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美国也提出“和平取胜战略”,主张通过“和平演变”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变化。这( )
A.说明了和平成为超级大国的共识 B.体现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C.反映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的高涨 D.加剧了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的争夺
2.1956年,日本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现代化钢厂的产量与美国钢铁工业持平。1960-1984年,日本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比例从1%上升到23%。日本还大力开展对外经济援助,提升自身形象。这表明,日本( )
A.与西方的贸易摩擦加剧 B.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C.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D.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3.1944年12月,法国同苏联签订的《法苏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两国继续协作抵抗德国,直至最后胜利。而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最初不承认法国为共同管理德国的四强之一。1945—1946年,法国就已经意识到苏联的威胁将超过德国。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创始国。这反映出( )
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决定国际关系
B.法国外交取决大国意志
C.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国际关系取向
D.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4.1785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传统手工纺织业逐步成为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理论的进步带来一系列重大发明,电力开始用于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加速创新与应用,新一代通信、电子商务等成为全球主导产业。这表明科技革命( )
A.导致生活方式发生异化 B.极大提升社会改造能力
C.引发系统性的技术创新 D.助推了劳作方式的转变
5.1991年7月初,戈尔巴乔夫带着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的“哈佛计划”会晤了西方七国首脑,希望西方国家每年向苏联提供300亿美元的无偿经济援助,帮助苏联继续经济改革,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表示,在苏联经济改革成果未明朗之前,拒绝给予其大规模的财政援助。由此可以得出苏联( )
A.改革仅限经济体制改革 B.作为主权国家名存实亡
C.将终止私有化改革进程 D.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
6.1959年,古巴卡斯特罗在建立革命临时政府后立即访问美国,但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拒绝同他会面。随即古巴政府立法征收本国和美国大庄园主的土地,把制糖业、银行业收归国有。1960年,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古巴,同古巴签订了贸易以及援助协定。古巴与苏联关系的升温( )
A.说明了古巴开始社会主义建设 B.保证了古巴社会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非殖民化得到世界支持 D.预埋了冷战重大危机的伏笔
7.如表为赫鲁晓夫改革期间部分年份粮食产量表。以下数据说明苏联( )
年份 粮食产量(吨) 气候环境
1956年 1.25亿 较好
1957年 2240万 较差
1958年 1.34亿 较好
1959年 1520万 较差
1962年 1.40亿 较好
1963年 3670万 较差
A.农业仍以粗放式经营方式为主 B.气候环境决定粮食产量
C.农业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农业改革没有任何成效
8.下图为1963—1973年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情况,该图反映了( )
A.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 B.工业化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C.国际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 D.世界贸易增长高于生产的发展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调整经济部门结构成为欧美主要国家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战后至50年代,主要是推动发展港口、铁路、公路、煤炭和钢铁等部门;60年代,重点在加强专业化调整,扩大公司规模,提高产品竞争能力;7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是推动传统工业结构向新科技产业结构方面转移和发展。材料表明,战后欧美主要国家( )
A.加大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开支 B.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普遍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10.下表内容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图。这一变化说明 ( )
A.越南战争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B.石油危机导致三次滞胀
C.福利主义盛行与宏观调控失据 D.盛行盲目的超前消费
11.美国外贸政策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由“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总统有权反对“非公平贸易”,甚至对贸易逆差等问题,可以进行报复性贸易制裁。据此推知( )
A.滞胀危机因此化解 B.国际竞争异常激烈
C.世界贸易极其混乱 D.两极格局面临解体
12.20 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发动大规模的宣传运动,动员人民前往西伯利亚等地区垦荒。垦荒运动使1954-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到了1959年,垦荒区就出现了后继乏力的迹象。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包括( )
①政府对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 ②扩大耕地面积而未改变发展模式
③运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④社会生活需求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1953年,苏联爆炸首颗氢弹;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首座核动力发电站;1957年率先发射人造卫星上天;1961年实现人类首次宇宙航行。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核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仪表工业、宇航工业、喷气式飞机制造业。这些成就的取得( )
A.反映出计划体制效率较高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C.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14.1988年1月1日,《苏联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生效,国家取消了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仅通过指导性的控制数字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引导企业的活动朝着整个国民经济目标的方向前进。1988年初,苏联大多数企业的国家订货达到企业产量的95%~100%,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0%~70%。这说明当时苏联( )
A.企业经营活力有所增强 B.尚未突破计划经济桎梏
C.经济运行模式逐渐优化 D.国家物资供应状况好转
15.二战后,一些战败国的殖民地往往由联合国托管,最终实现独立。如意属索马里,战后曾被英国占领,但194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它交给意大利托管。1960年7月1日,意属索马里取得独立,并与独立后的英属索马里合并为索马里,这表明二战后的国际托管制度( )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化解了资本主义大国间的矛盾
