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精选(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精选(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20:1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2. 郑和七次率领船队远航,下列与他的航海史实不符的是(  )
A.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威望,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B.最远到达欧洲和地中海
C.船上装载的是丝绸、瓷器、 茶叶、漆器等物品
D.所到之处向当地首领表达通好意愿
3.张岂之主编的《中国通史·元明清卷》中讲道:“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
A.意在开发南洋,扩大明朝疆域
B.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D.加速人口迁移,导致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
4. 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589年隋文帝南下灭陈后统一了全国
B.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C.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
D.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为反侵略性质
5.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明朝”“倭寇”“民族英雄”等关键词有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文天祥 D.袁崇焕
6.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这说明(  )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7.明代戚继光的《韬钤深处》诗云:“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中“但愿海波平”的含义是(  )
A.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愿望
B.为渔民的出海捕鱼保驾护航
C.扫尽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扰
D.为郑和下西洋提供安全保障
8.浙江省台州府城墙上有明代中期修筑的13座双层空心敌台。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抵御(  )
A.葡萄牙殖民者 B.倭寇
C.荷兰殖民者 D.沙俄侵略者
9.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增进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D.促成明朝调整对外政策
10.美国《百科全书》这样写道:“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这里的“中国将领”是(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11. 1405年到1433年间,来明朝朝贡的共有292国次,每年平均有近10个国家的使节来华朝贡。这一材料说明(  )
A.明朝的疆域辽阔 B.亚非海上交通线得到开辟
C.郑和远航规模大 D.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
12.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惠宗 D.明仁宗
13.海上探险,郑和堪称世界第一人!比哥伦布还早几十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他七次下西洋,跨越了半个地球,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高峰。郑和的远航最远到达(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波罗的海沿岸
C.大西洋沿岸 D.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半岛
二、填空题
14.1553年,   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   的居住权。
15.戚继光抗倭:
⑴中国古代称   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   ”。
⑵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   到东南沿海抗倭,他统领的军队被人们誉为“   ”。
⑶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   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
三、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材料三: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材料四: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3)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4)结合材料四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说说郑和能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三代皇帝成祖派遣了一系列使团去访问那些潜在的朝贡国,规模最大的海外航行发生在1405年到1433年间,率队者是他的忠仆之一、身为穆斯林的宦官郑和,第一次远航时,巨大的船队集结了二万七千人,分来62艘大船和225艘小船,其中最大的一艘长度达440英尺,前三次航行最远到达印度,第四次远达霍尔木兹海峡和波斯湾,后三次则到了非洲的东岸,与后来欧洲人在15世纪的航行不同,这些航行的主要动机不是贸易和探险,而是要把遥远的国度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中,后来,官员们上奏皇帝,指出此举太劳民伤财,远航才告停止。
——伊沛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朝贡贸易以奢侈品(例如香料)为大宗,甚至有学者认为寻找海外香料、满足国内需求,是促成郑和下西洋的一个根本原因。
—— 360百科《郑和下西洋》
(1) 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背景。
(2) 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特点。
(3) 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
18. 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文化自信”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见证中国智慧】
任务二【体味建筑之美】
任务三【感悟人物精神】
(1) 图1、图2可以实证我国宋代的哪两项科技成就?它们对人类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明代北京宫城”今天被称为什么?从经济生活方式来看,明长城处于哪一连接线上?其对实现民族交往有何重大意义?
