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同步精选(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同步精选(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20:1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选择题
1. 吴承恩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苦历程,突出刻画胆大艺高、爱僧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神奇的情境。其主要愿望是(  )
A.铲除邪恶势力 B.制造幽默效应
C.弘扬中华武术 D.抒发宗教情感
2. 明代长篇小说兴起:
《水浒传》讲的是①____朝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
《三国演义》讲的是②____末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故事;
《西游记》讲述了③____代时期一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之旅,途中还有一只神勇广大的猴子护送……
上述序号分别为(  )
A.宋、唐、汉 B.汉、唐、宋 C.宋、汉、唐 D.唐、宋、汉
3. 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4.明清时期,适应平民欣赏趣味的戏曲、小说风靡全国。下列不属于该时期作品的是(  )
A.《窦娥冤》 B.《水浒传》 C.《牡丹亭》 D.《红楼梦》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下列历史人物与其科技成果搭配正确的是(  )
A.贾思勰——《农政全书》 B.李时珍——《齐民要术》
C.蔡伦——活字印刷术 D.宋应星——《天工开物》
6.中国古代各领域的科技著作以其独特的记载方式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科技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7.明长城修建的目的是(  )
A.观赏 B.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C.供居民游玩 D.驻守军队
8.明清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A.诗 B.词 C.戏剧 D.小说
9.“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让我来调个偏方专治你媚外的内伤”。这是周杰伦的中国风系列歌曲《本草纲目》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B.由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
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它的作者被称为“医圣”
10.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这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藩镇割据的出现
C.东南倭寇的猖獗 D.市民文化的繁荣
11.小史同学在复习完七年级下册内容后进行了分类,《天工开物》应进入的类型是(  )
A.《梦溪笔谈》《农政全书》
B.长安城、明长城、北京城
C.《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D.《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12.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境内的城,镇、院、府、窟、堡、庙、寺、陵、塔、殿、桥等齐全。下面是一组同学整理的相关研学记录卡,请据此为横线空白处拟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绝冠天下的古民居文化 B.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
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D.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奇迹
13.我国古代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下列科技成就与简介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科技成就 相关简介
A 元代王桢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B 北宋时期出现,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在光滑的盘中转动,匙柄指向南方。
C 明朝开始使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
D 作者宋应星,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A.A B.B C.C D.D
14.历史发展既有传统又有创新,下面所列信息按照唐,宋,明的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五铢钱—开元通宝—交子
B.西域都护―宣政院―驻藏大臣
C.《静夜思》李白―《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西游记》吴承恩
D.《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天工开物》宋应星―《本草纲目》李时珍
二、材料分析题
15.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一定时期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画出个大概(如下图)。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
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自杨帆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
材料二 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三 中国古都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闪耀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北宋时期,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北京是一座有着3 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摘编自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都城长安在图中的位置(写序号)。简述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的轨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座古都说明其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的理由。
16.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化是指人类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材料二
(1)秦朝、明朝都修筑了长城,同为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他们修筑长城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图一是隋朝时建造的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请写出它的名字。它的设计者是谁?
(3)图二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它是以哪个城市为中心?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4)请完成下列表格。
姓名
时代
研究领域
主要成就
        文学
有诗史之称,被誉为“诗圣”。
    明朝
医学
所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
宋应星
明朝
经济学
所撰写的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后,你有何感想
17.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对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生齿殷繁(人口众多),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周济救助),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
——《清实录》
材料四: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材料所示著作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著作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棣和康熙的共同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于百姓最有裨益”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材料主要是反映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克服了来自众多妖魔鬼怪的艰难历程达到西天取得真经,该小说为长篇神魔小说,是当时现实世界的折射,体现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在《西游记》中作者采取的写作方法是为了勾画神奇的情景,而非再制造幽默效应,或弘扬中华武术,B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西游记》中对佛教、道教的调侃,而非是为了抒发宗教情感,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与理解,试题难度不大,但是需要能透过现象区获取历史本质,特别是能明白一定的时期的文学是对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2.【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明代长篇小说兴起,《水浒传》讲的是宋朝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三国演义》讲的是汉末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故事,《西游记》讲述了唐代时期一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之旅,途中还有一只神勇广大的猴子护送,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进口题干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区分析归纳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3.【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曾官至知州,但他立志不为功名,求天下富足,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等信息可得出,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书中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整理总结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明清时期四大名著的准确认识。
4.【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明清时期,适应平民欣赏趣味的戏曲、小说风靡全国”可得出明清时期的戏曲与小说,《水浒传》《红楼梦》属于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BCD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窦娥冤》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品,而非戏曲和小说,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戏曲、小说”等,然后联系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去判断出正确答案。
5.【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贾思勰——《农政全书》,北朝贾思勰所著的农书是《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B.李时珍——《齐民要术》,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医药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C.蔡伦——活字印刷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毕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
6.【答案】D
【解析】【分析】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没有体现《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没有体现《本草纲目》的特点,B项不符合题意;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没有体现《天工开物》、《本草纲目》,C项不符合题意;
D:依据图片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因此题干图片反映的科技著作的共同特点是古代科技经验总结,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对我国古代科技常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仔细阅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7.【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B项正确;
修筑长城的目的观赏、供居民游玩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C两项;
驻守军队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明长城修筑目的的掌握。
