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回忆我的母亲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回忆我的母亲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20:21: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0张PPT)
课文导入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这位母亲是谁的母亲?为什么这位母亲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篇文章。
7 回忆我的母亲
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 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也穿插着议论和抒情。要注意找出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理解其含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4.细读文章,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第 1 课 时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录在《朱德选集》里。
背景材料
1944年2月1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逝世。本文是朱德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原题为“母亲的回忆”,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
佃农( ) 祖籍( ) 溺死( ) 劳碌( ) 榨油( ) 妯娌( )
周济( ) 衙门( ) 不辍( )


zhà

diàn

zhóu li
chuò

重点词语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慰勉】安慰勉励。
初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哀悼母亲,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通过具体回忆记叙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14—17)通过抒情、议论来表达自己的感激、怀念之情。
自主探究
1.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事?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提示: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地描写了母亲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母亲聪明能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和品质,展示了一个爱憎分明,识大体,明事理,理解、支持革命的伟大母亲形象。
①勤劳、能干、朴实,勤俭持家:“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②坚强不屈、爱憎分明: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③识大体、明事理: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④深明大义: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⑤热爱劳动:年老仍不辍劳作
主要内容:交代写作缘由,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
对母亲勤劳一生的追忆。
2.概括第1段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作用:①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
②点明了全文的叙事线索——“勤劳一生”
③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3.读第二部分(第2—1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二层(8-13):突破家庭的范围写母亲的平凡和伟大,重点写了母亲支持“我”求学和走上革命道路。
第一层(2-7):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5段主要写“我”的劳作,是否与回忆母亲无关?说说你的理由。
不是。写“我”从小勤劳能干,这是母亲潜移默化的结果,突出了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侧面衬托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与标题紧密相连。
①退佃搬家
5.第8—13段,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哪四件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②遭遇天灾
③送子读书
④支持革命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第 2 课 时
6.第8段中,在“我”家经历了“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后,“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没有灰心”“同情”“反感”,表现了母亲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7.读第10段,“我”瞒着母亲离开家乡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知道后为什么“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表明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母亲从切身的经历中,获得了朴素的阶级意识,并且启发了“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母亲了解“我”所做的是正义的、有益于劳苦大众的伟大事业,所以“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表明母亲是个支持革命、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事件:①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②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8.第11、12段还写了哪些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精神品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和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感情:既寄寓了作者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9.说说第12段“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中“竟”字的含义。
“竟”表示出乎意料,文中是指竟然没有让母亲实现见“我”一面的愿望。一个“竟”字,饱含“我”无尽的遗憾,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愧疚和怀念之情。同时,反映了“我”把革命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10.作者在第14、15段中感叹道:“我应该感谢母亲”。作者的感谢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
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二是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作用: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来发表议论,总结评价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质,揭示了事件的意义,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11.第14、15段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能。这两个段落分别与文章第二部分两个层次的内容紧密呼应。第14段的内容是从第2—7段的回忆中自然引出的感情,前后呼应;第15段则呼应第8—13段的内容,所以不能互换。
12.第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哀悼母亲;
二是给予母亲高度的评价;
三是决心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把对母亲的爱上升到了对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爱,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不渝,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2)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表明了“我”的决心,感情真挚,具有感染力。
归纳探究
主题归纳
本文中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自己要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写作特色
1.事例典型,人物鲜明。
文章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这些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优秀品质。
2.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着读者。例如,“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她
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板书设计
回忆
我的
母亲
沉痛悼念母亲——悲痛、爱
回忆母亲的一生
“我”的情感
崇敬
怀念
阅读感受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英雄母亲,或“以身许国”,或“教子报国”,她们怀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卓越贡献。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