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人的由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4.1人的由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07 21:5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一单元《人的由来》教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的祖先和进化过程的不易,以此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生活的态度;同时让他们意识到人应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生物知识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生命观念 形成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进化观。
科学思维 1.比较现代类人猿与人类,说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探究实践 描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态度责任 加强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难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四种类人猿。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和图片。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今天居住的地球是一个鸟语花香、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这个世界生存的生物是经过大约35亿年的漫长时间进化而来的。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的生命类群一个接一个地灭绝,新的类群又不断出现。那么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教师讲解:在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提出这个观点的就是达尔文。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指出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那什么是现代类人猿?它们分布在哪里?又有哪些种类呢?
多媒体出示教材P3四种类人猿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思考:
(1)现代类人猿分布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2)类人猿和人类有哪些异同?(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制造工具、语言交流等方面)
(3)观察教材P3图4-1森林古猿生活场景想象图,说说森林古猿的生活方式与现在哪类动物的比较相似。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问题。
提示:(1)现代类人猿主要分布在森林中,依赖植物的果实、嫩芽以及昆虫等食物生存。
(2)类人猿的形态结构与人类有很大不同,以树栖为基本生活方式,基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活环境的能力,也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交流能力。
(3)森林古猿与现代类人猿的生活方式比较相似,它们都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
2.教师讲解: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目前在地球上,与人类的基因最为相像的动物就是黑猩猩了,相似度可达98%至99.5%左右,所以在现代类人猿中黑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教师过渡: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与人有关键性的区别呢?
多媒体出示图片对比类人猿与人类的关键区别。
学生根据给出的图片推测关键区别。
提示:①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臂行;人类:直立行走。②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制造和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工具。③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容量约400 mL,没有语言和文字能力;人类:脑容量约为1 200 mL,具有超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教师讲解: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推测,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曾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欧洲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是种类庞杂的化石猿类。
多媒体出示森林古猿概念图和生活场景想象图。
教师讲述:森林古猿在热带丛林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这和现代类人猿一样。森林古猿的一支,由于特殊的原因,走向了进化为人类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猿不同的特征,并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从猿到人的进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探究二 从猿到人的进化
1.多媒体展示东非大裂谷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变化图片与文字资料。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地壳剧烈运动和气候剧烈变化,会对生活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的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2)如果你是当时的森林古猿,你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呢?
提示:(1)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东非大裂谷。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使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原有森林一部分消失了,形成草原。这些环境变化对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生活在森林中树上的部分古猿不得不从树上下到地面,为了获得食物,它们要用下肢支撑身体,用前肢去抓取食物、捕捉猎物,逐渐以直立行走的方式适应平地上的生活。
(2)迁移到别的丛林或下地生活。
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进一步提问: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其中一部分逐渐走上了进化为人类的道路,但是,没有人能亲眼见证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过程。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推断这一过程的呢?科学家得出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播放距今约300万年前的人类远祖——露西的化石被发现的录像,展示露西骨骼化石的图片,以及现代类人猿的骨骼和现代人的骨骼的图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说出露西骨骼化石的特点,推测出露西生活的年代人类的运动方式,并说出理由。以此说明化石是可靠的证据。
教师讲解: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它们的前肢逐渐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工具”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强调】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和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2.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思考:工具和火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有什么意义?
学生尝试说出学会使用工具和火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约1.5万年前的拉斯科洞穴壁画以及楔形文字和甲骨文图片:
   
教师讲解:随着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使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达,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就这样,在同猛兽环伺、风雨无常的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从自然界的弱者逐渐变成了强者。
教师总结:所以从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的森林古猿经历直立行走、使用和制造工具、学会用火、大脑越来越发达到产生语言等一系列的变化进化成了人类。
多媒体展示从猿到人的动态演示。
3.拓展讲解
(1)从古猿进化到如今的人类,人类进化过程其实分为非常多的分支和阶段。大致流程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2)多媒体展示人类进化阶段中脑容量的变化图,揭示南方古猿阶段是最早两足直立行走,能人阶段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直立人阶段是能使用火和更先进的工具,而智人是唯一现存的人种。
(3)现代类人猿现在正处于灭绝的边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假如我们是现代类人猿保护协会的会员,一起商讨一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现代类人猿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保护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将其迁入保护地等。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的“技能训练”,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引导学生区分生物进化的事实和相关的观点,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和观点的主观性。
提示:①②③是事实,④⑤是观点。
三、课堂小结
由同学们来总结,看看这节课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指导学生画出人类进化过程示意图。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森林古猿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进化原因:环境变化和自身形态结构的改变
2.直接证据:化石
3.进化过程: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达→产生语言→现代人类
