选取音乐素材,配乐诵读课文,深入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
意在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通过品析方言特色词语,深化对信天游民歌特点的了解。
附:学生纵天妤优秀朗读作品展示
二、 提升性作业作业 1
作业内容(课后作业)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请概括节选部分主要内容: 。
“母亲”是指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
的深厚感情。
理解下列诗句。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提示:这两小节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母亲怎样的关系?)
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对照贺敬之的这首诗,结合八年级上册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收获,请你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资料助读:
莫耶《延安颂》
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
- 14 -
曹靖华《小米的回忆》
作业时间:(1)(书面作业)3 分钟 (2)(拓展作业)10 分钟。
作业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根据对课文的理解 选择正确的答案
语言表达流畅、得体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
发挥作业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功能,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延安精神”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资料助读,使学生在理解贺敬之对延安怀有的深厚感情基础上,能尝试着感知这种具有“大我”的革命感情和“延安精神”的内涵。实现新旧知识的承接, 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作业 2
作业内容(书面作业)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宋代朱熹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请同学们试着判断下列诗句歌词中的“比”和“兴”。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惟有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 数上(那个)兰花花好。
请用比兴手法开头,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认知与感悟。
示例:苍鹰展翅飞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我们惊叹于苍鹰那苍劲有力的飞翔时, 是否想到了它那双强有力的翅膀 没有翅膀,苍鹰恐怕是永远飞不高的。而人是智慧的,他的心灵长着一对翅膀,凭着那对翅膀,穿梭在茫茫人海中,不至于迷茫,不至于失望,也不至于众叛亲离,在漫漫人生路途中寻找生命的真谛,那双翅膀便是诚信,拥有它,你便拥有超然豁达的人生;拥有它,你就不会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迷失自己;拥有它,你就不会在色彩缤纷的社会中迷失方向。我没有见过断翅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我也不相信失去诚信的人能够活得辉煌灿烂。
作业时间:(1)(交流作业)3 分钟 (2)(书面作业)10 分钟
作业评价设计:
(1)
- 15 -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根据对课文的理解 选择正确的答案
总体评价结果:
(2)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主题明确
运用比兴手法,内容充实
语言表达条理清晰,书写准确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
这一作业与本单元写作训练《学会仿写》相关联,旨在通过片段练习,使学生掌握比兴手法,并熟练地应用于写作之中。
第四课时 驻足陕北,欣赏安塞腰鼓魅力
一、基础性作业作业 1
作业内容:(预习作业)
观看《安塞腰鼓》朗读视频,初步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的艺术魅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模仿朗读,明天课堂上同学们互听互读,然后推荐同学为大家展示朗读。
附: https://v./v_show/id_XNDkwMzE4MDUy.html 2.时间要求:(朗读作业)5 分钟 (交流分享)3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朗读字音准确
口齿清晰、声音洪亮
感情充沛、声情并茂
总体评价结果:
- 16 -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此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课前通过观看名家朗读视频,引导学生体会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感受蓬勃生命的律动。调动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为走进文本铺设良好的情境。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作业 2
作业内容(课后作业)
下列一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比较它们与平时的比喻句,在语序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时间要求:(书面作业)3 分钟 (交流分享)3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准确判断语法现象
能分析这一类修辞手法的妙处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这项作业设计意在让学生品读课文时,注意本文修辞手法的独特之处—— 喻体前置,先给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引导学生精准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提升鉴赏能力。
二、提升性作业作业 1
作业内容:(课后作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一篇好文显一地风情。”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经典作品,各有魅力。《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安塞腰鼓》展示了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粗犷、雄浑的风格与陕北风情浑然一体。两篇文章写作对象均涉及表演,但写作技巧各有侧重、语言风格迥异。请同学们对比这两部作品,完成下列表格。
《社戏》 《安塞腰鼓》
文 体
