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综合复习训练 (含答案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综合复习训练 (含答案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23: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对德战争的失败及围城时期的痛苦,无产阶级的失业与小资产阶级的破产群众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卖国行为的不满,工人对新的社会制度的朦胧向往——这一切便是推动巴黎人民举行革命的原因。”这次发生在巴黎的革命( )
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B.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
2.1830年,英国采矿工程师斯蒂芬森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英里的速度行驶31英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由此可知( )
A.铁路成为英国主要交通方式 B.人类活动区域得到极大扩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了运输业发展 D.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得到加强
3.《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主张称作“乌托邦”“空中楼阁”主要是因为( )
A.缺乏实现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B.他们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C.未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 D.其设想未触及当时社会弊病
4.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国民议会发起对公社的指控调查,指控把工人阶级比喻为"蛮人"。宣称:"法国来自社会底层的‘蛮人’们不仅攻击财产、家庭等一切社会的古老基础,而且抨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意欲摧毁道德之城。”这可以用来佐证巴黎公社( )
A.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原则 B.力图构建全新的政权模式
C.瓦解了法国传统社会基础 D.摆脱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
5.19世纪初,在美国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并丧失了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感。男工往往以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为依据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工人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传统社会结构瓦解
C.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下降 D.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6.有学者说:“英国在十七八世纪,相继在多层保护财产合同、价格控制制度、保护发明者的专利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纪,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等因素都很好解释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材料可用来说明,工业革命( )
A.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 B.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变化
C.促进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D.重视科技与工业的结合
7.钱乘旦评价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种经济的转向使一些村庄湮没、社区解体,农民要么流落城市去寻找出路,要么无业可做。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和财富,则伴随这声声哀鸣在英格兰社会贫富拉大间距的过程中,不可遏制地增长了,这一事件( )
A.体现殖民扩张的两面性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助推着工业时代的到来 D.造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8.观察下图,对英国蒸汽机动力使用数据变化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有( )
①阿卡莱特式纺纱厂建立②富尔敦汽船迅速普及③“铁路时代”的到来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19世纪,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下列与此相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欧文创立“新和谐公社”②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③《资本论》第一卷问世④马克思主义诞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10.如图为1787—1840年间,英国部分行业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情况。这一变化( )
A.推动男女家庭地位转变 B.加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C.引发生产组织方式变动 D.导致社会结构出现分层
11.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话的普及和电灯的使用,德国人率先开始了电气工业大规模发展。工厂、车辆、电讯和照明等领域迅速电气化。到20世纪初,德国在电炉炼钢、铁路电气化等电能应用方面居世界之首。这说明( )
A.电气革命深刻影响德国生产生活 B.德国工业革命产业发展较为不均衡
C.电气革命从德国开始向世界蔓延 D.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12.英国阿克莱特被称为“工厂制度之父”,1771年他与合伙人在水力纺纱厂里安置了多台纺纱机,雇佣工人生产。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据此可推知,工厂制度( )
A.导致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13.墨西哥第一次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是在1888年7月,报纸上第一次刊登《共产党宣言》;1896年,巴西工人报纸《社会主义者》创刊,该报的副标题是“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巴西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第一份报纸;1898年,《资本论》第一卷被译成西班牙文,随后便在拉丁美洲传播。材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在拉美的影响逐步扩大 B.无产阶级实现了自身和全人类解放
C.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 D.拉美揭开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序幕
14.下表所示为近代英国棉纺织业领域的技术革新。由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 )
1 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用飞梭的自动往返代替了手工投递,织布速度明显加快,并使布面加宽
2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可以同时带动有8个竖锭的纺车
3 1779年,克隆普敦设计出一款新的纺纱机,名为“骡机”,能快速纺出既结实又均匀的纱线
A.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B.拉开了“蒸汽时代”的序幕
C.实现了科学理论的突破 D.体现了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
15.第一国际有明确的纲领,阐明了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工人阶级政权。1889年成立的第二国际表示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第二国际没有发表过成立宣言或纲领性文献,以至于它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常设领导机构和共同规章,没有机关报。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
A.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B.工人阶级思想不够成熟有所退让
C.第一国际纲领无法调动革命热情 D.帝国主义残酷镇压迫使工人妥协
二、材料分析题
16.由英国率先发生的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而且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上层建筑、生活方式等的深刻嬗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19世纪的英国,而不是发生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兴起的故地,也不发生在欧洲一些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恰恰发生在原先相对落后的,处于世界文明边缘的,孤悬在大陆之外的海岛英国,究属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英国首先发生震撼世界的工业革命,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历史学习者都怀有极大兴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英国工业革命是上述诸多因素积聚而成的自然演进的产物,它不是哪位英明君主谋划的结果,也不是哪位天才思想家巧思妙想的结晶。它不像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事先有一定的谋略和规划,而是在原发状态中发生的、发展的。直到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时也没有人认识到工业革命已经发生。
——摘编自李月琴《探因索源——“英国工业革命”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材料二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因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富豪。
——摘编【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相比于其他国家,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从技术和农业的角度概括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2)“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二以英国为例阐述这一进程。
17.科学引领发展,技术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类省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8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煤、铁等产量大幅增加。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必要的杠杆,就是发明。……没有发明的话,就不可能在产量上实现那么巨大的增长。(但发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此外,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发明家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从水磨匠到牧师,应有尽有。
