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 三年级下 学期 春季
课题 牧童之歌(第二课时)《小放牛》《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小放牛》,进一步感受唢呐的音色特点及表现力。 2.感受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简单了解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风格。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能根据唢呐音色的变化来表现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 2.能简单了解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风格。
教学难点: 1.能了解《孤独的牧羊人》中的约德尔唱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高老师的音乐微课堂。很高兴和你来学习三年级下册第6课《小放牛》和《孤独的牧羊人》。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件乐器吗? 师:是的,它叫做唢呐,让我们一起走进唢呐。 师:你瞧,唢呐可以分为哨片、唢呐杆和碗儿。它是我们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唢呐主奏的乐曲《小放牛》,听听看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风趣幽默活泼。 师:是的,此曲原为民间歌舞《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故意考问她时的风趣情景。旋律质朴流畅,活泼轻快。这首歌曲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 二、欣赏音乐第一部分: 师:让我们来聆听第一段音乐,感受它的速度怎么样?主题旋律的音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速度不是很快,好像有两个不同的角色。 师:是的,第一个段落为稍慢的速度,主题旋律完整地由唢呐吹奏出来,好似村姑与牧童这两个角色出现在听众面前。 三、欣赏音乐第二部分: 师:听听下面这段旋律中唢呐音色上又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二人一问一答的情景吗 生1:音色时而高亢明亮,时而低沉沙哑。 生2:唢呐以不同的音色模仿两个角色的腔调,表现了他们一问一答的情景。 师:是的,请男女生用动作来体会唢呐塑造的不同角色吧。当你听到唢呐表现的“牧童”时,请男生模仿做吹奏动作,听到唢呐表现的“村姑”时,请女生模仿做吹奏动作。 四、欣赏音乐第三部分: 师:同学们的小耳朵真灵。接下来请你来欣赏第三段音乐,思考这一段旋律和前两段是否相同 若不同,那它的音乐要素发生什么变化 生1:第三段音乐速度更快,仿佛两人的问答越来越快,气氛也更为热烈。 生2:最后速度放慢,唢呐与乐队齐奏,表示对话结束,皆大欢喜。 五、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师:同学们的音乐感受可真棒!接下来让我们坐着音乐小火车来到美国,带来的这首《孤独的牧羊人》选自于美国影片《音乐之声》。 师:《音乐之声》是美国好莱坞的一部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它曾获得过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和最佳音响。 师:这首歌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轻快、活泼 师:这首歌曲的曲调特点怎么样? 生:诙谐、幽默,表达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师:这首歌哪些地方与我们平时听的歌曲不同 生:出现很多衬词 师:是的,让我们跟着音乐来唱唱衬词的地方,感受这样的唱法有什么特点? 生:音调感觉忽高忽低、音程跨度大、真假声迅速交替演唱。 师:是的,这样的真假声衬词结合的唱法,我们称之为“约德尔唱法” 师:约德尔是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特殊唱法,山里牧人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情人来传达各种信息。“来、伊、噢……”这些虽是无意义歌词,但表达了内心的自由与快乐。 师:让我们跟着歌曲音频试着唱唱,尝试用约德尔唱法。你也可以用拍手的方式给歌曲伴奏,表达内心快乐的情绪。 六、小结: 师:今天我们的民族乐器唢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这些乐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还知道了《孤独的牧羊人》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还了解了约德尔唱法,在这首歌曲中牧羊人用他美妙的歌声把快乐传递给了很多人,让我们也像牧羊人一样把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吧!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