抒发情感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语言特色
时间要求:(书面作业)3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 17 -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概括准确、全面
情感表达准确、充分
主要修辞手法判断准确
语言特色把握精准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意在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文体、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同时关注写作对象均为“表演类”民俗的作品,所呈现 的不同语言特色,体会文字背后作者所寄寓的不同情思。
作业 2
作业内容:(拓展作业 选做)
我校第三届毕业生姜玲慧,毕业后先是加入了淮北豫剧团,后转行专攻淮北大鼓表演。今天她来我校参加“戏曲进校园”活动,表演在第十届安徽曲艺展演中的获奖曲目《茶馆里的故事》,校报社要做一期“家乡文化传承人”的专访, 你作为校报记者去采访学姐,请设计 3~5 个问题,并拟写采访提纲。
(图为姜玲慧表演照片)
时间要求:(书面作业)5 分钟 (交流分享)3 分钟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问题设置合理、指向明确
问题内容涉及不同方面
提问用语得体、贴切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意在引导学生打通文本与现实,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去关注身边文化传承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融入多彩的民俗文化、
- 18 -
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第五课时 结缘灯笼,体悟民族文化底蕴
一、基础性作业作业 1
作业内容:(预习)
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神龛.kān B.怅惘.mǎng C.锵.然 qiāng D.褪.色 tuì
下列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争讼 B.思慕 C.静穆 D.星火辽原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斡旋:飞快地旋转。 B.熙熙然:温暖美好的样子。C.人情世故:为人处事的道理。 D.幽悄:幽深寂静。
时间要求:3 分钟
评价设计: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选择正确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查字音字形及词语的理解,特别关注“惘”“燎”“人情世故”等字词。意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本文容易读错、写错字词,积累重点字词。
作业 2
1.作业内容(课后作业):
作者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这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本课通过灯笼这一小小器物,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展现的是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和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 21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氛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探究灯笼文化的来历和寓意,制作灯笼文化手抄报。
附:CCTV10《探索发现》之手艺第八季《莞灯千角》https://tv./2018/12/08/VIDE9623Bhzpy8Ute8SW0QUk181208.shtml 2.时间要求:15 分钟左右
3.教师评价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合格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呈现灯笼的来历与寓意、文化价值
图文并茂、版面设计整洁、美观
- 19 -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刻文化意义。作业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制作手抄报的形式,深入了解灯笼文化。
二、提升性作业作业 1
作业内容:
认识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分析 2022
年北京冬季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的构图要素和形象寓意。
时间要求:10 分钟
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构图要素提取准确、完整
寓意表达清晰合理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雪容融的整体设计与其灵感来源于灯笼,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并传达出美好寓意。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共同关注热点问题,训练学生图文转换能力。三、拓展性作业
作业 1
作业内容: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正月十五元宵节逛花灯,请围绕“灯笼”,结合右图内容,拟写一副对联。
时间要求:10 分钟
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主题内容合理
对仗工整,符合对联要 求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意在让学生通过拟写对联,巩固已学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迁移
- 20 -
运用的能力。
四、选择性作业作业 1
1.作业内容:
观看 CCTV10《跟随书本去旅行》中的第 58 集“趣味灯谜”视频,借助身边资源自制灯笼和灯谜。
https://mp.weixin./s/fjqyhTjgcBQ3c4RcxO1ZzQ, 2.时间要求:一周左右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灯笼制作美观,有创意
灯谜设计巧妙,语言生动形 象,谜底与谜面匹配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了解灯笼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拟写灯谜,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附:《跟随书本去旅行》中的“趣味灯谜”视频和学生自制灯笼图片。
趣味灯谜视频 班级学生展示
自制灯笼及灯谜
第六课时 寻访民俗,力学笃行彰显自信
一、基础性作业
【家乡民俗大盘点】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查阅资料或者询问老人,盘点家乡淮北的民俗,把你知晓的家乡民俗写下来, 看谁写的又多又好。
我了解到家乡民俗有:
- 21 -
民俗项目 民俗时间 风俗习惯及特点 信息来源
1.
2.
3.