(3) 结合所学知识,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历史功绩分别是什么?请你概括他们拥有的共同的精神品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结合所学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知,习总书记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郑和,C符合题意;
玄奘西行天竺,排除A;
鉴真东渡日本,排除B;
戚继光抗击倭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威望,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用瓷器丝绸换回当地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物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最远到达欧洲和地中海 ”的表述不合史实,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回顾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从其目的、内容、历史影响等方面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这说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促进了南洋的开发,B符合题意;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排除A;
郑和下西洋给明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排除C;
材料没有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意义等即可作答。
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可知,“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为反侵略性质”是对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性质的认识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
根据材料“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可知,ABC项均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不属于历史观点,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的认识。
5.【答案】B
【解析】【分析】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符合题干要求,B符合题意;
岳飞、文天祥为宋朝人,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将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的知识点的识记情况。接地此题的关键是记忆并且区分戚继光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6.【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可知,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D正确;
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政策,排除A;
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是以政治目的为主,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材料也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排除B;
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朝贡贸易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符合题意;
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愿望与戚继光的史实无关,排除A;
为渔民的出海捕鱼保驾护航不是戚继光的愿望,排除B;
为郑和下西洋提供安全保障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浙江省台州府”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B符合题意;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居住权,排除A;
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排除C;
沙俄侵略者各占了我国北伐大片领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可知,郑和下西洋有利于增进对亚非国家的了解,B符合题意;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郑和下西洋并未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排除C;
郑和下西洋并未促成明朝调整对外政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结合所学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C符合题意;
玄奘在唐朝时期西行天竺,排除A;
鉴真在唐朝时期东渡日本,排除B;
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1405年到1433年间,来明朝朝贡的共有292国次,每年平均有近10个国家的使节来华朝贡。”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的交流与往来,D符合题意;
明朝的疆域辽阔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A;
亚非海上交通线得到开辟,题干未涉及,排除B;
郑和远航规模大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B符合题意;
明太祖是朱元璋,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排除A;
明惠宗是朱允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排除C;
明仁宗是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皇帝。难度角度,掌握郑和下西洋在明成祖时期即可。
13.【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A项符合题意;
B:波罗的海沿岸,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大西洋沿岸,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半岛,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最远到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答案】葡萄牙;澳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故答案为:
葡萄牙;澳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葡萄牙殖民者相关知识的掌握。
15.【答案】日本;倭寇;戚继光;戚家军;浙东地区;民族英雄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古代称日本 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 “ 倭寇”。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 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他统领的军队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民族英雄。
故答案为:
第1空、日本
第2空、倭寇
第3空、戚继光
第4空、戚家军
第5空、浙东地区
第6空、民族英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相关知识的掌握。
16.【答案】(1)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 展;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可知,时间长;根据材料“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可知,次数多;根据材料“27000多名官兵”可知,规模达;根据材料“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可知,航程远;根据材料“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根据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说郑和下西洋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3)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根据三“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结合所学可知,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为了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经过戚继光的英勇抗击,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根据材料四“图一水罗盘(模型)”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四“图二郑和宝船(模型)”结合所学可知,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故答案:
(1)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 展;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7.【答案】(1)政府的支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航海技术先进;宣扬国威,“示中国富强”等。
(2)规模大;航行距离远;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
(3)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但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可以从国家的支持、经济实力、国力强盛、航海技术的先进以及宣扬国威等角度去分析归纳即可;
(2)依据材料一“规模最大的海外航行发生在1405年到1433年间”“第一次远航时,巨大的船队集结了二万七千人,分来62艘大船和225艘小船”“前三次航行最远到达印度,第四次远达霍尔木兹海峡和波斯湾,后三次则到了非洲的东岸”“这些航行的主要动机不是贸易和探险,而是要把遥远的国度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中”等信息可以从规模、航行距离、目的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3)为开放性试题,解题时需要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因为航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贸易,所以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以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评价等 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18.【答案】(1)图1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图2反映的是指南针的发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剂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故宫;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明长城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多次击退倭寇侵犯,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最终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郑成功收复了台湾。精神:捍卫国家主权而不畏牺牲的勇气;都具有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图1“《梦溪笔谈》中对毕昇发明活字版的记载”和图2“南宋持罗盘陶俑”并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成就为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生活方式来看,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第三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长城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3)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中“戚继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多次击退倭寇侵犯,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最终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再据“郑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对其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经过英勇作战,收复了台湾;第三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戚继光和郑成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都具有捍卫国家主权而不畏牺牲的勇气;都具有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四大发明、明朝时的建筑与对外关系去分析归纳答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