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从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A.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的发展变化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权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这反映出( )
A.清朝工商业繁荣 B.农耕技术不断衰退
C.小农经济的破产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3.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大发展,商业发达,人口发展到3亿。这表明( )
A.清朝加强君主专制 B.清朝前期经济停滞不前
C.清朝前期的兴盛 D.清朝前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4.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县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汉口镇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
A.水路交通发达 B.农业不断发展
C.城镇商业繁荣 D.人口增长迅速
5.清朝前期的商业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商业网。这一商业网包括( )
①农村集市②城镇集市③区域性市场④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 如图所示为清朝前期的人口数量与人均耕地变化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②人均耕地的数量减少
③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促进了人口增长
④中原长期战乱导致人均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右侧两幅图反映的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B.人口数量显著增长
C.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8.下图是雍正登基以前,让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的《耕织图》中的一幅。雍正版《耕织图》的特别之处在于: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祺和他的福晋(清朝皇室贵族之妻的称号)的容貌。该《耕织图》反映了( )
A.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产生
C.开垦荒田缓解了人口压力 D.稻麦复种技术得到了推广
9.右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城市中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10. 清乾隆十年,全国人口约1.7亿人,到乾隆五十年约2.9亿人。对此,朝廷要求广种甘薯等高产作物。可见,朝廷的这一举措是为了( )
A.促进商业繁荣 B.发展手工业
C.缓解人口压力 D.抑制土地兼并
11.下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马铃薯 17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消除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12.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且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C.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D.地方人口增长迅速
二、问答题
13.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甘薯引入中国并推广 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帮形成,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材料三:
时期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据《清实录》《清朝通典》等资料统计编制
(1)根据材料一,请说出图一中出现的新式生产工具及其作用。图二中出现了哪一插秧工具?图二中既有插秧又有收获,这种耕作技术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在“制瓷”方面有何成就。写出该时期形成的“商帮”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出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材料分析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清朝前期我国耕地面积统计简表
年份 1661 1685 1724 1766
耕地面积(公顷) 5493576 6078430 6837914 7414495
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一1820 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在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清中期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从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我们分别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简要说明两者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体现出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进。因此,题干材料中的谚语有助于研究清朝农业发展的变化,D符合题意;
铁犁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C;
题干中说明的是农业发展,不是文学艺术的繁荣,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和清朝时期农业发展的情况,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仙镇最为繁荣,景德镇窑器居多,这说明此时期的工商业是十分繁荣发达的,A符合题意;
农耕技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B不符合题意;
CD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大发展,商业发达,人口发展到3亿”,材料表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人口增加, 结合所学可知,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励精图治,呈现了清朝前期的兴盛局面,史称康乾盛世,故选C项。
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前期经济繁荣发展,与君主专制强化没有关联,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前期经济繁荣发展,并非是停滞不前,排除B项。
清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清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康乾盛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康乾盛世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盛泽镇汉口镇、苏州”,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商业很发达,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十分兴盛,新兴工商业城镇兴盛,故选C项。
材料强调清朝前期城镇商业发达,没有反映出水路交通发达,排除A项。
清朝前期,农业不断发展,但与材料城镇商业繁荣不符,排除B项。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前期商业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5.【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朝前期,商业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所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项;ABC项都不完整,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状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解析】【分析】据图片看出,从1661年到1812年人口数量从不足0.5亿迅速增长到3亿多,人均耕地面积则从近30亩/人下降到不足5亩/人,从图中看不出中原长期战乱导致人均耕地数量不断减少,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耕织”开荒”和结合所学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所以题干图片反映了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人口数量显著增长,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手工业和商业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城镇商品经济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需要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8.【答案】A
【解析】【分析】从题干信息“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和他的福晋与侧福晋的容貌”并联系所学可知,《耕织图》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图片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可以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商业市镇交易兴盛,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解析】【分析】清乾隆十年,全国人口约1.7亿人,到乾隆五十年约达到2.9亿人。对此,朝廷要求广种晋薯等高产作物。可见,朝廷的这一举措是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伤害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外来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普及,增加或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B项正确;
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但不能解决粮食问题,排除A项;
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手工业领域,与农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
是外来物种的引进及普及情况体现不出中外贸易的扩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认识。
12.【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具城的规模还大,如早江年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干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因此题干反映了当时清朝前期商业的发达,C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商业繁盛,不是说城市街道拥挤,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B项;
地方人口增长迅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认识。
13.【答案】(1)新式生产工具:曲辕犁。
作用: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插秧工具:秧马。
意义:复种技术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2)成就: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名称: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3)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原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4)因素:根据实际制定恰当的政策;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维持地区和平稳定;等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雨中耕作图”可知,出现的新式生产工具是曲辕犁。曲辕犁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根据图二信息“插秧”可知,出现的插秧工具是秧马。既有插秧又有收获,这是复种技术,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明代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3)根据材料三可知,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的原因是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根据实际制定恰当的政策;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维持地区和平稳定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明代手工业发达,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14.【答案】(1)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
(2)变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 生产;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一统全国,社会安定;人 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
单位进行生产。
【解析】【分析】 (1)根据“福建、广东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概括得出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
(2)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1661年到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增加接近35%。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统治者重视农业 生产;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一统全国,社会安定;人 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3)据材料“南京城内的绸、绒各类织机多达3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3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可知,这体现了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据“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可知,这说明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方式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故答案为:
(1)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
(2)变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 生产;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一统全国,社会安定;人 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答案】(1)图一: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图二:清朝推行垦荒政策。关系: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2)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解析】【分析】
(1)信息:根据材料一“图一、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可知,顺治十八年有耕地面积54.94公倾,到乾隆三十一年,增加到74.14公倾,由此说明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图二、清代开荒执照”,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清政府推行鼓励垦荒的政策。
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2)原因:根据材料二“在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材料表明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和税收制度的变革是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由此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和高产作物的推广也是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3)特点:根据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由此说明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三“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材料表明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故答案为:
(1)图一: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图二:清朝推行垦荒政策。关系: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2)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的垦荒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清中期人口膨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手工业生产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