…… …… …… ……
时间长度:10 分钟
作业评价:
评价指标 优 良 合格
信息准确度
信息完整度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家乡民俗文化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当地文化生活,深入理
解民俗文化的地域特点及作用意义,锻炼学生获取知识、多角度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通过对家乡民俗信息的盘点, 为下一阶段学习提供支持。
二、拓展性作业作业 1
作业内容:【调查研究看民俗】
临涣古镇,又名古茶镇,这座昔日被称为皖北地区三大名镇之一的古镇,如 今更多了些许市井气息和人间烟火。古镇因涣水而得名,是一座有近三千年历史 的文化名镇,被誉为“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乡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临涣是淮北民间文化的缩影,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北方传统民俗。班级计划举行 民俗实践研究活动,分组探寻临涣的饮茶习俗、民间艺术、饮食习俗和地方文化, 请根据分组开展实践活动。
作业时长:一周左右
作业评价:
评价指标 优 良 合格
实践形式多样
资料搜集丰富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制定简单的研究任务和计划,将
- 22 -
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体现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落实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理念。任务内容和计划的合理制定,也为下一阶段实践活动的做好准备。
作业 2
作业内容:在活动成果展示阶段,四个小组的代表汇报了他们的民俗实践
活动成果,并展示了在临涣拍摄的照片,请在下列四幅图片中选择一项你认为最精彩的民俗文化项目,写一则 100 左右的简介。
作业时长:20 分钟,
作业评价:
评价指标 优 良 合格
语言表述清晰流畅
信息描述准确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重视文化实践活动成果的收集,能用流程图、文字、图标、照片等
多种形式呈现实践成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始终坚守语文学习的主线,培养学生对复杂信息的筛选、概括,分析、表达能力,并乐于向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三、选择性作业作业 1
作业内容:
其他班级的同学们也打算去临涣感受民俗之美,为了让大家能更快更好的了解临涣。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后,你听取了四个小组的介绍,请你收集大家的成果,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为他们制作一份临涣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作业时长:20 分钟
作业评价:
评价指标 优 良 合格
语言表述准确
信息清晰直观
总体评价结果:
- 23 -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后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善于倾听别人的成果展示, 帮助自己对本地民俗文化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能用思维导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出自己对本地民俗文化的了解,为别人参观游览提供借鉴的同时,传播本地民俗文化。在活动中提升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打通生活、学习、实践和应用的界限,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作业 2
作业内容:通过调查研究你对家乡民俗有了深刻了解,请根据你的认识,
向淮北市旅游部门提交一份关于如何保护和开发我市民俗旅游文化的建议书,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作业时长:10 分钟
作业评价:
评价指标 优 良 合格
语言表述准确、得体
建议合理可行
格式规范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在实践活动后,有思考和总结提升并形成文字,学有所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刻思考如何在当今时代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
作业 3
淮北市中韩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将在暑假于线上举行,届时来自韩国抱川市
的青年学生将和我校学生一起交流互动,请你作为家乡文化宣传小使者,向韩国朋友介绍你们这次临涣地方文化实践活动成果,让韩国朋友了解你家乡的民俗文化。
二维码(精彩汇报解说)
二维码(现场采访视频)
作业时长:15 分钟
- 24 -
作业评价:
评价指标 优 良 合格
语言表述清晰、准确
解说生动,富有感染 力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情境,实现跨媒介学习,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处理实际问题
的能力。总结、分享文化实践活动成果,训练学生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第七课 手绘民俗,叙事传情巧用描写
作业 1
作业内容:(课前作业)
(1)【描写内容我梳理】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完成下列表格,与同学交流。
描写类型 课文内容 表达效果
人物描写 1. 2.
景物描写 1. 1.
场面描写 1. 2.
(2)【知识卡片齐制作】小组合作参考“景物描写小卡片”,设计制作描写知识小卡片,准备在课堂上结合具体语句与同学交流。
- 25 -
时间要求:(1)书面作业 3 分钟;(2)书面作业 5 分钟
评价设计: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方式进行。
(1)
评价指标 水 平
优 秀 良 好 合 格
准确找出课文中的描写内容
表达效果分析正确
总体评价结果:
(2)
评价指标 水 平
优 秀 良 好 合 格
描写知识提炼准确
描写知识提炼全面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描写是八年级写作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利用文本 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描写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初步帮助学生对描写这一表达 方式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前一阶段文本内容学习的深化与细化, 为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搭建桥梁与支架。
在正确梳理描写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制作描写知识小卡片,提取描写知识。这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巩固和深化,也为后一阶段学习做准备。同时,梳理和整合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也得到体现和落实。
作业 2
作业内容:(课后作业)
校园文化节征集微视频制作,请小组合作选择身边熟悉的一位民俗手艺人, 拍摄一个 5 到 10 分的微视频,并配上解说词。(拍摄内容可以从人物、手工艺品、手艺传承、制作过程等方面自主选择确定,解说词强调描写手法的使用)
时间要求:约在一星期内完成。
评价设计:教师评价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内容紧扣主题,构思有创 意
结构完整,图文匹配度高
解说词生动、形象,富有 感染力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 26 -
选择不同媒介呈现学习结果,意在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既让他们能够关注身边的俗世奇人,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也能培养创新、合作能力,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跨媒介学习素养。同时,结合本节课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解说词的形式,巩固描写手法的运用。
第八课时 融情入境,笔随心动写意民俗
一、基础性作业
作业内容:
回顾本单元的几篇名家作品,在了解每篇文章中表现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同时,探究一下每篇作品还表现了什么意义和主题,和大家一起交流。
阅读琦君的散文《春酒》,思考下面的问题。
春 酒
琦君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活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
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 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 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 酒却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一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
- 27 -
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 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 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 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 “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 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

问题思考:
琦君在《春酒》中写了家乡哪个节日的哪些习俗?