C.削弱了西欧国家的综合实力 D.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现代化之路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殖民经济影响下的国家,从理论上说是独立的,而且具有国际主权的一切外表,然而它的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政策,都是受外力支配的。“去殖民”仅存在于形式上。实际上,殖民时代渗透到非洲、拉美社会经济肌理中的西方工业、商业、金融垄断势力从未离开。非洲政治领袖恩克鲁玛将其定义为“新殖民主义”。时至今日,“新殖民主义”仍广泛存在于新兴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新兴民族国家发展面临的挑战。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推进的。
17.区域国别研究
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代表作有葡萄牙航海家皮列士的《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英国旅行作家哈克卢伊特的《英吉利民族的主要航海、航行、贸易和发现》、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的《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他们收集的东方地理和人文资料,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
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为美国的决策提供参考,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其区域研究。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世界区域研究专委会”等一批学术团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中国的研究植根于研究地的社会文化,依靠合作机制,让当地学者为自己发声,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性”知识。同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朱晓中《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变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5年3月,纳赛尔首次提出在埃及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纳赛尔认为,不发达国家消除落后的唯一方法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应由人民掌握所有生产资料,根据预定计划决定利润的处理”。通过土地改革,没收王室土地,对全部农业用地的13%进行了重新分配,分配给那些占地不到2费丹的农户。到1963年,从国有部门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经济各部门中所占比例看,工业和电力部门达60%,交通部门达75%,农业部门占6%。从1956—1970年纳赛尔总统去世,埃及选择了具有浓厚“社会主义”色彩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年均增长率达6%。由于1967年埃及参加中东战争,经济开始下滑,到20世纪70年代后降为3.5%甚至更低。之后,政府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摘编自王泰《埃及经济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的历史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埃及选择具有浓厚“社会主义”色彩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
(2)20世纪70年代后埃及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请给埃及政府拟订若干合理的建议。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现代化初步完成于早期现代(16—18世纪),两次革命使英国告别了封建制度和农业社会。英国在早期现代捷足先登,成为原生性现代化国家。主要原因在于英国传统体制的变革遵循了“自下而上”的道路。商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作为传统社会根基的英国广大农村。从14世纪以来,英国的贵族和劳动者出现分化,产生乡绅和城乡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新兴阶层,其中的乡绅和农村中产阶级仅见于英国。一个庞大而昌盛的中产阶级的成长,某种程度上既是现代性的起因,也是它的结果。
——摘编自徐浩《自上而下:英国原生性现代化起源》
材料二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的大国,也是第一个呈现衰落特征的现代西方工业国家。英国的繁荣依赖于两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一是其控制殖民地的能力,二是其他国家的工业落后于英国。随着英国海外的殖民扩张,英帝国的领地遍及全球,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帝国”,这固然增强了英国的实力,同时也潜伏着无法有效控制其领地的危机,英国的殖民统治唤醒了当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英国海军崛起和衰落与英国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洲级大陆的工业化,海权逐步让位于陆权。马歇尔提出:“英格兰将来在世界各国中所处的地位必定取决于其保持工业领先地位的程度。她不可能是唯一的领导者,但她可以是领导者之一。”在1870年以后,其高峰已经过去,英国开始被美国、德国等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超过。
——摘编自陈晓律《近代英国兴衰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现代化的特征;结合所学,指出“两次革命”的内涵
(2)根据材料,分析英国衰落的原因;从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角度,概括英国衰落的过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美国)。根据材料“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和平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冷战”的方式扩展到“三和”方针和“和平演变”战略,加剧了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的争夺,D项正确;美苏的和平仍是对抗,不是真正意义的和平,不能说明和平成为超级大国的共识,排除A项;这一时期,两国政治力量未出现大的变化,排除B项;美国国内反战情绪的高涨是在6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至1984年(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日本的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并大力开展对外经济援助,体现了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B项正确;材料表明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未涉及贸易摩擦,排除A项;日本在近代就已完成工业化,排除C项;材料表明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未体现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法国和苏联)。据材料“法国同苏联签订的《法苏同盟互助条约》......斯大林最初不承认法国为共同管理德国的四强之一......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创始国”和所学可知,法国同苏联的关系从为共同反法西斯德国的结盟,到分享二战成果的关系出现裂痕,再到法国和苏联分别属于不同的阵营而冷战对峙,这些都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了法国同苏联的关系,C项正确。决定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而非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排除A项;法国外交取决于法国的国家利益和实力,排除B项;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主要是针对弱小的国家,而非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以来世界。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发明使得人类进入到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到电气化时代,21世纪以来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新一代通信、电子商务等成为全球主导产业,可见科技革命助推了劳作方式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并不涉及生活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科技革命对社会改造能力的影响,材料主要反映了科技革命对劳作方式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重点不是科技革命促进技术创新而是科技革命促进劳作方式的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1年7月初(苏联)。