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内容:第八章、第九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至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 B.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
C.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 D.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
2.它建立在战胜国相互妥协,对战败国掠夺,对弱小民族和国家奴役,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敌视的基础上,伴随着国际力量和体系结构的剧烈变动,这一体系的瓦解已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的体系是(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3.宋子文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三十一年新年的第一天,我和美国罗斯福总统、英国丘吉尔首相,还有马克西姆·李维诺夫签署了一份简短文件……我们四大国家又参加了与其他二十二国代表签署仪式。回忆录中提到的“文件”签署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方框甲和方框乙中的文字分别是对苏俄(联)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特征的描述
并非立即没收全体资本家的产业 致力于普遍建立工人对生产的控制 劳动者首先应该学会管理工作 对经济的主要垄断部门逐渐实行国有化 全面国有化 外贸垄断化 食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 私人贸易和货币作用受到极度限制
甲 乙
据此,经济政策由甲到乙的调整表明( )
A.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 B.农业集体化方针业已推行
C.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图 D.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
5.1934年1月,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说:“农业改组达到最高潮的年份,即1931年和1932年,是谷物减产最厉害的年份”,“最头疼的是农业中的畜牧业部门。”这体现出( )
A.农民为工业化做出了贡献 B.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D.生产关系变革过急的危害
6.《凡尔赛和约》签署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并声明:“除非和约作如下修改:美国没有义务受行政院或大会以任何国联会员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和帝国的其他部分一票以上的票所作的任何选举、决议、报告或裁决之约束。”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不愿参与与其无关的国际事务 B.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
C.主张推行非殖民地化外交政策 D.对国联全体一致原则表示反对
7.苏俄(联)某个时期推行的一项政策,引起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说,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另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但工人阶级会落入深渊,矛盾将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据此可推知,该政策( )
A.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生产方式 B.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C.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D.能够在短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
8.下图是1902―1930年英德等6国在华投资情况(占总额百分比%)
这表明( )
A.战争迫使列强改变对华侵略方式 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总量日益缩减
C.英国始终是对华最大资本输出国 D.一战改变了列强侵华的传统格局
9.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于北京时间2020年3月26日晚20时举行。这是G20历史上首次举行领导人视频峰会,G20领导人承诺将尽最大限度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破坏,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迎战疫情,加强医疗科技和数码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增加对新冠疫苗和药品的研发投入。据此可知( )
A.全球化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任务已完成
C.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D.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
10.冷战开始后,由于“苏联威胁”引出的德国重新武装问题,舒曼计划应运而生。法、比、荷、卢、意希望通过在关系国家经济基础和军备的煤钢部门实行一体化,把煤钢部门的管理权合并起来,即采用一体化体制以对抗德国。由此可知,欧洲一体化始于煤钢部门的初衷是( )
A.应对美苏威胁 B.保证西欧和平
C.提高政治地位 D.加快经济发展
11.下表为1950~1998年不同国家地区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统计,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1950~1973年 1973~1998年 1998年占世界GDP
西欧 4.08 1.78 20.6
日本 8.05 2.34 7.7
复兴的亚洲国家 2.61 4.18 25.2
44个拉丁美洲国家 2.52 0.99 8.7
57个非洲国家 2.07 0.01 3.1
①科技进步加大南北经济发展差距 ②国家干预带来西方经济持续繁荣
③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亚洲国家发展 ④拉美、非洲发展受制于殖民统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达成《京都议定书》,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15年通过《巴黎协定》;2016年中国加入该协定;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2019年美国退出该协定。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温室气体减排只是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
B.气候变化是全人类亟需合作的共同难题
C.美国退出协议说明温室气体减排没必要
D.确立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相同的责任原则
13.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积极推动实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各种形式的国际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许多国际条约应运而生,并且达成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这表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
C.国际新秩序初步形成 D.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题
1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太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这说明当今中国( )
A.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改革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把提升发展的质量放在首位 D.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5.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首个由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共同构成的“超大型”自贸安排,成员国中有五分之一的成员国人均 GDP 在世界平均水平约五分之一及以下,减贫、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议题关注度将大大提升。由此可知 APEC( )
A.将重整优化亚太自贸安排的框架 B.将刺激亚太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C.将重塑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主体 D.将重塑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秩序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1970 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 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23. 5%。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在美国,1981- 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 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成功可归功于三点:一,它采取干预和调控方式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二,对国民相对公平的法律体制是新加坡经济模式的核心之一。三,新加坡政府廉洁高效世界公认。外资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来自欧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
——《新加坡模式的崛起》
史料二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不会走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需要新的发展模式。传统工业往往与污染等环境问题相关联。现今,我们应发展绿色工业,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可再生能源,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产品,这些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发展中国家模式的新探索》
(1)根据史料一,指出新加坡崛起的两个重要因素。
