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设计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本节立足于学生学习了人体通过消化系统获得的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必须依靠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才能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而运输是靠血液的流动来实现的。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学生思维活跃,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对循环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血液在循环系统内怎样流动的知识比较缺乏,且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有用的生物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生命观念 构建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
科学思维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尝试识别显微镜视野下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探究实践 1.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分析某些病症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 认同血液在人体的重要功能,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生病了去医院,医生总会让我们去做个血常规检查。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单的数据来判断我们的身体出现的状况?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血液的组成
1.多媒体播放血液分层实验的视频,教师强调抗凝剂(5%的柠檬酸钠)的作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各部分颜色和比例。
多媒体出示某人的血常规化验单,指导学生重点阅读“项目”和“测定值”这两栏。
【注意】RBC 、WBC、 Hb、 PLT分别是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英文缩写。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和化验单,思考:(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分成了几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层现象?
(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分别位于哪一层?
(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派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进行纠正和补充。
提示:(1)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成分,它们的比重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分成上下两层,两层中间还有一薄层白色物质。
(2)血液是由上层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下层深红色部分以及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组成的。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中。
(3)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称做“流动的组织”。
2.多媒体展示血液分层图,并讲述:最上层—淡黄色—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中间层—白色—白细胞和血小板;最下层—红色—红细胞。
教师总结:血液的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探究二 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教师过渡:血液的不同组成成分各有什么功能?血液又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1.血浆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P52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认识血浆的成分,推测血浆的功能。
教师讲述: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血浆的90%是水,其余是溶解在血浆中的各种物质,包括通过消化道吸收来的各种营养成分,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此外血浆中还含有许多与凝血、抵御疾病等相关的血浆蛋白。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2.血细胞
(1)教师过渡:当我们生病去医院,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做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也来看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2“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和思考。
实验结束后,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你所观察的人血的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学生讨论结束后,选代表进行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2)教师过渡:为什么医生通过化验血液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查人的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3-54,提问:①哪一位同学能够描述红细胞的特点?②血液为什么呈现红色?红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示:①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②红细胞里富含血红蛋白。它的特性是: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进一步讨论: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时,会引起贫血。你认为贫血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根据血红蛋白的成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3)多媒体出示教材P53图4-33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组织学生思考:白细胞具有怎样的特点?根据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说出白细胞的功能。
提示:特点:白细胞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功能:防御和保护。
进一步讨论:身体某处出现外伤,伤口周围为何出现“红肿”现象?白细胞比红细胞大,分布在血液中,而身体的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如何到达感染处,吞噬细菌?
提示: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4)多媒体出示电镜下血小板的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血小板的图片,并思考:血小板具有怎样的特点?皮肤不小心划破了,伤口流血后会自己止血,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血小板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体积最小。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
进一步讨论:某人在做血常规检查时,发现血小板偏高,会导致什么症状呢?过少时,又会出现什么症状?
提示:血小板过多——血栓;血小板过少——异常出血。
教师归纳总结:
(1)血细胞的比较: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形态结构 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体积较大,有细胞核 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
功能 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 止血和加速凝血
异常症状 过少会贫血 过多会引发炎症 过多会引起血栓
(2)血液的作用: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而且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提纲和课件投放总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见课件
本节课知识容量较大,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关于人血的永久涂片的观察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方法的认识。由于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较生疏,应该在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复习显微镜的使用过程。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本节教学通过对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血管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这节内容为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好奇心较重,对自己血液在血管中如何流动十分感兴趣,探究欲望浓厚,喜欢合作学习,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不易观察,学生只能观察到表面的现象且七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薄弱。
