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 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重组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 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重组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18:0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海市 小升初语文备考真题重组卷 部编版
一、选择题
1.(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外(fèn) 搅和(hé) 挪移(nuó) 单调(tiáo)
B.僻静(bì) 剥削(xuē) 徘徊(huái) 晃动(huǎng)
C.间断(jiàn) 沸腾(fèi) 眨眼(zhǎ) 抛弃(pāo)
D.防御(yù) 简陋(nòu) 执行(zí) 抵抗(dǐ)
2.(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技高一筹 万不得已 大部流星 手疾眼快
B.呼风换雨 斩钉截铁 别出心裁 焉知非福
C.见微知著 局促不安 恍然大悟 司空见惯
D.心平气和 全神贯注 自做自受 摩拳擦掌
3.(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表达的意思不同的是( )
A.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B.爱因斯坦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再冥思苦想找到事情的真相。
C.班级里,有的同学对待学习勤勤恳恳,从不懈怠;有的像“老黄牛”一样维持着教室的整洁……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D.为了实现神舟十四号的顺利发射,航天组全体人员群策群力;当成功入轨的消息传来时,大家都在感叹:这真是“人心齐,泰山移”。
4.(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B.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C.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D.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5.(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下列句子标点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 )
A.从《读书》到《读屏》,阅读习惯的改变,换个角度看也是阅读方式的丰富。
B.读书、明智、力行,才能读出如磐的理想信念,不畏浮云遮望眼;读出昂扬的苦干精神,古来贤俊多坎坷:读出创新的品格,勇立潮头敢为先。
C.开卷有益,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辿智慧……每一条意义都耳熟能详,所以我们要将阅读进行到底。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阅读积累很重要,大家要多读书啊!”
二、填空题
6.(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们徜徉在古诗词百花园中,赏诗中美景:《寒食》一诗中,“ , 。”两句写出了京城柳絮飞舞、落红缤纷的迷人景象;悟诗中志向:“ , 。”郑板桥借竹子表达自己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志向。
(2)画中藏有诗,诗情隐于景。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诗句呢?

, 。
(3)看到邻家兄弟为赡养父母一事而大打出手,我真想对他们说:“ , 。趁着父母健在,要及时行孝啊!”
三、语言表达
7.(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综合实践。
毕业在即,光明小学六年级(1)班准备开展一次“难忘童年,惜别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邀请你参与进来。
(1)【毕业联欢】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难忘童年,惜别校园”毕业联欢会拟写一段结束语。(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情赠言】面临分别,请你写几句话送给你的老师或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但是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有一次,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门,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儿。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好大,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如醉如痴,二哥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帮你看看!”他把书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选文有删改)
8.第③自然段中“从草珠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对“晕头涨脑”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因长时间专注看书而疲惫。 B.“我”被蚂蚁、蚊虫叮咬而出现身体不适。
C.“我”被马蜂蜇,头肿得厉害。 D.表现了“我”童年时对读书的迷恋。
9.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中“我”童年迷恋读书的经历。
为读《封神演义》, →为读《 》,被蚊虫叮咬,并且忘记割草喂羊→为读《 》, →为读《 》, 。
10.读第③自然段画“_______”的句子,说说“我”感到幸福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把自己对书的迷恋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请以第④自然段画“ ”的句子为例,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自己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古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系剑冢树
①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1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然(这样) B.系徐君冢树而去(坟墓)
C.徐君好季札剑(喜欢) D.北过徐君(经过)
14.翻译下列句子。
(1)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完这个小故事,请结合文言文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诗词曲鉴赏
(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古诗鉴赏。
渡汉江〔注〕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6.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常理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书面表达
18.(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写作。
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一定有许多温暖的人和事留在你的记忆里。父母的呵护,让我们享受亲情的温暖、同学的陪伴;老师的教导,让我们感受师恩的惠泽。请以“感谢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叙述有中心,有条理详略得当。②有生动细腻的描写。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A.搅和(hé)——(huo),单调(tiáo)——(diào);
B.僻静(bì)——(pì),晃动(huǎng)——(huàng);
D.简陋(nòu)——(lòu),执行(zí)——(zhí)。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
A.大部流星——大步流星;
B.呼风换雨——呼风唤雨;
D.自做自受——自作自受。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一律:都是一个样子。
清一色:比喻全部由一种成分构成或全部一个样子。
B.打破砂锅问到底:追根究底,一定要把事情追查到水落石出,不留任何疑问。
冥思苦想:指深入思考,反复琢磨,用尽心思去寻找答案。
“打破砂锅问到底”用于形容一个人对事情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冥思苦想”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思考。两个词句表达的意思不同。
C.勤勤恳恳:多形容不怕辛劳,勤劳踏实肯干。
老黄牛: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D.群策群力:形容遇到问题时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出力想办法。
人心齐,泰山移:形容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比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夸张的手法,用“大山都抖了三抖”说明声音的大。
B.比喻的手法,把“激流”比喻为“野马脱缰”。
C.夸张的手法,用“排山倒海”来表现掌声的热烈。
D.夸张的手法,用“眨眼就到了”来表现时间过得快。
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A.读句子可知,书名号使用不正确,“读书”“读屏”不是书报这一类,不应该用书名号,应该用引号。
B.读句子可知,“古来贤俊多坎坷”后面的冒号应该改为分号,因为这是一个并列的分句,不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或解释。
D.读句子可知,提示语在中间,“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后面为逗号,把冒号改为逗号.
