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18:11:57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七上·微山期末)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如图所示的文物主要可以用于研究(  )
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早期国家的社会变革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2023七上·微山期末)《三字经》有云: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D.早期文明的起源
3.(2023七上·微山期末)“买”是会意字,甲骨文的“买”下部像个外壳,有用网捞取贝壳的意思。而据墓葬考古发现,商周时期人们以一种特定的海贝为货币用于商品交换,这表明甲骨文(  )
A.最早运用于商业 B.受到社会实践影响
C.产生于商品交换 D.为统治阶级所掌控
4.(2019七上·韶关期中)《三字经》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魏国 B.晋文公齐国 C.齐桓公秦国 D.楚庄王秦朝
5.(2023七上·微山期末)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社会转型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国家产生
6.(2023七上·微山期末)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夫子闻之,曰: “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材料反映了孔子践行的教育宗旨是(  )
A.有教无类 B.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
7.(2023七上·微山期末)秦末有一句流行谶语——“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
A.项羽 B.陈胜 C.吴广 D.刘邦
8.(2023七上·微山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下关于时空观念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建立于公元前3 世纪初 B.秦朝建立于公元前 3 世纪末
C.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世纪初 D.秦朝建立于公元前 2世纪末
9.(2023七上·微山期末)“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材料中描述“政治结构”指的是 (  )
A.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 B.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C.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 D.西汉实行的刺史制度
10.(2023七上·姑苏期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11.(2023七上·微山期末)下列古代战役中,可以在《史记》中查阅到的有(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巨鹿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3七上·微山期末)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艺》
C.《史记》 D.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13.(2023七上·微山期末)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  )
A.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B.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
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导致了前秦的瓦解和北方的再度分裂
14.(2023七上·微山期末)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5.(2021·成都模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16.(2023七上·微山期末)某中学七年级(一) 班拟定了主题为“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 (  )
A.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 B.《史记》与体育运动
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 D.《论语》与佛教文化
17.(2023七上·微山期末)“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实中,能体现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有(  )
A.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B.“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
C.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
D.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
18.(2023七上·微山期末)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源于孝文帝时期(  )
A.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 B.鼓励与汉族贵族联姻
C.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 D.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19.(2023七上·微山期末)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长城
20.(2023七上·微山期末)有历史学家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重新形成统一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他意在说明(  )
A.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B.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
C.南朝时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D.民族交融为隋唐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非选择题: (第21题9分, 第22 题10分, 第 23题 11 分)
21.(2023七上·微山期末)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的起源】
材料一: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也可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思想的激荡】
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 .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理念的一统】
材料三:
【文化的传承】
材料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1)结合所学,你认为材料一中“在商朝废墟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是指什么文字。根据材料一指出“复杂的表意文字”的出现有什么重要影响。
(2)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家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潮” 哪一思想学派主张“专制主义”
(3)结合所学,你认为“汉代讲经图”中讲的经是哪一学派的思想 请分析这一特点的形成得益于哪一重要思想举措的实施。
(4)请根据材料四指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22.(2023七上·微山期末)中学历史课程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唯物史观】
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时空观念】
材料三:如图。
【家国情怀】
材料四:
丝绸之路遗址发现的《诗经》残片 (现藏德国国家图书馆)
(1)材料一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
(2) 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是哪一时期 依据材料二,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客观评价“兼并战争”的影响。
(3) 结合所学,写出思维导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
(4)有西方学者认为“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四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23.(2023七上·微山期末)探究中国古代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兵戎相见、民族交融的历史,完成下列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经济发展】
材料二:江南之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 (安定) 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五十四传论
【文明交流】
材料三:“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 ·- 《汉书》
【兵戎相见】
材料四: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民族交融】
材料五:(孝文帝)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齐]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
(1) 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 秦朝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这对我们发展经济有何启示意义
(3) 材料三“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件 汉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4)材料三中的“流亡政府”指的是哪一政权 这一政权以少胜多打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军的著名战役是什么
(5)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什么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这些措施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被命名为“北京直立人”距今约70-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半坡居民距今6000年,生活用具主要陶器,最具特色是彩陶,如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生活时代属于新时期时代: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盆是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因此题干图片文物是研究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A符合题意;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是在秦汉时期,排除B;
题干文物印证了早期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产生,并未有国家产生已经社会变革的发生,排除C;
题干文物没体现民族关系,这一时期尚未形成民族的概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可知,材料中主要涉及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诞生,B符合题意;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秦朝有关,排除A;
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与夏商周时期不符,排除C;