根据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体现了其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涉及政治和经济领域,排除A项;此时苏联还未解体,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改革,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至1960年(古巴、苏联)。材料反映出古巴试图与美国改善关系但遭到拒绝,这使得古巴逐渐倒向苏联阵营,预埋了冷战重大危机的伏笔,从而引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D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错在“保证”过于绝对,排除B项;C项错在“世界支持”,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1963年(苏联)。从材料可知,1956—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与气候有密切联系,说明农业对气候的依赖程度较高,仍属于粗放式经营,A项正确;“气候环境决定粮食产量”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业改革与斯大林模式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虽然改革最终失败告终,但是农业生产仍然取得一定的成效,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3—1973年(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1963年到1973年,工业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一直较高,甚至1973年比1963年比重还要高,发展中国家、澳洲、南非整体所占比例较低,这反映了在世纪贸易中工业国占据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主导地位使得工业国获得了更大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情况,没有涉及世界贸易中的商品种类,不能得知出口商品结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当时商品贸易,没有涉及资本投资,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贸易情况,没有涉及生产情况,且材料反映的是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能得知世界贸易增长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进一步发展。材料所述政府推动调整经济部门结构,属于对经济的宏观调控,C项正确;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指的是扩大邮电﹑交通﹑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体现强化国 家干预,而非坚持市场经济,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强化国 家干预,而非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由于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导致严重的滞胀危机,这是福利主义盛行和宏观调控失据的结果,C项正确;越南战争并未导致美国经济困境,排除A项;美国第一次滞胀危机并非石油危机导致,排除B项;D项是1929年经济危机的原因,排除。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据材料“美国外贸政策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由‘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总统有权反对‘非公平贸易’,甚至对贸易逆差等问题,可以进行报复性贸易制裁”,可得出,美国外贸政策的变化,体现了国际竞争的激烈,B项正确;材料强调国际竞争激烈,美国外贸政策调整,与滞胀危机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界贸易混乱,排除C项;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根据材料,垦荒运动到了后期出现了后继乏力的迹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随意扩大耕地面积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产量下降,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政府对农业发展很重视,但是没有正确理论指导,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当时社会需求没有发生变化,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据本题材料“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核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仪表工业、宇航工业、喷气式飞机制造业”结合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联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在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计划体制的效率高低,排除A项;苏联为世界两极格局的一极,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根据“国家取消了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仅通过指导性的控制数字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引导企业的活动朝着整个国民经济目标的方向前进”“国家订货达到企业产量的95%~100%,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0%~70%”可知,苏联取消了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加强了对企业的宏观调控,提高了企业的销售量,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A项正确;《苏联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的规定以及企业销售量的提高,说明苏联已经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桎梏,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苏联经济的运行模式,无法得出经济运行模式逐渐优化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苏联国家物资供应量的变化情况,无法得出国家物资供应状况好转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一部分殖民地通过联合国的托管制度纷纷脱离了原来的殖民母国,实现了民族独立,这表明国际托管制度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独立运动,D项正确;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排除A项;材料强调二战后殖民地的独立,未涉及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国际托管制度削弱了殖民势力,并未削弱西欧国家的综合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发达国家占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新兴民族国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政局动荡、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等;新殖民主义的危害。
(2)说明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阶段,围绕基本国情、理论体系、现代化巨大成就等方面作答。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在资本主义殖民经济影响下的国家,从理论上说是独立的,而且具有国际主权的一切外表,然而它的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政策,都是受外力支配的”可得出发达国家占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根据材料“实际上,殖民时代渗透到非洲、拉美社会经济肌理中的西方工业、商业、金融垄断势力从未离开”可得出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民族国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政局动荡、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等;根据材料“时至今日,‘新殖民主义’仍广泛存在于新兴民族国家”可得出新殖民主义的危害。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为1978年改革开放和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阶段进行表述,表述可从基本国情、理论体系、现代化巨大成就等方面作答。如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伟大历史决策实施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改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新要求,新时代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等。