琦君的散文总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春酒》表达了她的哪些情感 文章又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时间要求:13 分钟
评价设计:
(1)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分析合理,观点明确
语言表达清晰、流畅
总体评价结果:
- 28 -
(2)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准确概括出文章的主题
准确筛选出文章所用的 写作方法
语言表达流畅、得体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
意在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顾,放宽视野,不局限于对民俗文化的探究,体会课文更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体会作者通过民俗文化的描写,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选择《春酒》这样一篇典范性的文章,意在让学生通过对拓展篇目的阅读,感受琦君如何巧妙地将民俗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二、拓展性作业
作业内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二十四节气流转若诗卷,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将二十四节气展示给全世界,演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意写》杂志【民俗与文化专栏】就“二十四节气,中国人才懂的浪漫”约稿。请你选取自己喜爱的一个节气,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展现其风俗习惯,表达真情实感,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自拟题目。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写作方法。
内容充实,不少于 500 字。
时间要求:40 分钟
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要求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习俗特点 特点鲜明突出
技巧运用 修辞、表现手法、 句式等
综合效果 内容充实,结构合 理,语言流畅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
意在通过从简单的片段仿写,再到学习借鉴,最后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在写作时从形似到神似,渐入化境,更好地完成作品创作。
- 29 -
第九课时 推敲评赏,精雕细琢传承文化
一、提升性作业
作业内容:(课后作业)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一篇好的文章要经过反复雕琢与思考、推敲与修改。曹雪芹写《红楼梦》自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前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才完成。修改是写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请参考以下“作文修改攻略”,修改自己已经完成的作文。
评价标准 步 骤 评价要素
初读,删 1.是否能鲜明地突出所选节气的特点 如
1. 能鲜明地突出 果不鲜明,请重新构思。
所选节气的特点。 2.是否选择恰当、合理的写作顺序?如果
2. 能选择恰当的 不能,请调整。
写作顺序。 3. 是否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描写方
3. 能运用多种表 法?
达方式和描写方 再读,添 4.在描写中,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正侧结合
法, 突出写作目 和动静结合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能否再
的。 增加细节描写,如果需要,应添加。
5.有没有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抒发情感
或感悟?如果需要,应添加。
小组研讨,推选组内修改后进步最大或最优秀的作品。课上交流研讨成果。
课下继续修改自己的文章,准备向《意写》杂志“民俗与文化”专栏投稿。
时间要求:(1)(书面作业)10 分钟 (2)(综合作业)15 分钟;
评价设计:采用自评、互评形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文章中心明确,内容具 体
文章结构清晰,过渡自然
语言简洁流畅,富有亮 点
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 及病句,做到文从字顺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如果描写时泛泛罗列,平铺直叙,即使观察仔细,在观察中有感受有体验,其文章也难以打动人。把对象特征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的技能,不是仅仅
- 30 -
通过写作知识传授就能培养出来的,只有让学生在修改中升格,在写作实践中感悟,才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与修改评价。小组研讨,推选修改后进步最大或最优秀的作品,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台,共同阅读其他学生的作文,探讨此类作文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作文应该怎么修改等问题。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掌握描写方法、修改技巧等。
《意写》杂志“民俗与文化”专栏由本次作业设计团队杨艳老师负责组稿推荐,同学们根据课堂上交流、分享、学习情况,在课下继续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准备向《意写》杂志“民俗与文化”专栏投稿,完成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学习成果展】