(2)根据史料二,概括发展中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有何新的探索?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美国逐渐认识到,只有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才能以积极的姿态对抗苏联共产主义。从1947至1951年,美国对西欧提供了133亿美元的经济援助,90%为赠予,10%为贷款。各受援国纷纷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内容包括逐步取消关税壁垒、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受援国重工业的监督及其对外贸易的控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力等。1947年9月签署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逐渐发展成为包括主要国家部长组成的部长理事会,其功能介于超国家常规政府合作之间,因此,从客观方面分析,西欧走向联合,开始一体化进程是从马歇尔计划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开始的。
——摘编自夏路《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欧盟以欧洲自我认同的价值观为重要基础,进而不断整合欧洲力量。几个世纪,欧洲国家之间的冲突与战争一直不断。为此,欧盟还建立了一整套维护欧洲长期稳定的有效机制,较好地维护了欧洲内部的稳定与和平。随着欧盟的强力推动,欧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2.6%, 超过美国。欧元的规模、优势及其在货币格局中的比重和作用开始改变美元独霸国际货币体系的局面,直接挑战美元的霸权。欧盟的成功经验,让更多地区和组织开始按照欧盟进程,通过一体化来改善本地区体系结构,促进地区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
——摘编自黄凤志主编《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实施的欧洲复兴计划的特点,简要评价该计划对西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盟成立的背景,概述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例如,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此时兴起,由于菲律宾群岛当年较为落后和贫瘠,其主要贸易商品来源于周边的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其中又以中国商品为最多。中国所产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因此菲律宾便成为中国与拉美贸易的中转站。另外马尼拉为更多种类的贸易提供了便利,由于日本人被禁止进入中国境内,这里甚至成了“唯一一个允许中日两国人民在阳光下交换丝绸和白银的地方”。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得以最终确立,市场的扩大势必促进社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世界市场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冲击着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成长。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在21世纪,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加强,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发展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日益加快。
——摘编自张文红《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世界)。据材料“至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才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扩张性,B项正确;装备起强大的陆军是争夺殖民地的准备,不是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并非传教地域和领导人个人的贪婪,排除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是在一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敌视社会主义,C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1648年形成,结束了欧洲混战局面,奠定近代国际关系的基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1815年建立,其突出特征是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形成,其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三十一年新年的第一天”,可知时间是1942年1月1日,根据“我和美国罗斯福总统、英国丘吉尔首相,还有马克西姆·李维诺夫签署了一份简短文件”,“我们四大国家又参加了与其他二十二国代表签署仪式”可知该文件签署仪式有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26个国家参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件是1942年签订的《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华盛顿在图中的①处,位于美国,A项正确;华盛顿位于美国不在英国,②处位于英国,排除B项;华盛顿位于美国不在埃及,③处是埃及,排除C项;华盛顿位于美国不在苏联,④处是苏联,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策“乙”的内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强调单一的公有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项正确;当时还没有斯大林模式,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方针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排除B项;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1932年苏联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而“谷物减产最厉害”“最头疼的是农业中的畜牧业部门”说明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力发展规律,从而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落后,这体现了生产关系变革过急的危害,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排除A项;粮食税是列宁时期的农业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国会拒绝批准”“除非和约作如下修改”可知,《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国联的规定有损于美国的主权而被美国国会拒绝批准,说明当时美国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表明美国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而不是美国不愿参与与其无关的国际事务,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美国主张推行非殖民地化外交政策,排除C项;材料表明美国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另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但工人阶级会落入深渊,矛盾将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符合1921年3月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它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即“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生产方式”,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这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或一些部门允许私营或引入外国资本,这些做法有利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形成,这不能说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实现国家工业化”并非新经济政策所关注的重点,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国家在华投资比例下降,而日美比例上升,其中日本上升幅度最大,这是因为一战的爆发,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为日本和美国扩大在华投资提供了便利,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列强改变对华侵略方式,排除A项;材料为英德等6国在华投资情况(占总额百分比%),不能说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总量日益缩减,排除B项;1930年,日本在华投资比例最大,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承诺将尽最大限度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破坏,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迎战疫情,加强医疗科技和数码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增加对新冠疫苗和药品的研发投入”可知面对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共同面对,所以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说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排除A项;“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任务”并未完成,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未确立,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冷战开始后,由于‘苏联威胁’引出的德国重新武装问题,……把煤钢部门的管理权合并起来,即采用一体化体制以对抗德国。”可知,西欧煤钢部门实行一体化意在对抗德国,维护西欧地区的和平稳定,B项正确;选项“应对美苏威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选项“提高政治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选项“加快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由题干表格中数据可知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与拉丁美洲、非洲国家占世界GDP的差距增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科技进步加大了南北经济发展差距,①正确,亚洲国家在1950年以来占世界GDP的比重上升较快,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推动,③正确,A项正确;1950~1973年间西欧、日本经济发展明显,而1973~1998年与前一阶段相比出现衰退,②西方经济持续繁荣错误,排除BD项;拉美、非洲国家在二战后均实现了民族独立,他们的发展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但不是殖民统治压迫,④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的召开和国际文件的签订,反映了气候变化是全人类亟需合作的共同难题,B项正确;温室气体减排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的义务,排除A项;美国退出协议是缺乏责任担当的行为,不能说明温室气体减排没必要,排除C项;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现实国情的不同,不可能确立相同责任,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