学生已有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但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怎样筛选视野中获取的信息,把看到的知识说得更明白?特别是本节中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生命活体还是第一次,应该怎样处理观察材料才能保证活动的成功?怎样珍爱生命?解决以上问题,学生不仅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三种血管,还能归纳感悟出观察的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形成多种能力。
生命观念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探究实践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推测血管的种类及不同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不同。
态度责任 了解血管出血的类型,初步学会止血的方法。
教学重点: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分动脉与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实验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有关血管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教师过渡:不同的创伤,伤及的血管不同,出血状况也不同。这与不同血管中血流状况不同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观察不同的血管及其中血流的状况。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6-57“实验”,了解实验步骤,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依据教材实验步骤,各小组讨论,设计完善实验方案。
多媒体播放视频: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注意事项】①在实验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移动培养皿,尽可能观察到小鱼尾鳍末端,找到毛细血管,它的内径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便于识别。然后边观察边移动培养皿,根据血流情况,分别找到小动脉和小静脉。②在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学生分小组展开实验。实验结束后提出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并交流讨论:
(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
(2)在你看到的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是呈单行移动的吗?这说明毛细血管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结束后,展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提示:(1)可以观察到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中流动的速度不同:在小动脉中流速快,在小静脉中流速慢,在毛细血管中流速最慢。
(2)在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是呈单行通过的,这说明毛细血管的内径很小。
教师过渡: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下面我们就分别来介绍这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探究二 三种血管
1.动脉
做一做: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感受动脉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动脉横切面图:
学生结合教材P57,总结动脉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状况、流速及其功能。
2.毛细血管
教师过渡:动脉从心脏出来后,不断分支,由大到小,最后变成非常细小的一种血管——毛细血管。我们来看看毛细血管的特点。
(1)多媒体出示毛细血管图:
学生阅读课本P58,结合实验,总结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2)猜一猜:根据毛细血管的特点,说出它有何功能?
多媒体展示血液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毛细血管的功能: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3.静脉
教师过渡:血液在毛细血管内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之后,又是如何被送回心脏的呢?
做一做:让学生观看自己手上的“青筋”,并用手触摸,比较与触摸动脉的感觉有何不同。
多媒体出示静脉与动脉横切图,思考:与动脉相比,静脉的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明确静脉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状况、流速及其功能。
教师过渡:血液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会出现倒流的现象,为了防止倒流,在人体的四肢内的静脉血管里有一特殊的结构——静脉瓣。
多媒体出示静脉瓣活动示意图:
学生能够理解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链接生活】医院的护士为病人输液时,常常先用一根胶皮管扎紧病人的手腕,待手背上的血管凸现出来才一针到位。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讲述:这是利用了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的原理。当胶皮管扎紧手腕后,血液不能流向手臂,同时静脉瓣又阻止了血液倒流,这样血液就滞留在手臂的静脉血管中,使血管凸起,便于扎针时准确到位。
教师小结:在人体内,三种血管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封闭的管网,保证体内的血液循环。
4.组织学生总结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填写教材P59“练习”中T2的表格。
学生填完后,进行展示,教师多媒体出示下表: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概念 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结构
管壁特点 较厚、弹性大 较薄、弹性较小 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
管内血流情况 速度快 速度较慢 最慢
分布 身体较深部位 有些较深、有些较浅 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功能 输送血液 输送血液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建立本节课内容的知识网络。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血管三种血管之间的联系
见课件
由于上节课使用显微镜观察了人血的永久涂片,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比较熟悉,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流畅,学生积极性很高,找到血管后,很兴奋,争先恐后地找老师认证,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学以致用环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本节在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成与结构的前提下,在头脑中已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此时学习心脏、血液循环的途径已是水到渠成。此外本课为学习人体废物的排出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比较重要的一节课。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很长时间的集中,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但对生活有很强的好奇心,乐于探索,愿意与人合作。
生命观念 认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1.说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及心脏的工作过程。 2.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路径及其血液成分的变化特点。
探究实践 制作血液循环的模型,体验血液循环的路径。
态度责任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会心脏的保健。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体循环与肺循环的相互联系。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心脏的模型或者挂图。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有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请同学们回忆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师过渡: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动,被运输到全身各处,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心脏。你对心脏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心脏
1.学生体验:用手在自己的胸部寻找一下心跳的部位,找一找心脏在哪里?
提示: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
出示心脏的模型,提问:心脏大小、形状如何?
学生观察后回答。
提示: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形状:似桃。
教师讲述:伸出拳头演示每个人的心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大小。
学生伸出拳头估计自己的心脏大小,与同桌比一比心脏的大小。
2.教师过渡:心脏的内部结构如何呢?
教师根据心脏的模型或者挂图介绍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注意区分左右)。
学生观察思考:(1)从心脏壁的薄厚来看,心房和心室有什么不同?