17.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反映的是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特征,为西方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摇旗助威。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开始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反映的是当时美国称霸世界以及敌视社会主义政权的特点,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研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反映了中国做为负责任大国,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奋斗的表现。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当代中国。
根据材料“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他们收集的东方地理和人文资料,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可知,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反映的是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特征,为西方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摇旗助威。
根据材料“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为美国的决策提供参考,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其区域研究。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世界区域研究专委会’等一批学术团体。”可知,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开始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反映的是当时美国称霸世界以及敌视社会主义政权的特点,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
根据材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研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反映了中国做为负责任大国,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奋斗的表现。
18.(1)背景: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埃及取得独立;长期是殖民地,经济发展落后;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增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强化国家对经济干预;纳赛尔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2)建议:改进国营企业经营管理,放宽对私营部门的限制;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重视发展农业,改造沙漠,增加农田;提高石油价格,鼓励石油出口;扩大开放,大力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鼓励对外贸易;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中东问题,维护地区稳定。(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现代(埃及)。据材料“1955年”及所学可知,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埃及取得独立;结合所学从殖民地经济发展落后、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增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强化国家对经济干预的角度分析;据材料“纳赛尔首次提出在埃及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可知,纳赛尔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现代(埃及)。结合所学从改进国营企业经营管理、放宽对私营部门的限制、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发挥市场作用、重视农业生产、提高石油价格、鼓励石油出口、扩大开放、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等角度分析。
19.(1)特征:起步早(捷足先登)原生性;自下而上;商业化推动;乡绅和农村中产阶级的推动。(任答4点)
内涵: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光荣革命也可以给分。
(2)原因:殖民地民族主义情绪被唤醒;技术进步;洲级大陆的工业化;美、德的兴起。
过程:1816年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二战后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3)特点:速度快、规模大;伴随工业化而来;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缺少监管,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是特征,据材料一“ 英国在早期现代捷足先登”可知,起步早(捷足先登)原生性;据材料一“在于英国传统体制的变革遵循了‘自下而上’的道路”可知,自下而上;据材料一“商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作为传统社会根基的英国广大农村”可知,商业化推动;据材料一“产生乡绅和城乡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新兴阶层,其中的乡绅和农村中产阶级仅见于英国”可知,乡绅和农村中产阶级的推动。第二小问是内涵,据材料“两次革命使英国告别了封建制度和农业社会”及所学知识可知,主要从政治、经济连个方面来思考,可以从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光荣革命等来分析。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同时也潜伏着无法有效控制其领地的危机,英国的殖民统治唤醒了当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可知,殖民地民族主义情绪被唤醒;据材料二“ 随着技术进步”可知,技术进步;据材料二“洲级大陆的工业化”可知,洲际大陆的工业化;据材料二“英国开始被美国、德国等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超过”可知,美、德的兴起。第二小问是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衰落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可以从1816年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二战后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角度分析。
(3)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英国城市化的特点,据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十万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得出,速度快、规模大;据材料一中城市化发展的时间1750-1851,可知,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而展开;据材料一“英国的近代城市化无先例可循”得出,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据材料一“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处于自由主义时期,所以英国城市化又具有“缺少监管,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等特点;据材料一“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第二小问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原因,结合近代英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和交通等方面来回答,从政治上说,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从经济上说,圈地运动的开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