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原始社会时期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难度实质,理解题意,掌握夏商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甲骨文中的“买”与商朝时期使用的贝壳货币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知,甲骨文是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的,B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信息无法体现“最早”的说法,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甲骨文的特点,没有涉及它产生的原因,排除C;
题干不能说明甲骨文是被统治阶级所掌控, 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骨文的基本特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国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七雄中最后胜出。
ABD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齐桓公秦国分别是“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5.【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示内容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的内容,所以此时的大变革指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变化,所以应该填的是社会转型,A符合题意;
文明起源远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
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是统一,排除C;
夏朝的建立已经标志着国家的产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难度适中,分析题干信息,掌握春秋战国的特点,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范围,体现了孔子践行的教育宗旨,A符合题意;
教学相长是教育方法,排除B;
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排除C;
仁者爱人是孔子的社会伦理主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分析题干信息,掌握孔子的教育贡献,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D符合题意;
项羽打败了秦军主力,排除A;
陈胜在秦朝灭亡前去世,排除B;
吴广被部将田臧假称陈胜之命杀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难度适中,掌握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刘邦最先进入咸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的十位数与个人数的值越小,年代越晚,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因此秦朝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末,B符合题意;
ACD 对秦朝建立的时间描述不正确, 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的时间。难度适中,掌握世纪的计算方法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9.【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秦朝的历史状况。题干中的“政治结构”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对后世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
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与题干“没有封国封爵”不符,排除B;
西汉实行的刺史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说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故C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A;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服从中央,故“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表述错误,排除B;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治。
11.【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的记述范围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多年的史事。②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定性战役,在《史记》的记述范围内;②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是秦国与赵国发生的战略决战,在《史记》的记述范围内;③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在《史记》的记述范围之外;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在《史记》的记述范围内。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干要求, B符合题意;
③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含③的选项,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分析题干信息,掌握《史记》记载的内容范围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12.【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进行历史研究最为可信的史料是一手史料,选项中三国的吴简是由当时的人写成的,具有可信度,A符合题意;
《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内容经过艺术加工,可信度不足,排除B;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无三国时期的历史,排除C;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发生在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不属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一手史料的可信度最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赤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
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孙刘联军,排除B;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
淝水之战导致了前秦的瓦解和北方的再度分裂,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知识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赤壁知识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历史上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
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
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排除B;
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难度适中,掌握不是时期的历史特征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15.【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不符合题意;
B.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不符合题意;
C.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即通过历史事件看出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按照这一标准, 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就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这类题目,要看懂题干含义进行分析回答。
16.【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A符合题意;
《史记》与体育运动没有关系,排除B;
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没有关系,排除C;
《论语》与佛教文化没有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雕塑。难度适中,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体现了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A符合题意;
“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与国家主权无关,排除B;
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与国家主权无关,排除C;
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与国家主权无关,排除D。
故答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主旨,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故题干现象源于孝文帝时期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C符合题意;
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鼓励与汉族贵族联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佛教文化源于印度,C符合题意;
都江堰是秦国时期的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不具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排除A;
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成就,排除B;
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成就,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融合了中外文明即可作答。
20.【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信息说明民族交融为隋唐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排除A;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南朝时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缩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甲骨文。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2)例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法家。
(3)儒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4)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在商朝废墟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指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根据材料一可知,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潮”;孔子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提倡“仁政”,主张实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荀子主张“礼治”。根据所学可知,法家强调依法治国,梳理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根据所学可知,《汉代讲经图》中“经”主要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创始人是孔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4)本题考查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根据材料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可知,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故答案为:
(1)甲骨文。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2)例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法家。