考查当今世界格局与形势。根据材料“各种形式的国际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许多国际条约应运而生”“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等内容可知,201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强调各国的合作,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A项;也无法体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排除B项;当今世界国际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依据材料“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可以看出我国积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未涉及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排除C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成员国中有五分之一的成员国人均 GDP 在世界平均水平约五分之一及以下,减贫、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议题关注度将大大提升”可知,APEC将关注减贫、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议题,这有利于促进GDP低水平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从而重塑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主体,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亚太自贸安排的框架,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刺激亚太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贫富差距缩小,中产阶级成为主流阶层;职业取代资产成为主要分层特征;白领人数超过蓝领;中产阶级构成日益多元化。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职能的扩大带来了文官数量的增长;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劳动者的素质等。
(2)背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严重;科技的进步使部分职业岗位被缩减和替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对西方国家管理人员的需求减少;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势头减弱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可知,贫富差距缩小,中产阶级成为主流阶层;根据材料“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可知,职业取代资产成为主要分层特征;根据材料“1970 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 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可知,白领人数超过蓝领;根据材料“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可知,中产阶级构成日益多元化。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职能的扩大带来了文官数量的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劳动者的素质等。
(2)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根据材料“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可知,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严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技的进步使部分职业岗位被缩减和替代;根据材料“在美国,1981- 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 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对西方国家管理人员的需求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势头减弱等。
17.(1)政府主导和利用外资。
(2)探索绿色工业、资源节约型的新式工业化发展道路。
【详解】(1)因素:依据材料“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成功可归功于三点……”,得出政府主导;依据材料“来自欧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得出利用外资。
(2)探索:依据材料“现今,我们应发展绿色工业,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可再生能源,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产品”,得出探索绿色工业、资源节约型的新式工业化发展道路。
18.(1)特点: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以无偿援助为主;带有一定的政治条件。
评价:积极:有利于西欧经济复苏,重建经济秩序;有利于推动西 欧经济政治一体化。
消极: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 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背景:欧共体经济不断发展,成员国合作进一步加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作用:是整合欧洲,维持欧洲和平与稳定的核心力量;为国际社会提供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范例;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只有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才能以积极的姿态对抗苏联共产主义”可知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根据材料一“美国对西欧提供了133亿美元的经济援助,90%为赠予,10%为贷款。各受援国纷纷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内容包括逐步取消关税壁垒、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受援国重工业的监督及其对外贸易的控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力等”可知无偿援助为主,也带有一定的政治条件。
评价:需要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根据材料一“其功能介于超国家常规政府合作之间,因此,从客观方面分析,西欧走向联合,开始一体化进程是从马歇尔计划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开始的”可知有利于西欧经济复苏,重建经济秩序;利于推动西欧经济一体化;根据材料一“接受美国对受援国重工业的监督及其对外贸易的控制”可知导致西欧经济上受美国控制,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 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经济不断发展,成员国合作进一步加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作用:根据材料二“欧盟以欧洲自我认同的价值观为重要基础,进而不断整合欧洲力量”“较好地维护了欧洲内部的稳定与和平”可得出是整合欧洲,维持欧洲和平与稳定的核心力量;根据材料二“欧盟的成功经验,让更多地区和组织开始按照欧盟进程,通过一体化来改善本地区体系结构,促进地区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可得出为国际社会提供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范例;结合所学可知,欧盟的成立还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9.(1)原因:西欧殖民扩张,西班牙确立了在菲律宾的统治;菲律宾地理位置优越;菲律宾经济落后不能满足殖民者的需求;中国手工业发达,且对菲律宾商贸往来频繁;明朝中后期的抗倭斗争,限制与日本的贸易。(任答两点即可)历史作用:有利于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言之有理即可)
(2)影响: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了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易遭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易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任答三点,积极、消极方面都有涉及)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更加明显;国际分工将进一步分化;金融全球化将继续深化。(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由于菲律宾群岛当年较为落后和贫瘠,其主要贸易商品来源于周边的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其中又以中国商品为最多”可知,菲律宾经济落后不能满足殖民者的需求;根据“中国所产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因此菲律宾便成为中国与拉美贸易的中转站”可知中国手工业发达,且对菲律宾商贸往来频繁;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殖民扩张,西班牙确立了在菲律宾的统治,菲律宾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兴起有利于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影响:根据材料二“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可知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可知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根据“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可知发展中国家易遭受经济波动的冲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以复兴增强,也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
认识:结合以上问题和所学知识当今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更加明显;国际分工将进一步分化;金融全球化将继续深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