8.【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红楼梦》成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理解和识记我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是答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张仲景被称为“医圣”,D项符合题意;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本题难度适中。
1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可知,这种文学形式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与价值取向,反映了市民文化的繁荣,因此D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了市民文化的繁荣,不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排除A项;
藩镇割据出现于唐朝,宋代基本消亡,排除B项;
东南倭寇猖獗出现于明朝,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市民文化的繁荣以及文学发展情况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根据结合所学仔细辨析。
11.【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分析分类图表可知,A项中的《梦溪笔谈》和《农政全书》都属于科技类书籍,《天工开物》也属于科技类书籍,应划入类型A,A项正确;
类型B中的长安城、明长城、北京城都属于古代的建筑,类型C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属于明清时期的文学小说,类型D中的《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都属于明清时期的昆曲代表作,《天工开物》作为科技著作,无法划入这些类型之中,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技著作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从题干中找出同类著作,作出正确选择。
1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平遥古城”“大同云冈石窟”等均为古建筑可知,其主题应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B项正确;
应县木塔等,不属于古民居文化,A项不正确;
材料中的古建筑并非非物质文化遗产,C项不正确;
题干中这些都是中国古建筑,但部分建筑用“世界闻名”“建筑奇迹”的说法有夸张成分,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山西建筑的认识。
13.【答案】A
【解析】【分析】A.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故A符合题意;
B.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故B不符合题意;
C.元朝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故C不符合题意;
D.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科技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如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14.【答案】C
【解析】【分析】A. 五铢钱—开元通宝—交子 ,不符合题意;
B. 西域都护―宣政院―驻藏大臣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静夜思》李白是唐朝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宋朝时期的,《西游记》吴承恩是明朝时期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天工开物》宋应星―《本草纲目》李时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分析备选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答案】(1)位置:①。趋势:沿着杭州—南京—北京一线,由南向北迁移。
(2)沿中轴线布局(或形式是方正的);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3)【示例一】西安。理由:西安是中国古代定都最久的城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汉朝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长安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的建筑布局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示例二】开封。理由:开封是古代著名都城;北宋开封(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那里有繁华的都市生活,孕育出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和描绘地。
【示例三】北京。理由:六朝古都,大一统的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北京;保留有大量的古建筑,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历史上风云际会之地,见证了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唐朝安史之乱、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京剧的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
【解析】【分析】(1)位置: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示意图等位置判断,①处属于都城,且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应是唐朝都城长安。轨迹: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都城临安,元朝都城大都,明朝都城南京,清朝都城北京,可知从南宋到清朝时期,都城开始从中原地区移到临海地区,大致沿着”杭州-南京-北京“,先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方向迁移。
(2)特点: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轴线布局(或形式是方正,有一条中轴线);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可任选一个,点明主要特征,意义。如,城市:北京;说明: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北京;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城市:开封;说明:开封是宋朝都城;开封(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故答案为:
(1)位置:①长安;趋势: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轨迹沿着杭州—南京—北京一线,南北方向迁移。 (2)特点:①轴线布局(或形式是方正,有一条中轴线);②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3)城市:北京;说明: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北京;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城市:开封;说明:开封是宋朝都城;开封(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唐宋明朝都城变迁的认识。
16.【答案】(1)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2)赵州桥;李春。
(3)洛阳;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联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4)杜甫;唐朝;李时珍;《天工开物》
(5)我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当今十分重视科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明朝都修筑了长城,同为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他们修筑长城的共同目的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2)图一是隋朝时建造的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赵州桥是隋朝的李春设计建造的,它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特点是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3)图二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这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它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的插图。地位: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 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体现了作者重农工、重实学的思想。它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被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当今十分重视科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故答案为: (1)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2)赵州桥;李春。
(3)洛阳;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联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4)①杜甫;②唐朝;③李时珍;④《天工开物》。
(5)我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当今十分重视科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本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明朝的长城、赵州桥、隋朝大运河、诗圣杜甫、明朝的科技作品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明朝的长城、赵州桥、隋朝大运河、诗圣杜甫、明朝的科技作品等知识,明确我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当今十分重视科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7.【答案】(1)年代:明代。作者:徐光启。
历史地位: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
(2)共同主张:以民为本(重民思想、民本思想)。
(3)社会问题:人口增长,粮食缺乏(地少人多)。
解决措施:开荒垦田(开荒、开垦荒地)。
(4)新发展: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5)主要因素:农业技术水平;统治者的态度(国家政策);耕地面积;农作物的品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农政全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它是 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
(2)依据材料二图一中“民者国之本”,图二中“民为邦(国)本”,可以看出, 朱棣和康熙的共同主张是以民为本(重民思想、民本思想)。
(3)依据材料三信息“ 生齿殷繁(人口众多),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周济救助) ”,可以看出, 清朝前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人口增长,粮食缺乏(地少人多);依据材料信息“ 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 ”,可以看出, 解决措施是开荒垦田(开荒、开垦荒地)。
(4)依据材料四信息“ 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 ”“ 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可以看出, 明清农业较前代相比新发展有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5)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业技术水平;统治者的态度(国家政策);耕地面积;农作物的品种。
故答案为:(1) 年代:明代。作者:徐光启。
历史地位: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
(2) 共同主张:以民为本(重民思想、民本思想)。
(3) 社会问题:人口增长,粮食缺乏(地少人多)。
解决措施:开荒垦田(开荒、开垦荒地)
(4) 新发展: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5) 主要因素:农业技术水平;统治者的态度(国家政策);耕地面积;农作物的品种。
【点评】(1)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先要看懂图片,找到关键词,然后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此题需要学生理解材料并概括。解答时,要先抓住材料中关键语句,然后放在一起,找出共同点回答。
(3)(4)两题属于一类,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解答时,就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来即可。
(5)这是综合类题目。解答时,方法是把以上材料显示的因素放在一起,就可以了,这类题要掌握技巧,回答起来并不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