故选C。
6.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积累与理解。
(1)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原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意思是: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写出了京城柳絮飞舞、落红缤纷的迷人景象;
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 ,原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任凭风雨的打击磨砺,依然不改坚劲本色。郑板桥借竹子表达自己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志向。
(2)结合所给图片,可以看出一个人骑在马上,正准备远行,另一个人站在马下,为他送别,可以想到送别诗唐代高适的《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全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结合所给语境,抓住关键词句“趁着父母健在,要及时行孝”可以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以此来告诫子女行孝要及时,趁父母亲健在的时候关心关爱他们,而不要等父母去世后才追悔莫及。
7.(1)“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相聚。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即将启程,登上“未来号”高铁,迎接灿烂的未来!
(2)亲爱的老师,几年来是您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是您引领我放飞理想。即将分别,我想对您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以主持人的身份为“难忘童年,惜别校园”毕业联欢会拟写一段结束语。表达出对同学、老师的祝福。
示例:记忆的长河中,我们留下一长串欢笑与悲伤的浪花,未来的天空里,回忆和思念是一片飘逸动人的彩霞。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再见了!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围绕对老师的感恩和同学之间的友情表达情感即可。
示例:亲爱的老师,感谢您用知识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前路,用无私的爱温暖我们的心灵。即将分别,我想对您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亲爱的同学,感谢你们陪伴我走过这段美好的时光,愿我们未来的路上各自辉煌,但心中的友谊永不褪色。愿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8.C 9. 给同学家拉磨 青春之歌 破晓记 被马蜂蜇到脸 三家巷 钻到牛棚里 10.“我”感到幸福的原因:①“我”读完了一大本厚的《青春之歌》。②“我”耽误了喂羊却得到了母亲的宽容。 11.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童年渴望看书的状态。 12.我在看《西游记》时,不时地手舞足蹈,假装自己是孙悟空在上天入地,打妖怪;不时摇头晃脑,假装因听到师父的紧箍咒而感到头昏脑涨。我看得十分入迷,就连妈妈大声喊我吃饭我都没听到。
【解析】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③段中“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可知,“晕头涨脑“说明“我”看书时间很长,因长时间专注看书而疲惫,被蚂蚁、蚊虫叮咬面出现身体不适,同时表现了“我”童年时对读书的迷恋。
故选C。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从第②段的“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可知,“我”为了读《封神演义》,去同学家拉磨。
从第③段的“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可知,“我”为了读《青春之歌》,被蚂蚁、蚊虫叮咬,并且忘记割草喂羊。
从第⑤段的“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可知,“我”为了读《破晓记》,不小心被马蜂蜇。
从第⑥段的“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可知,“我”为了读《三家巷》,钻到牛棚里去读。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段的“ 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门,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可知,“我”感到幸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我”读完了一大本厚的《青春之歌》。当“我”一下午就读完了大厚本的《青春之歌》时,这种对知识的满足和对文学的享受,使“我”感到了幸福。(2)“我”耽误了喂羊却得到了母亲的宽容。当“我”因为读书而忘记了喂羊,导致羊在圈里饿的狂叫时,“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然而,母亲并没有责怪“我”,只是让“我”赶快去喂羊。这种宽容和理解,让“我”感到被接纳和被关爱,也让“我”感到了幸福。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第④段的画线句“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分别把“我”比作“被磁铁吸引的铁屑”和“一只喝水的鹅”,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被书吸引的程度是多么强烈,简直达到了身不由己的程度,脖子伸长得“像一只喝水的鹅”,生动地写出了作者读书时的状态,被书吸引的程度之深。两个比喻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如饥似渴迷恋读书的情境,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本题为开放性题型,答案不唯一。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实际,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自己阅读一本书的经历即可。
