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19:06: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3张PPT)
古代诗歌四首
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积累相关名句,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2.感悟诗中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本课中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其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
作者简介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族及袁绍残部,九月在归途中路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写作背景
文学常识
乐府,原是古代朝廷的音乐官署,起于汉代,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各地的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最初指乐府这一机构所采制的诗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朗读古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疏通文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疏通文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思考探究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
字统领全篇。 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思考探究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展描绘出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诗人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思考探究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4.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探究
本诗借景抒情,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课后小结
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作者简介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荒地”龙标做龙标尉。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他。
写作背景
文学常识
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
疏通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我把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伴随您奔赴夜郎之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有何作用
思考探究
这句诗主要写了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一种悲凉、感伤的离别气氛。
2.“过五溪”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思考探究
“过五溪”点明被贬之地的荒远、道路的 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好友被贬的忧虑和同情。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思考探究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4.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探究
这首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王湾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
作者简介
《次北固山下》: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的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写作背景
疏通诗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译文:游客路过苍翠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潮水涨满,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鼓起来。
疏通诗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到达何处了,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思考探究
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思考探究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诗人想起“ 雁足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使全诗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总结归纳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几句寓情于景,情因景生。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
作者简介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写作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文学常识
疏通诗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坐落着几户人家,古道上一匹骨瘦如柴的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向前行走。夕阳从西方落下,伤心断肠的人(还远)在天边。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几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思考探究
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思考探究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 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主旨归纳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肝肠寸断的念家思亲之情。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连用了九个名词,这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构成了感人的意境。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