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寓言四则 课件(共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寓言四则 课件(共7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20:1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22.寓言四则
第一课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入新课
对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寓言往往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那么如何从故事中提炼出寓言的寓意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起探究。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的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作者简介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文学常识
寓 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有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字词学习
雕像( )
庇护( )
爱慕( )
虚荣( )
diāo



慕(mù)爱慕
募(mù)招募
幕(mù)幕后
暮(mù)暮年
赫(hè )显赫
赦(shè)赦免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宙斯之妻,掌管婚姻和家庭。
庇护:袒护,保护。
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①):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己受尊重的程度,三问三答后,得到的答案却是他的雕像一文不值。
第二部分(②):用一句话点明寓意,耐人寻味。
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复述课文。
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得知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而赫拉的雕像价格还要贵一点后,认为人们对自己会更尊重些,自己的雕像也会更贵一些。于是,赫耳墨斯自信地问雕像者自己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他的雕像只是个添头。
精读课文
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赫耳墨斯为什么要到雕像者的店里来,其来意表明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寥寥数字,就勾画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的性格。
2.对赫耳墨斯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心理描写作用分析法。这里的心理描写,既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原因,又深化了他骄傲自大的性格。
3.故事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本题运用故事结尾妙处两步分析法。故事这样结尾是为了与赫耳墨斯的自我估价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那些妄自尊大的人,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
疑难探究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的实质是什么?
赫耳墨斯“想知道”的实质是“想得到”。我们可以从他询问雕像者的方式中看出,他想得到人们最大的尊重。他首先问宙斯的雕像的价格,大有跟宙斯一争高下之意,知道宙斯的雕像的价格不高,他似乎很满意。接着,他又笑着问赫拉的雕像的价格。两问之后,他似乎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了。最后,他才问到自己的雕像的价格。作者在文中也明确揭示了他的心理:“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一个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板书设计
宙斯的雕像
赫耳墨斯
和雕像者
赫拉的雕像
自己的雕像
一个银元
还要贵一点儿
添头、白送
爱慕虚荣
自命不凡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学习目标
1.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2.体会寓言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字词学习
较量( )
凯歌( )
喇叭( )
粘住( )
liànɡ
kǎi
lǎ ba
zhān
(liàng)较量
(liáng)思量
(qiáng)强壮
(qiǎng)强词夺理
(jiàng)倔强


较量:用竞争或者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喇叭: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张开,可以扩大声音。
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消灭: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①):蚊子攻击狮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最终命丧蜘蛛网。
第二部分(②):点明寓意,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谨慎行事,不可得意忘形。
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蚊子和狮子战斗,蚊子战胜了狮子;但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网粘住。
精读课文
1.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分析蚊子形象。
①“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
②“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勇往直前。
③“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2.蚊子为什么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
狮子狂躁、乱了阵脚,蚊子用智谋战胜了狮子。战胜了狮子的蚊子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骄傲自满,结果撞上了蜘蛛网。
3.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可以联系生活,从不同角度分析。
寓意一:善于分析问题,要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扬长避短。
寓意二:取得成绩不要得意忘形,要谨慎,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4.比较《蚊子和狮子》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结构上,都是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论并得出道理;写法上都运用了对比和语言描写。
不同点: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子和狮子》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主要运用语言、心理描写;《蚊子和狮子》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志得意满,最终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板书设计
挑战狮子
蚊子和狮子
撞上蛛网
胜利
死亡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第三课时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文学常识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法、儒、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古义:挖掘。今义:把衣服等物套在身上)
国之道也(古义:国都,京城。今义:国家)
一词多义

闻之于宋君 (动词,这里指“使听到”)
求闻之若此 (名词,消息)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介词,在)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句式
1.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 )
2.倒装句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
(2)求闻之若此
( )
“于”表示被动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若此求闻之”
朗读指导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疏通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打水浇田
住,停留
译文: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常有一人在外面(专做这件事)。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挖,凿
待,等到
译文:等到他家挖了水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知道,听说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
译文: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使听到
国都
讲述
译文: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应答,回答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
不如
译文: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
消息
精读课文
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3.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
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
4.“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原因: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道理:①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从丁氏的角度)。
②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从“传之者”的角度)。
③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从宋君的角度)。
主旨归纳
本文主要写了丁家打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却被误传为丁家从井中挖出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起因:丁氏穿井,“得一人”
结果:宋君问询,丁氏释真相
经过:以讹传讹,闻之于宋君
议论:求闻若此,不若无闻
流言不可轻信
耳风不可乱传
记叙
第四课时
杞人忧天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
作者简介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文学常识
《列子》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古今异义
若屈伸呼吸 (古义:你。今义:如,好像;如果)
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一词多义

其人曰(代词,那,那个)
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日月星宿(名词,太阳)
终日在地上行止(名词,一天)

朗读指导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疏通文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者。
担心,忧虑
崩塌
陷落
无,没有
寄托,托付
停止,中止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便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于是,就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弯曲与伸展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译文:另外又有一个为这个杞国人所担心的(事)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在天中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崩塌坠落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泛指星辰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译文:那人说:“天如果真是聚积的气体,日月星辰,不会坠落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伤害
纵使,即使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有光的东西,即使坠落下来,也不会造成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
奈……何:把……怎么样
译文: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四方
聚积的土块
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着它,整日都在地上行走,为什么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那人听了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也很高兴。
1.如何看待开导者“日月星宿,亦有所中伤”的解释?有什么作用?
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这代表了当时人们认识事物的水平。同时,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忧”是毫无根据的瞎担心。
精读课文
2.杞人反复提出问题,说明了什么?
杞人反复提出问题,实则反映他内心的重重忧虑,照应了前文废寝食”。
3.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
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解除后的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而“晓之者”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板书设计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
有光耀者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晓: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