《意写》杂志“民俗与文化专栏”已发表班级学生作品展示
(以下图片为部分发表作品,全部作品请扫描二维码查看)
一、基础性作业
第十课时 锤炼思维,锦心绣口学习应对
1.作业内容:(预习作业)
自主学习教材第 25 页《口语交际 应对》内容,了解应对的基本策略与常用方法。
搜集古今中外巧妙应对的故事,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交流,并说明你搜集的故事使用了哪些应对技巧。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两个故事。
下面故事中,歌德应对的技巧,可用( )(填写序号)来形容。 据说有一天,歌德到魏玛公园散步,正当他穿过一条仅能容一个人通过的
- 31 -
小路时,迎面走来一个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僵持了几秒钟,那个批评家傲慢地开口了:“我从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平静地看了看那个人,回应道:“我却正好相反。”说完,微笑着站到了一旁。
A.巧用类比并旁敲侧击 B.转换概念以投其所好
C.虚于应付且转换话题 D.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2.时间要求:(预习作业)15 分钟
3.评价设计: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教材中应对策略和常 用方法梳理准确
搜集的故事内容凸显 应对
所搜集故事中的应对 技巧说明准确
搜集的故事内容正面 积极
能根据所学知识正确 判断歌德的应对技巧
总体评价结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预习作业的设置意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应对基本策略、方法、技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故事的搜集、应对技巧的说明和判断,意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知识来初步解决应对技巧的认识、理解、把握。同时, 通过口述故事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善于倾听和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的好习惯。
二、提升性作业
作业内容:(课后作业)
临近期末考试,小明接到同学的邀请周末去古镇临涣参加民俗节活动,正想放松一下的小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小明说:“我跟你爸爸商量好了,等你期末考试结束,我们一家三口就去厦门旅游。”
妈妈的“言外之意”是:
请以小明的口吻,用得体的语言应对妈妈的说法,说服妈妈。
时间要求:5 分钟
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应对有说服力
语言表达得体
总体评价结果:
- 32 -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重视“应对”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开展,本题的设计立足于本次作业的语言功能指向——应对。本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运用应对技巧,一要准确判断对方态度,从而决定自己的应对方式;二要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并灵活运用,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时间:30 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请观察下面表格中的内容,照样子填一填。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 33 -
下列与“雨后春笋”结构一致的短语是( )
A.家用电器 B.美妙的声响
C.灿烂辉煌 D.追寻光明
请把下面句子改成陈述句。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
翔?
诗歌的最后一节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读完全诗之后,你能说说诗人到底在追寻什么吗? 二、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在安塞听腰鼓陈晓星
①在刚刚过去的国庆盛典上,一群陕北汉子打着腰鼓走过天安门广场的镜头, 一定还让观众们记忆犹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安塞腰鼓。要说起安塞腰鼓来,故 事就多了,一代一代的安塞汉子打着腰鼓,走过了 60 多年前的枣园,跨过了 20 多年前的黄土地,今天他们的矫健身影和激昂鼓声甚至走向了世界。现在,让我 们去陕北感受一番原汁原味的安塞腰鼓。
②一块历经兵荒马乱、闭塞、干旱、穷困的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如何度过一生?
③“东山上糜子西山上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穿着烂袄袄”“红格丹丹的日头照山畔,艰难不过庄稼汉,庄稼汉吃饭靠血汗”……这不是艺术家的创作和舞台的表演,这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某天仰天长啸,对着天空和尘土诉说自己的生活……
④过着这样生活的人,两千年来代代传递着一种狂野、放纵、昂扬的自娱方式——打腰鼓。盛夏时节,出延安城不远处,不高的山上窑洞相连,一面巨鼓立于半山,看到鼓的人都知道:安塞到了!现在,安塞这个地名已经和腰鼓紧密相连了。
⑤百余名安塞汉子,在新建的沿河广场上等着为外来客表演。成堆成伙地站着、蹲着,都是刚从庄稼地里赶过来的模样,黝黑、粗糙、沉默甚至木讷……但当大鼓擂响,他们瞬间成排成列,脸上迸发昂扬与兴奋,系红绸的鼓槌前后上下敲成一个点、一条线、一片心神摇荡,扎白手巾的汉子闪转腾挪,闪.出狠劲,转. 出蛮劲,腾.出虎劲,挪.出狂劲。更打动你的,还不是鼓点不是身手,是他们脸上毫无修饰的得意、自信、激情。他们随着鼓点摇着头、抖着肩、眼里的快乐一闪一闪火星一般溅出来。脸上刀刻般的深纹柔和成曲线,艰难与满足都从那线条中延伸出来,点燃了围观的人们,瓦解了面具心防。原来,人可以这样纵情,伸胳膊劈腿,摇头晃脑,原来这样是如此尽兴。观众跟着跳起来了,转起来了,鼓声已停,观众还在手舞足蹈,口中大叫:“好啊!太好了!”