(2)心脏四个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提示:(1)心房壁薄、心室壁厚,左心室壁是最厚的。
(2)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之间不相通。
师生共同总结四个腔的特点:上心房、下心室,同侧相通、左右不通→上房下室,上下通。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心脏四腔又与哪些血管相连呢?
多媒体出示心脏解剖图:
教师讲解归纳,根据示意图,逐一指出四腔所连的血管:左心房——肺静脉(左右各二);左心室——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右各二)。
教师提出问题:注意观察心脏四腔以及与之相连的血管,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说出与四腔所连血管,并总结相关规律。
教师总结: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房连静、室连动)。
3.多媒体播放猪心脏注水实验视频,思考:将水灌入猪心脏的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扎紧),用手挤压心脏,水将从心脏的哪一血管流出?
学生观看实验,分析并回答问题。
提示:从肺动脉流出。
教师总结:血液从上腔静脉流入右心房再流入右心室再流入肺动脉。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心脏中的血液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教师讲述:在心脏左侧则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在心脏右侧则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
过渡提问:心脏中的血液为什么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出现倒流?
多媒体出示心脏瓣膜图,观察瓣膜。
学生根据图片,尝试解释血液不会倒流的原因。
教师介绍动脉瓣和房室瓣:动脉瓣:瓣膜朝向动脉开。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房室瓣:瓣膜朝向心室开。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所以动脉瓣和房室瓣保证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防止血液倒流。
4.教师过渡: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一直在不停地进行有规律的搏动,每日大约跳动10万次,每年大约跳动4 000万次,一生大约跳动30亿次,那在人的一生中,心脏真的不休息吗?
多媒体出示心脏工作示意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2内容,分小组了解交流心脏工作机制。
小组进行交流归纳:左右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将血液压到左右心室;左右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将血液泵至主动脉和肺动脉;心房和心室均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经静脉流入心房。
教师出示表格进行小结:
心房 心室 房室瓣 动脉瓣 血液
收缩 舒张 打开 关闭 血液压入心室
舒张 收缩 关闭 打开 心室血液进入动脉
续表
心房 心室 房室瓣 动脉瓣 血液
舒张 舒张 打开 关闭 血液流入心房,再入心室
教师讲解:心脏每搏动一次所需时间,如果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是75次/分钟,心脏跳动一次需0.8秒。其中心房只“工作”(收缩)了0.1秒,却“休息”(舒张)了0.7秒,心室“工作”(收缩)0.3秒,却“休息”(舒张)了0.5秒。所以心肌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心脏才能不停地搏动。
探究二 血液循环的途径
1.教师过渡:血液离开心脏后的路径究竟是怎样的呢?
多媒体出示血液循环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2-64内容,了解血液循环的两种途径。
师生梳理:血液从左心室出来进入主动脉再进入到各级动脉然后经过全身毛细血管网进入到各级静脉再进入到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体循环。
学生活动:尝试书写体循环循环途径,注意血液流动的方向和部位。
请同学们进行展示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体循环途径并强调:体循环的起点(左心室)和终点(右心房)。
2.教师讲述:血液从右心室出来进入肺动脉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网进入到肺静脉再回到左心房。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肺循环。
学生活动:书写肺循环循环途径,注意血液流动的方向和部位。
请同学们进行展示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肺循环途径并强调:肺循环的起点(右心室)和终点(左心房)。
3.教师进一步提问:在体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过程图:
学生尝试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在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过程图:
教师注意强调肺部毛细血管网和肺泡的物质交换过程。通过肺循环,血液由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师生最后总结梳理整个血液循环的循环过程:
4.展示循环图变式,继续梳理血液循环的循环过程。
思考:(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交替进行的吗?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那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3)如果某同学不慎患肠炎,医生给该同学手掌背部注射消炎药物进行治疗,请问注射的药物是如何到达小肠发挥作用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提示:(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2)血液循环为人体各部分组织细胞不断地运输氧和营养物质,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
(3)手掌背部注射(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所以首先进入肺循环,然后血液流回左心房→左心室,再进入体循环,随着体循环进入到小肠发挥作用。
5.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4-65关于冠脉循环的相关内容。
教师讲述:冠脉循环途径:主动脉→冠状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右心房。明确冠脉循环是供应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
6.引导学生阅读P65的“技能训练”,练习设计表格和记录数据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尝试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心脏的结构
1.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2.四个腔
3.瓣膜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见课件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用多媒体展示或以心脏模型为观察体,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心脏的形状、大小、结构的知识内容;难点知识多用多媒体展示,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难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点多,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要充分,以便于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本节内容简单,与生活联系密切。可由学生自学的方式学习本节基础内容。本节的关键为血型和输血的基本原则,由于该部分内容不方便进行实践操作,所以可以选择模拟实验的方式,将本节重点内容清晰呈现。倡导无偿献血是本节内容教学的最后落脚点。目前社会对于献血的疑问较多,因此可鼓励学生使用本节内容对疑问进行回答,以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也听说过血型、输血等名词,但对血型的发现,献血是否对身体有害等内容知之甚少。本学段的学生对生物课的热情高涨,对生活中的事件充满好奇心,而课堂正好提供了机会。