(3)儒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4)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百家争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传承传统文化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熟练教材图片,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原因: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消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
积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促进了民族交融或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①东晋;②北魏。
(4)若从儒学对外广泛传播;儒学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东晋的兴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根据材料一中“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严明法度,禁止私斗,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中的“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二中的“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可以得出“兼并战争”在消极方面的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根据材料二“……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奏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以得出“兼并战争”在积极方面的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促进了民族交融或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根据材料三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十六国后期,北魏实现了统一。故①东晋;②北魏。
(4)本题考查对儒学在世界世界传播的看法。根据材料四“丝绸之路遗址发现的《诗经》残片(现藏德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长崎的孔庙”可知,儒学对外广泛传播;儒学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原因: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消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
积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促进了民族交融或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①东晋;②北魏。
(4)儒学对外广泛传播;儒学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更替、儒家文明外传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准确识读图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3.【答案】(1)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江南地区的开发。从政局稳定,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引进人才,重视发展科技等方面作答即可得1分。
(3)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
(4)东晋政权;淝水之战。
(5)改说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淝水之战;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知识。根据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创立的延续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二“江南之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 (安定) 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启示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政局稳定,需要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引进人才,重视发展科技等。
(3)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根据材料三“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西域成为中央政府的一部分。
(4)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根据材料四“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因此,“流亡政府”指的是东晋政权。根据所学可知,东晋通过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前期。
(5)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五“(孝文帝)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说汉语。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答案为:
(1)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江南地区的开发。从政局稳定,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引进人才,重视发展科技等。
(3)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
(4)东晋政权;淝水之战。
(5)改说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江南地区的开发、张骞通西域、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七上·微山期末)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如图所示的文物主要可以用于研究(  )
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早期国家的社会变革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被命名为“北京直立人”距今约70-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半坡居民距今6000年,生活用具主要陶器,最具特色是彩陶,如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生活时代属于新时期时代: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盆是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因此题干图片文物是研究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A符合题意;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是在秦汉时期,排除B;
题干文物印证了早期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产生,并未有国家产生已经社会变革的发生,排除C;
题干文物没体现民族关系,这一时期尚未形成民族的概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3七上·微山期末)《三字经》有云: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D.早期文明的起源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可知,材料中主要涉及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诞生,B符合题意;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秦朝有关,排除A;
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与夏商周时期不符,排除C;
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原始社会时期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难度实质,理解题意,掌握夏商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3七上·微山期末)“买”是会意字,甲骨文的“买”下部像个外壳,有用网捞取贝壳的意思。而据墓葬考古发现,商周时期人们以一种特定的海贝为货币用于商品交换,这表明甲骨文(  )
A.最早运用于商业 B.受到社会实践影响
C.产生于商品交换 D.为统治阶级所掌控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甲骨文中的“买”与商朝时期使用的贝壳货币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知,甲骨文是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的,B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信息无法体现“最早”的说法,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甲骨文的特点,没有涉及它产生的原因,排除C;
题干不能说明甲骨文是被统治阶级所掌控, 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骨文的基本特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19七上·韶关期中)《三字经》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魏国 B.晋文公齐国 C.齐桓公秦国 D.楚庄王秦朝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国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七雄中最后胜出。
ABD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齐桓公秦国分别是“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5.(2023七上·微山期末)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社会转型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国家产生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示内容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的内容,所以此时的大变革指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变化,所以应该填的是社会转型,A符合题意;
文明起源远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
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是统一,排除C;
夏朝的建立已经标志着国家的产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难度适中,分析题干信息,掌握春秋战国的特点,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3七上·微山期末)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夫子闻之,曰: “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材料反映了孔子践行的教育宗旨是(  )
A.有教无类 B.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范围,体现了孔子践行的教育宗旨,A符合题意;
教学相长是教育方法,排除B;
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排除C;
仁者爱人是孔子的社会伦理主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分析题干信息,掌握孔子的教育贡献,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3七上·微山期末)秦末有一句流行谶语——“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
A.项羽 B.陈胜 C.吴广 D.刘邦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D符合题意;
项羽打败了秦军主力,排除A;
陈胜在秦朝灭亡前去世,排除B;
