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的确,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母亲是最慈祥的,母爱是最温馨的。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导入新课想一想 比一比1.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
2.你知道你最好朋友的生日吗?
3.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
4.你给母亲使过脸色、顶过嘴吗?我的母亲——老舍人民艺术家
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66年“文革”中不堪忍受红卫兵的迫害而投湖自尽。
著有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火葬》
话剧:《龙须沟》《茶馆》《方珍珠》《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神拳》等。?写作背景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样。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解文题 《我的母亲》是老舍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第一次详尽地回忆了母亲的身世,自己艰难的降生,父亲的死亡,家庭在八国联军烧杀北京时所遭遇的不幸,母亲撑持家境的坚强与酸辛,终生的刚强与贫苦。题目朴实而又饱含深情。字音
敷衍 撮土 廿三 刮痧
筹划 惦念 窘 撑持niàndiàncuōshāfū yánji?ngchēngchóu理
清
思
路母亲出生、出嫁“我”的出生 “我”一岁半 (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母
亲按时间顺序来记叙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理思路:文中叙述了母亲的哪些事?
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自读提示:根据下列提示整体感知课文文章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写母亲高尚的品德,一方面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在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出母亲有哪些高尚的品德?母亲对我的影响又哪些?
探究一:
从这些事情中体现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探究二: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问题探究学习:
作者有个什么样的母亲?母亲探究一我的母亲母亲
高尚
的品
德
勤劳好客
热情宽厚忍让·助人坚强、
软而硬的性格独立抚养子女长大和父亲的寡姐
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给亲友帮忙,她总跑在前头
客人来了,无论手中怎么窘,
也设法弄一点东西款待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
她宁可吃亏,不斗气
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血光火焰
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分析课文之疑惑 作者对母亲家世的叙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母亲既非大家闺秀,又非小家碧玉,而是出生在穷苦农家,所以她从小就能吃苦,她的出生和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也培养了她热爱劳动的习惯,造就了她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所以这些叙述为下文写母亲的勤劳、“软而硬的性格”埋下伏笔。
母亲对“我”的影响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养成好客的习惯形成了软而硬的性格给“我”生命的教育探究二作者在文章中重笔浓墨地写母亲“软而硬”的个性,给作者一生带来了什么影响?母亲这种形象和性格既平凡又伟大,既有中国最普通女性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特征。这种性格给了作者以终生的影响。“对一切人和事物取和平的态度”在作人上“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这种“软而硬”的性格使老舍在人生几大关键之处都做出了不同常人的选择,就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完完全全继承了母亲的性格。 作者在文中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思考讨论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勤俭诚实、善良质朴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软而硬的性格习惯
为人处世
性格第13段从哪三件事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1. 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 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 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从神态、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找出三个故事里有关母亲的细节描写语句。 找一找作了半个月的难
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一夜不曾合眼
一串串的眼泪
挣扎着
咬着嘴唇
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笑了
愣住了
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神态描写伟大、无私的母爱语言描写: 伟大、无私的母爱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去吧,小子!”手扶着门框 递给我一些花生手和冰一样的凉 脸上没有血色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最后一段中表现作者对母亲深厚情意的语句。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吃的还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铭记在心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