请说说此文标题有何作用?
请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扎白手巾的汉子闪转腾挪,闪.出狠劲,转.出蛮劲,腾.出虎劲,挪.出狂劲。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他们随着鼓点摇着头、抖着肩、眼里的快乐一闪一闪火星一般溅出来。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 34 -
文章第 5 段与课文《安塞腰鼓》都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表演者,说说两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文章最后说“安塞腰鼓,是苦痛中的呐喊,是沉闷中的纵情,是决不屈服的宣言,是生生不息的喝彩!”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作文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六月携端午,如约而至。相传这天为了纪
念屈原,各地有赛龙舟、挂五彩、插艾草、饮雄黄等习俗。旧岁端午,家家热闹, 岁岁安康。你的家乡在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呢?请围绕家乡端午习俗,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作文,并用上本单元重点学习的表达方式——描写。
参考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1.(1)人形下方有多个脚趾的造型,表示跑的速度很快。
(2)祭土地神,也引申为祭土地神的场所,现指集体性的组织、团体。
2.(1)A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就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最后一节应该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读出作者对延安的深情赞美,读出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诗人追寻的是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军民一家,党群一家的团结精神;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二、阅读
(一)
3.①点明看腰鼓的地点:安塞。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交待主要人物,概括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是行文的线索等。“在安塞”点明听腰鼓的地 点。整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置悬念:在安塞听腰鼓,会有什么感受呢?吸引读者阅读。
4.(1)动作描写,运用了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陕北的汉子敲腰鼓时的场景。描绘出他们表演安塞腰鼓的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具有阳刚之美。表达作者对安塞腰鼓以及表演腰鼓的陕北汉子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的把握,根据描写方法的特点判断加点词语,运用了哪些方法,结合内容体会表达作用。
(2)比喻,把安塞汉子眼中流露出的快乐比作飞溅的火星,生动形象地描绘他们在跳安塞腰鼓时的沉醉与欢乐。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和对他们忘我表演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把握,根据特点可以判断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是比喻。结合文段内容,体会比喻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作者用这种修辞传达的情感。
相同: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了响鼓前和响鼓时打腰鼓的汉子不同的神态变化。不同:本文除了用正面描写,还用侧面描写刻画了观众的反应,课文中只有正面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通过把课内外材料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
- 35 -
掌握人物描写时的多种写作手法。对比、正侧面结合。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格品质。侧面描写是通过其他人、事、物、景等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起到陪衬和烘托的作用,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充满力量的表达,更是陕北人民精神的代表,而黄土高原的特性是不被苦难压倒,永不放弃追求。所以作者借安塞腰鼓,歌颂那些没有因生活贫苦、封闭而丧失希望和追求,决不屈服的人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能力。安塞腰鼓不止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彰显了陕北人民蓬勃的生命力。作者表面上在赞美安塞腰鼓,其实更是在讴歌陕北人民的不屈精神,赞美他们的美好品质。
三、作文
评价内容 评价细则
选材(写什么) 选材积极向上,符合生活实际。
组材(怎么写) 结构完整,有新颖有趣的开头结尾。过渡自然。
表达(写的怎么样) 语句通顺。 能根据需要使用多种表达方式。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创意(有新鲜感) 角度新颖,能使用具有新鲜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其 他 错别字 能做到正确书写。
标点 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书写 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 号 类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 时间
了解 理解 应用
1 填空 1 √ 简单 原创 30 分钟
2 选择+ 简答 2、3、4 √ 中等 原创+ 改编
3 简答 2、3 √ 简单 原创
4 简答 2、3 √ 中等 原创
5 简答 2、4 √ 中等 选编
6 简答 3、4 √ 较难 改编
7 写作 5 √ 中等 原创
- 36 -
【设计意图】
本单元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篇文体不同、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更加直观、具体、深刻地理解“民俗与文化”;通过文化实践活动,了解本地民俗文化,深入思考“民俗与文化”在精神建构中的价值、意义与影响,提升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借助不同文体,了解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实现口语表达与思维发展的双向提升。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教材“双线组元”的编写意图。在单元学习完成后,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学习情况,也是一种再学习与再认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单元学习与评价模式。
-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