——[英]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 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等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
——引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人类结束对水力、畜力和风力依赖的标志,概括18世纪英国发明成果不断涌现的原因。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列举意大利人马可尼在通信领域的成就。根据材料二,一句话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没有描绘一幅社会主义的蓝图,这不是他的目标。他想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断变革的生产力。换句话说,他想要确定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力产生了它的反命题,并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过程,就像以前的奴隶制和封建制一样。他最早注意到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一个常见现象。
——摘编自【美】布鲁、格兰特《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并简要分析《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11--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笕会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下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幅描绘英国工业城镇的围画
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内在联系。
(2)如果把材料二用于研究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请分析说明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法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社会矛盾激化,加之工人对新制度的向往,推动巴黎公社革命的兴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所以这次发生在巴黎的革命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A项正确;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排除B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十月革命,排除C项;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的是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据材料“斯蒂芬森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英里的速度行驶31英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和“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可知,改良蒸汽机发明后,其作为动力发明的火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据此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运输业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但不能反映铁路成为英国主要交通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火车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但没有体现其扩展了人类的活动区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英国国内的情况,不能体现世界之间的联系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材料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描述,其中空想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路径。他们鼓吹阶级调和、阶级合作、幻想劝说达官巨富的施舍,并慷慨解囊来资助他们试验,通过和平的方式,逐步改良资本主义使理想社会得到实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主张称作“乌托邦”“空中楼阁”主要是因为未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C项正确;当时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实现均与具备经济基础,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实现理想的途径不对,排除A项;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早期无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已经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弊病,但是实现方式不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题干所示为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国民议会对公社的调查指控"‘蛮人’们不仅攻击财产、家庭等一切社会的古老基础,而且抨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意欲摧毁道德之城”,恰恰说明公社力图构建全新的政权模式,B项正确;巴黎公社进行的并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瓦解了法国传统社会基础,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意欲摧毁道德之城”,并没有提到结果如何,所以“摆脱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表述不当,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在19世纪初的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工作有损妇女形象,他们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的依据是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说明此时期工人运动中工人的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初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但没有达到瓦解的程度,排除B项;题干中男性以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作为斗争的理由,但没有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且根据所学知识,伴随着女性大量进入工厂,经济地位的提升推动了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男性工人向资本家提出诉求,没有体现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之前,英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干预的因素突出,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等都是自由主义的体现,结合材料中“都很好解释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这一信息,可知材料可用来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关系出现变革,使以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的部落等在社会中的作用逐渐被削弱,国家和市场的功能不断增强可知,工业革命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分工的有关信息,排除B项;科技与工业的结合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7.C
【详解】据材料“这种经济的转向使一些村庄湮没、社区解体,农民要么流落城市去寻找出路,要么无业可做。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和财富,则伴随这声声哀鸣在英格兰社会贫富拉大间距的过程中,不可遏止地增长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扩展,助推着工业时代的到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圈地运动的影响,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D项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1760年至1870年,英国蒸汽动力使用情况整体上升,但是集中在1830年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蒸汽动力的使用,②③正确。D项正确;1771年阿卡莱特纺纱厂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①排除;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④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24年欧文创立“新和谐公社”,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爆发,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于1867年。由此可知,时序正确的是①②④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以得到,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部分行业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整体在上升,由此可知英国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化,BCD项无法通过材料推断出来,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电的发明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德国电气工业大规模发展深刻影响了德国的生产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从德国开始向世界蔓延”,排除C项;材料缺少可供比较的信息,无法得出“科学理论的转化”加快,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细化分工,严格管理,使用机器,实现了批量生产,极大提高生产效率,D项正确;工厂制度属于生产组织形式,不属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工厂制度下资本家和工人的收入情况,不能得出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工厂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应用于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拉丁美洲传播的相关情况,从墨西哥第一次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作品,到巴西工人报纸《社会主义者》创刊,再到《资本论》在拉丁美洲传播,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活动越来越活跃,表明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地区影响逐步扩大,A项正确;无产阶级自身和全人类解放尚未实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工人阶级觉醒相关信息,排除C项;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人民就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民主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表中信息,飞梭使得织布速度加快,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可以同时带动有8个竖锭的纺车,克隆普敦发明的“骡机”能快速纺出既结实又均匀的纱线,可得出技术创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瓦特改良蒸汽机打开“蒸汽时代”,排除B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棉纺织业领域的技术革新没有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和技术尚未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据材料“第一国际有明确的纲领,阐明了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工人阶级政权。