示例:夜晚,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想起了还没有看完的《伊索寓言》。于是,我蹑手蹑脚地来到客厅拿手电筒回房间,为了怕灯光透到门外,就窝在被窝里静静地看书。
13.D 14. 季札心里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别的国家,所以没有送给他。 我当初心里已经把这把剑送给徐君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15.我们应当向季札学习,做一个守信之人。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解释。
D.“北过徐君”的意思是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过:造访、拜访。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
(1)“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这个句子中的“季札”指春秋时吴国公子。心知:心里知道。之:代词,代指这件事。为使:因为出使。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未献:没有献上(宝剑)。
整句的意思是:季札心里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别的国家,所以没有送给他。
(2)“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这个句子中的“许”指答应。倍:通“背”,违背。岂:怎么。
整个句子翻译为: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1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能力。
“季札心知之。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这些句子说明季子虽然没有直接答应徐国国君要给他宝剑,但他的心里已经做出了承诺。即使后来徐国国君去世,他仍然坚守承诺,将宝剑解下并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这展示了诚信和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如:在现代社会,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是与人交往的基础。无论面对何种情况,我们都应该坚守承诺,不背信弃义。
【点睛】参考译文: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16.反映了诗人长时间与外界断绝联络的孤苦的贬谪生活。 17.反映了诗人既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又怕家人出现意外的复杂心理。
【解析】16.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意思是久住岭南已和家中音书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断”和“复”反映了诗人贬谪生活的孤寂和漫长。
“断”字表示诗人与家乡的联系被切断,无法收到家人的音信,这种孤独和无助感伴随着他整个贬谪期间。而“复”字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经历了冬天又经历了春天,意味着诗人在岭南度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时光。这两个字共同描绘了诗人贬谪生活的孤寂和漫长,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期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18.例文:
感谢有你
当我生气的时候,是您让我保持理智;当我迷茫的时候,是您给我指引方向;当我伤心的时候是您一直安慰、鼓励我,让我找回我自己。
您带领着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与我们一起“过关斩将”。尽管您认为我是一个淘气而幼稚的孩子,然而您的悉心教诲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那一次,我绝对忘不了……
五年级上半学期,我即将参加大队委竞选,但演讲稿却背不下来,眼看明天就是竞选日期,我急得团团转,头上直冒冷汗,耳边只有一个声音“完了”,我有点绝望了。您察觉到了我的异样,走过来对我说:“你怎么了?”我把一切的担忧、急躁一股脑全抛向了您。现在想起来,我甚至怀疑您是怎样保持平静的,我试着猜测您的感受,您很可能觉得我像一个烦人的小鬼在您耳边唠叨。可您却不恼微笑着问我:“你的稿子呢?让我看看吧。”我递给您我的稿子。您给我提过很多建议,很惭愧,我只大概记得几句了:“你的稿子内容很不错……看,可以分成几段来背,像这样……嗯、嗯,差不多了……加油!很棒了!回家再练练,你明天一定会表现得非常好……”听着您耐心的讲解,看着您温柔的目光和略带疲惫的身躯,我的眼眶湿润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能辜负老师的希望,我一定要表现好!
第二天,我拖着微微颤抖的腿登上了讲台,面对着各位观众,我不由得又紧张起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我看到了一双眼睛——那是您的眼睛!您的目光里闪烁着期待与鼓励。突然间,我又镇静了下来,调整呼吸,用自信的语调开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演讲很成功,我在如潮的掌声中走下了讲台。
这件事只是您教育我的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剪影。此时此刻,我只想对您说:“谢谢您,吴老师!”
【详解】本题考查习作能力。
一、审题。
本篇习作一篇命题作文,要求以“感谢有你”为题书写一篇以人为主的记叙文,文题中的关键词有“你”,这里的“你”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人,如父母、老师、朋友、帮助过自己的陌生人等。要注意这个人称“你”,要使全文与“你”相符,不要出现人称牵强的现象。
二、立意。
表达对“你”的感恩之情,展现“你”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三、写作思路
开头:开篇点题,点出感谢的是谁。
中间:首先写出为何感谢,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某段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体现“你”对“我”来说独特的意义,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细致的描墓人物,文章的各部分详略得当,合理安排各部分的比重。
结尾:通过抒情的语言表达对所写人物的感恩,做到首尾呼应,扣合文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