生命观念 认同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1.说出人的ABO血型系统。 2.阅读课本,说出人体的血量、血型、输血的关系。
探究实践 1.尝试“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输血的原则。 2.开展“血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珍爱生命。
态度责任 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
教学重点: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教学难点: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等。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想一想,议一议”并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后尝试回答。
教师讲述: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起死回生”,是因为输入的血液与病人的血液在血型上是相匹配的,病人血量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补充,血液的功能得以迅速恢复。多数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会产生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是因为输入的血液与病人血液的血型不匹配,发生了凝集反应。大量出血的人需要输血来进行抢救,这是为什么呢?输血时又应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输血与血型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血量与输血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内容。
思考:(1)成年人的血量相当于本人体重的多少?
(2)对于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多少就会有生命危险?
(3)一次失血超过800毫升会有什么症状?
(4)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多少不会影响健康?
学生阅读教材后,认真作答,交流讨论。
提示:(1)体重的7%-8%。
(2)超过1 200-1 500毫升会发生危险。
(3)会出现头晕、心跳加快、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4)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影响健康。
探究二 血型
多媒体出示血型发现史资料: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发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时,却不发生凝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按照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成四型:A型、B型、AB型、O型。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思考:(1)不经过验血直接输血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2)世界上第一个发现ABO血型的人是谁?
(3)他将血型分为哪几种?
学生观看资料后积极参与回答。
提示:(1)不验血直接输血可能发生凝集现象。
(2)卡尔·兰德斯坦纳。
(3)血型:A型、B型、O型、AB型。
教师拓展:人们还陆续发现了MN、Rh等数十个血型系统,但是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是ABO血型系统。
探究三 安全输血
1.教师过渡:输血的本意是救人,如果处置不当反而会害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安全输血的知识。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70安全输血。
讨论:(1)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2)什么血型的人可以少量地输给其他血型的人?
(3)什么血型的人可以少量地接受其他血型的血?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输血关系表,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答案。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O型血的人为万能输血者,可以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人可以少量接受其他血型的血。
2.成分输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教师讲述:临床上,某些病人只是因为血液中缺乏某些成分需要输血时,应该怎样输血?
学生参考教材内容知道成分输血的概念并了解成分输血的意义。
思考:对于严重贫血、大面积烧伤或血小板严重减少的患者,你认为应该分别给他们输入什么血液成分?为什么?
学生以成分输血为切入点,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严重贫血患者,可以进行成分输血,只输红细胞;大面积烧伤的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应该输入血浆;血小板严重减少的患者,应该进行成分输血,只输血小板。
探究四 倡导无偿献血
教师过渡:献血能够拯救某些病人的生命。接下来,我们学习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多媒体展示献血图片。(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请学生阅读教材P70-71内容,思考:(1)我国何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2)什么样的人可以参加献血?
(3)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多少毫升的血?
学生自主归纳答案。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1)1998年实行。
(2)18-55周岁健康公民。
(3)200-300毫升。
三、课堂小结
展示课堂作业: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句献血宣传语,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奉献一点爱心。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一、血量:成年人体内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二、血型
1.血型的发现者:1900 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
2.ABO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
三、安全输血
1.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2.成分输血
四、无偿献血:每次200-300毫升
见课件
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血型发现史以及献血有关内容的了解,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献血方面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珍爱生命、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初步树立了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