吴广被部将田臧假称陈胜之命杀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难度适中,掌握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刘邦最先进入咸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2023七上·微山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下关于时空观念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建立于公元前3 世纪初 B.秦朝建立于公元前 3 世纪末
C.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世纪初 D.秦朝建立于公元前 2世纪末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的十位数与个人数的值越小,年代越晚,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因此秦朝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末,B符合题意;
ACD 对秦朝建立的时间描述不正确, 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的时间。难度适中,掌握世纪的计算方法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9.(2023七上·微山期末)“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材料中描述“政治结构”指的是 (  )
A.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 B.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C.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 D.西汉实行的刺史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秦朝的历史状况。题干中的“政治结构”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对后世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
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与题干“没有封国封爵”不符,排除B;
西汉实行的刺史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3七上·姑苏期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说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故C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A;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服从中央,故“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表述错误,排除B;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治。
11.(2023七上·微山期末)下列古代战役中,可以在《史记》中查阅到的有(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巨鹿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的记述范围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多年的史事。②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定性战役,在《史记》的记述范围内;②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是秦国与赵国发生的战略决战,在《史记》的记述范围内;③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在《史记》的记述范围之外;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在《史记》的记述范围内。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干要求, B符合题意;
③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含③的选项,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分析题干信息,掌握《史记》记载的内容范围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12.(2023七上·微山期末)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艺》
C.《史记》 D.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进行历史研究最为可信的史料是一手史料,选项中三国的吴简是由当时的人写成的,具有可信度,A符合题意;
《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内容经过艺术加工,可信度不足,排除B;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无三国时期的历史,排除C;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发生在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不属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一手史料的可信度最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023七上·微山期末)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  )
A.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B.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
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导致了前秦的瓦解和北方的再度分裂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赤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
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孙刘联军,排除B;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
淝水之战导致了前秦的瓦解和北方的再度分裂,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知识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赤壁知识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3七上·微山期末)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历史上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
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
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排除B;
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难度适中,掌握不是时期的历史特征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15.(2021·成都模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不符合题意;
B.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不符合题意;
C.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即通过历史事件看出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按照这一标准, 三国鼎立是从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就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这类题目,要看懂题干含义进行分析回答。
16.(2023七上·微山期末)某中学七年级(一) 班拟定了主题为“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 (  )
A.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 B.《史记》与体育运动
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 D.《论语》与佛教文化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A符合题意;
《史记》与体育运动没有关系,排除B;
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没有关系,排除C;
《论语》与佛教文化没有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雕塑。难度适中,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3七上·微山期末)“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实中,能体现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有(  )
A.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B.“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
C.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
D.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体现了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A符合题意;
“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与国家主权无关,排除B;
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与国家主权无关,排除C;
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与国家主权无关,排除D。
故答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主旨,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3七上·微山期末)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源于孝文帝时期(  )
A.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 B.鼓励与汉族贵族联姻
C.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 D.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故题干现象源于孝文帝时期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C符合题意;
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鼓励与汉族贵族联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即可作答。
19.(2023七上·微山期末)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长城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佛教文化源于印度,C符合题意;
都江堰是秦国时期的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不具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排除A;
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成就,排除B;
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成就,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融合了中外文明即可作答。
20.(2023七上·微山期末)有历史学家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重新形成统一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他意在说明(  )
A.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B.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
C.南朝时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D.民族交融为隋唐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信息说明民族交融为隋唐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排除A;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南朝时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缩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 (第21题9分, 第22 题10分, 第 23题 11 分)