1889年成立的第二国际表示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是欧洲 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而第二国际成立于1889年,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这时,欧美工人运动在向横广方面扩展,各国处于建立民族国家范围内,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开展以合法斗争为主的时期,因此它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常设领导机构和共同规章,没有机关报,A项正确;材料强调是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未涉及工人阶级思想的评价,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第一国际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C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第二国际成立于1889年,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这时,欧美工人运动在向横广方面扩展,各国处于建立民族国家范围内,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开展以合法斗争为主的时期,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特点: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或答“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也可)
原因:①技术角度:英国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英国是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②农业角度: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革命提供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提供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三者写出两个)
(2)阐述: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工厂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得以集中起来;机器大生产导致工厂制形成,大批产业工人聚集起来;工业生产的集中吸引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人口的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商业)的发展;商店的中心区域、街道、住宅等配套设施获得发展。(完整阐述三点)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英国工业革命是上述诸多因素积聚而成的自然演进的产物。……它不像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事先有一定的谋略和规划,而是在原发状态中发生的、发展的”,得出英国工业革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
原因:结合所学,①技术角度:英国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英国是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②农业角度: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革命提供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2)阐述:根据材料“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得出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工厂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得以集中起来;根据材料“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得出机器大生产导致工厂制形成,大批产业工人聚集起来;结合所学,工业生产的集中吸引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根据材料“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得出人口的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得出商店的中心区域、街道、住宅等配套设施获得发展。
17.(1)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
原因:生产的需要,经验的积累,社会的重视,发明创造的精神,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保障。
(2)科学家:法拉第。
成就:发明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试验成功,完成短波试验。
特点:“科”“技”结合的典范。
【解析】(1)
标志:根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结束对水力、畜力和风力依赖,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生产的需要,经验的积累,社会的重视,发明创造的精神,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保障等方面概括。
(2)
科学家:根据所学,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成就: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发明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试验成功,完成短波试验。特点:根据“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得出“科”“技”结合的典范。
18.(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从而破坏生产力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2)主要思想:明确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论证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历史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历史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第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断变革的生产力”、“生产力产生了它的反命题,并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过程,就像以前的奴隶制和封建制一样。他最早注意到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一个常见现象”可分析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从而破坏生产力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2)主要思想:根据材料“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可分析出明确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可分析出论证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历史规律;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第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所学可知可分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1)历史现象:工业革命开始,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人运动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诞生。
内在联系: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变化,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史料价值:材料二的画作出自工业革命兴起的年代,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从画面上看,蒸汽机普遍使用于工厂;使用蒸汽机的工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详解】(1)材料一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根据“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开始,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根据“1811—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和“1842年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可以看出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人运动开始出现;根据“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诞生。其内在联系应当联系所学,从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日益显现、工人阶级为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开展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顺应时代的要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等方面来回答。
(2)材料二反映的是蒸汽机普遍运用到工厂中,烟囱林立,污染严重。联系所学可知,这一画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状况,可以用于研究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