见课件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上课难度并不大。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等学科,有些像综合课。如果设计不当有可能上得像历史课或地理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体现生命科学课的特点,紧紧围绕人的进化这条主线,来设计有关教学活动。例如导入时利用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很近,可能有共同祖先这一点,引出人类起源的课题。进而利用很直观形象的图片、生动真实的影片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节 人的生殖
本节在知识体系上,通过前面对“人的起源和发展”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这给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习后面遗传和变异的基础,所以“人的生殖”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内容方面,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生殖器官的各个结构和相应结构的生理功能以及了解胚胎发育的过程。
学生正值青春期,渴望得到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关于人的生殖前概念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男、女最重要的生殖器官”“受精的场所”“新生命的起点”“怀孕的开始”“怀胎十月”等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是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直面科学,在解构错误前概念中构建科学概念,感恩父母、健康生活,升华生命价值。
生命观念 认同人的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点。
科学思维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过程。
探究实践 1.用橡皮泥等制作子宫内胎儿、脐带和胎盘的模型,进一步理解胚胎获取物质、排出废物的过程。 2.模拟体验母亲怀孕过程活动,感受怀孕过程中母亲的艰辛。
态度责任 强化感恩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和图片。
一、导入新课
展示龙凤胎新生儿的照片。
教师: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又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呢?受精卵最终在女性的什么部位发育成胎儿?图片上的两个婴儿,哪个是女孩,哪个是男孩呢?怎么区分性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人的生殖》。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生殖系统
教师讲解:其实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再由母体产出,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生殖。人体中负责“生殖”功能的就是生殖系统。
1.多媒体出示男性生殖系统图片,思考:
(1)男性生殖系统的生殖器官有哪些?
(2)它们具有哪些功能呢?
(3)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教师根据男性生殖系统结构示意图(正面),按照精子产生排出的“途径”一一讲解相应结构及其功能。
多媒体出示男性生殖系统示意图(侧面),并总结产生和输送精子的过程。
2.教师过渡:刚刚我们学习的是男性生殖系统,那女性生殖系统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出示女性生殖系统图片,思考:
(1)女性生殖系统的生殖器官包括哪些部分?
(2)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什么?
(3)子宫的名称和它的功能有关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教师根据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示意图(正面),按照卵细胞产生排出的“途径”一一讲解相应结构及其功能。
多媒体出示女性生殖系统示意图(侧面),并总结产生和输送卵细胞的过程。
3.师生共同总结:
男性生殖器官——睾丸(能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生殖器官——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探究二 生殖过程
教师讲述: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它们分别含有男性和女性的遗传物质。接下来我们先认识一下精子和卵细胞。
1.多媒体出示精子示意图和卵细胞示意图:
     
请同学们描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状。
教师讲解:精子很小,形似蝌蚪,全长60微米,是男性体内最小的细胞。卵细胞不能自由运动,要依赖输卵管平滑肌的收缩及上皮的纤毛运动而被动地向子宫腔移动。
2.教师过渡:那精子和卵细胞是如何相遇的呢?
教师讲解:含有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游动进入子宫,进而进入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众多的精子中,只有一个能够进入卵细胞并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我们把卵细胞和精子融合为一个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内。
教师提问:受精后,受精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教师讲述: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注意是附着在子宫内膜上而不是停留在子宫腔内)子宫内膜已经增厚,血管增生,为胚泡的附着创造条件。
多媒体展示教材P10图4-9排卵、受精和胚泡发育示意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胚泡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这就是怀孕,好比一粒种子落在了土壤中,思考这里的“种子”和“土壤”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生分析后回答:“种子”是胚泡,“土壤”是子宫内膜。
【强调】受精卵是生命的起点。
3.教师过渡:胚泡附着在子宫内膜上之后继续进行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在8周左右时发育成胎儿,然后在妈妈的子宫中度过38周左右的时间,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子宫中胎儿的形成以及变化过程。
多媒体出示不同时期子宫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图: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生命的变化。
教师讲述:在子宫内膜上,胚泡中的细胞继续进行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在8周左右时发育成胎儿——已经呈现出人的形态。
教师提问:在200多天的子宫生活中,胎儿究竟是如何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组织学生观察子宫内的胎儿、脐带和胎盘关系的示意图以及阅读教材P11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
胎儿胎盘母体
【强调】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输送营养物质、氧和代谢废物的通道。
4.教师讲述:一般来说,从形成受精卵开始到第38周(266天)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分娩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
用多媒体展示分娩的过程,并讲述:分娩过程虽然简单,但对母亲来说却十分不易,母亲在孕育我们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重负。生命来之不易,我们都应当热爱父母,珍惜生命,珍爱自己。
5.课后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科学家的故事”, 了解试管婴儿技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得不赞叹生命的伟大与神奇!精子和卵细胞的相遇孕育出了神奇而伟大的生命,这是自然界中奇妙而美丽的约会。受精卵发育成自然界最美的生灵,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希望同学们关爱生命、珍惜亲情。
第二节 人的生殖
见课件
本节课从人的生殖系统组成和功能、人的生殖过程两方面了解人的生殖。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生物学科的理性思维培养,如在学习生殖系统时强调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在学习受精作用时强调进化与适应观。结合母亲生育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母亲、珍爱生命的观念。
第三节 青春期
本节通过对青春期身体变化和青春期心理变化及其卫生两方面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并健康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今学生的身心发育较早,加上网络上随搜即有的信息,学生或多或少已获取有关的性知识,但通过正规渠道公开了解却不多。通过本节的学习,力争帮助学生正面了解青春期性意识萌动的问题,获得正确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青春期独立性格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形成尊重父母师长的良好品质。青春期的叛逆及性教育等系列问题是很多家长、教师都困惑的问题。生物学教师利用“青春期”这节课,把握好尺度地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尤为重要。
学生对青春期的理解有许多误区,对性的理解也有许多误区,特别是课堂上学习这一章节时,许多学生会“不好意思”或“欲言又止”等,因此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点突破学生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变化、困惑,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生命观念 认同“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1.描述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变化的主要特点。 2.了解月经和遗精的成因及护理。
探究实践 1.分析青春期身体身高增长速度曲线、男女的体形图,得出青春期身体变化的特点。 2.模拟解决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变化遇到的问题,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度过青春期。
态度责任 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教学重点:青春期男女学生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等。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1)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在什么年龄段容易长青春痘呢?