21.(2023七上·微山期末)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的起源】
材料一: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也可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思想的激荡】
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 .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理念的一统】
材料三:
【文化的传承】
材料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1)结合所学,你认为材料一中“在商朝废墟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是指什么文字。根据材料一指出“复杂的表意文字”的出现有什么重要影响。
(2)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家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潮” 哪一思想学派主张“专制主义”
(3)结合所学,你认为“汉代讲经图”中讲的经是哪一学派的思想 请分析这一特点的形成得益于哪一重要思想举措的实施。
(4)请根据材料四指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答案】(1)甲骨文。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2)例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法家。
(3)儒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4)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在商朝废墟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指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根据材料一可知,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潮”;孔子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提倡“仁政”,主张实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荀子主张“礼治”。根据所学可知,法家强调依法治国,梳理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根据所学可知,《汉代讲经图》中“经”主要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创始人是孔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4)本题考查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根据材料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可知,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故答案为:
(1)甲骨文。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2)例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法家。
(3)儒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4)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百家争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传承传统文化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熟练教材图片,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2023七上·微山期末)中学历史课程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唯物史观】
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时空观念】
材料三:如图。
【家国情怀】
材料四:
丝绸之路遗址发现的《诗经》残片 (现藏德国国家图书馆)
(1)材料一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
(2) 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是哪一时期 依据材料二,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客观评价“兼并战争”的影响。
(3) 结合所学,写出思维导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
(4)有西方学者认为“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四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答案】(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原因: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消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
积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促进了民族交融或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①东晋;②北魏。
(4)若从儒学对外广泛传播;儒学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东晋的兴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根据材料一中“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严明法度,禁止私斗,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中的“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二中的“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可以得出“兼并战争”在消极方面的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根据材料二“……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奏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以得出“兼并战争”在积极方面的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促进了民族交融或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根据材料三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十六国后期,北魏实现了统一。故①东晋;②北魏。
(4)本题考查对儒学在世界世界传播的看法。根据材料四“丝绸之路遗址发现的《诗经》残片(现藏德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长崎的孔庙”可知,儒学对外广泛传播;儒学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原因: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消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
积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促进了民族交融或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①东晋;②北魏。
(4)儒学对外广泛传播;儒学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更替、儒家文明外传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准确识读图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3.(2023七上·微山期末)探究中国古代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兵戎相见、民族交融的历史,完成下列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经济发展】
材料二:江南之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 (安定) 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五十四传论
【文明交流】
材料三:“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 ·- 《汉书》
【兵戎相见】
材料四: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民族交融】
材料五:(孝文帝)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齐]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
(1) 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 秦朝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这对我们发展经济有何启示意义
(3) 材料三“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件 汉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4)材料三中的“流亡政府”指的是哪一政权 这一政权以少胜多打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军的著名战役是什么
(5)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什么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这些措施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1)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江南地区的开发。从政局稳定,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引进人才,重视发展科技等方面作答即可得1分。
(3)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
(4)东晋政权;淝水之战。
(5)改说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淝水之战;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知识。根据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创立的延续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二“江南之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 (安定) 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启示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政局稳定,需要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引进人才,重视发展科技等。
(3)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根据材料三“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西域成为中央政府的一部分。
(4)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根据材料四“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因此,“流亡政府”指的是东晋政权。根据所学可知,东晋通过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前期。
(5)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五“(孝文帝)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说汉语。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答案为:
(1)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江南地区的开发。从政局稳定,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引进人才,重视发展科技等。
(3)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
(4)东晋政权;淝水之战。
(5)改说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江南地区的开发、张骞通西域、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