(3)在这个期间,身体上还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们积极回答。
教师过渡:同学们正在步入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青春期,这是一个生长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自己和同学们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后还会有哪些变化呢?我们又该怎样面对这些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多媒体展示教材P14某地男女生身高增长速度曲线图,思考:
(1)曲线表示的是什么?
(2)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有没有差别?
(3)观察曲线说明,生长速度有怎样的变化趋势?生长速度最大值发生在什么时期?
学生对比增长速度曲线,分析男孩女孩身高增长年龄差异。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曲线最后降为0,不是说身高没有了,而是不再增长了。
教师总结:女孩身高突增的年龄要比男孩身高突增的年龄早。进入青春期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所以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2.多媒体展示教材P14睾丸和卵巢的发育趋势、男孩和女孩的体形图。
学生思考讨论:(1)男孩和女孩的体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男孩女孩的体形变化和性器官有什么关系?
学生对比生殖器官发育曲线和体形变化,分析原因。
教师出示图片并总结:
 
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孩和女孩在体形上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男孩变得比较健壮,女孩身体变得比较丰满。所以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
3.教师进一步提问:除了身高和体形的变化外,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还有哪些?
学生结合自身的变化进行回答。
提示:男生长出胡须、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较低、出现腋毛等。女生乳房增大、骨盆宽大、出现腋毛以及声调较高等。
教师讲述:进入青春期后,男生女生除了身体形态发生变化外,身体的功能也在增强,比如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
【强调】①功能的增强并非功能的形成。②注意和生殖器官进行区分,生殖器官在婴幼儿时期有结构但是无明显功能,青春期之后才开始有功能。而神经系统是在存在开始就有功能,但是在青春期功能增强,且增强最快的时期不是青春期而是胚胎时期。
教师强调: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4.教师过渡:随着青春期性器官的发育,男生和女生还会发生一些特有的生理现象,比如男生的遗精和女生的月经。
(1)阅读教材P15内容,思考:①什么是遗精?②男生为什么会遗精?③面对遗精,男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阅读并自主交流。
提示:①遗精是指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时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②精液是不断产生的,积存多了,自然就会排出。(精满自溢)③不必惊慌、不必尴尬,遗精是生殖系统成熟的标志。但是要防止和消除频繁遗精。
(2)阅读教材P15—16内容,思考:①什么是月经?②月经是怎么形成的?③月经期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阅读并自主交流。
提示:①女生进入青春期,每月一次的出血现象,是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由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②第一次月经叫初潮。与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③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部,使用的毛巾和盆要清洁;要使用清洁的卫生巾;内裤要勤洗勤换,洗过的内裤要在阳光下晒干;注意饮食,不吃生冷、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进行适当的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等。
探究二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
教师过渡: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男生和女生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
多媒体出示教材P16图4-16漫画,想一想,你有过类似的情况吗?应当怎样正确处理呢?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青春期心理特点具有以下表现: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时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内心世界开始变得复杂,有些事情不想与家长交流,更想相信朋友;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开始萌动,愿意与异性接近并产生依恋。
教师强调: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也开始萌动,常表现为从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
教师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生理或心理变化?
提示:正确对待自身出现的身心变化;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做到自尊自爱等。
三、课堂小结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
 
第三节 青春期
一、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显著特点)
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3.性发育:(1)性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最突出的特征)
(2)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4.出现第二性征
二、心理变化及其卫生
见课件
这节课在学习青春期心理变化时,自学与讨论相结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大胆展示自己的风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让学生时代在每个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讲授敏感话题“遗精和月经”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