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浛洸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浛洸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18:31:10

文档简介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浛洸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1·邵阳)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作新石器时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③符合题意;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①②,ACD不符合题意。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要求,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肢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新石器时代”。
2.(2022七上·南海期末)半坡遗址出土了用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这可用于印证半坡人(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C.掌握纺织制衣技术 D.以手工业生产为生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C项正确;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与石制、陶制纺轮无关,排除A项;
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与石制、陶制纺轮无关,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半坡人以手工业生产为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3.(2023七上·英德期末)“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
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B.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
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与题干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可知,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B项符合题意;
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与题干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与题干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掌握“二重证据法”相关知识。
4.(2023七上·英德期末)以下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①朝代的是(  )
A.铸造精美的四羊方尊 B.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
C.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祭祀礼器,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B项不符合题意;
C:春秋战国时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为夏朝,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3七上·和平期末)有学者认为,“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最终毁于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以下史实能够佐证其观点的是(  )
A.盘庚迁殷 B.涿鹿之战 C.商汤灭夏 D.平王东迁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最终毁于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可知,本题旨在考察三代灭亡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A项盘庚迁殷发生于商朝中后期,与朝代灭亡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涿鹿之战距今大约47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进行了一场大战,发生于三代建立之前,不符合题意;
C项商汤灭夏能够佐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D项平王东迁是在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西周的更替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3七上·和平期末)商周青铜器在纹饰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这种按规矩制作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中。这体现了青铜器(  )
A.影响后世工艺 B.制造颇具规模
C.规范社会秩序 D.铭文内容丰富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种按规矩制作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中”可知,青铜器影响后世工艺,材料体现的是商周青铜文化对后世影响。
A项影响后世工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制造颇具规模材料不能说明,不符合题意;
C项规范社会秩序材料并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铭文内容丰富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注重对历史知识跟现实生活的联系。
7.(2023七上·英德期末)某甲骨文记载了商王的一次车祸。据此可知,甲骨文(  )
卜辞:“王占曰:……甲午,王往逐咒(兜:一种水牛),小臣甾(载)车,马甜(俄,突然)口(撞)王车,子央亦坠。”
A.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B.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
C.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社会状况 D.丰富和推动中华文化的成长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王占曰:……甲午,王往逐咒,小臣甾车,马甜口王车,子央亦坠。”可知,甲骨文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社会状况,C项符合题意;
D:丰富和推动中华文化的成长,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8.(2023七上·和平期末)春秋时期,郑灵公赐宴甲鱼汤却偏偏不给公子宋,公子宋大怒,用手指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下,郑灵公发怒扬言要杀死公子宋,却反被公子宋带人杀死。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发展遇到阻碍 B.王室衰微
C.旧有制度遭到破坏 D.诸侯争霸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公子宋公然挑衅郑灵公,最终郑灵公被公子宋弑杀。公子宋的行为违背了礼乐制度,说明当时旧有制度遭到破坏。
A项经济发展遇到阻碍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王室衰微理解错误,郑灵公仅是诸侯,不符合题意;
C项旧有制度遭到破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诸侯争霸理解错误,题干仅仅列举了郑灵公和其子的关系,并未涉及诸侯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3七上·和平期末)《商君书·画策第十八》记载“民之见战也,如恶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基于此认识,商鞅变法(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严明法度 D.确立县制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其中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的人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刺激了士兵建功立业之心,秦国军队成为“虎狼之师”。
A项鼓励耕织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B项奖励军功和题干内容相符,符合题意;
C项严明法度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不符合题意;
D项确立县制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3七上·和平期末)战国时代在热学方面已发明青铜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在力学方面已经认识到惯性现象。材料描述的是,战国时期(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变法运动的盛况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七雄并立的形势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战国时代在热学方面已发明青铜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在力学方面已经认识到惯性现象“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青铜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认识到惯性现象都属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A项社会制度的变化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变法运动的盛况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科学技术的进步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七雄并立的形势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2022七上·兴仁期中)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通济渠 D.永济渠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包括图片和文字,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
12.(2022七上·南海期末)“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体现的是(  )
A.韩非的“法治”思想 B.孔子的“仁政”思想
C.老子的“无为”思想 D.墨子的“兼爱”思想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对别人和自己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分贵贱。这是“爱无差等”,是墨家思想。此材料选自《墨子 兼爱中》。墨子的观点是兼爱非攻。D项正确;
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
孔子的“仁政”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了墨家的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3七上·和平期末)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各派主张虽然不同,但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这体现了当时(  )
A.文化兼收并蓄 B.官府垄断教育
C.思想严格控制 D.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蜂出并作,各引-端’,各派主张虽然不同,但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当时文化兼收并蓄。
A项文化兼收并蓄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官府垄断教育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思想严格控制与战国时期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动荡不安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14.(2022七上·南海期末)《里耶秦简》中提及:“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与之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三公制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反映的是秦朝基层管理的状况,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B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
世袭制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
三公制是秦朝的中央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代郡县制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15.(2022七上·南海期末)有学者认为“秦统一后,统治者忘记了创业时的艰辛”。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秦始皇(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开创大一统 D.大兴土木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统一后,统治者忘记了创业时的艰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大兴土木。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修筑长城等。D项正确;
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的功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的功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开创大一统是秦始皇的功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秦的暴政的表现和影响。
16.(2022七上·南海期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与该诗描述相关的成语是(  )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风声鹤唳 D.四面楚歌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D项正确;
退避三舍出现于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排除A项;
围魏救赵出自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排除B项;
风声鹤唳出自383年的淝水之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四面楚歌与项羽有关。
17.(2022七上·南海期末)“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文帝),加之以恭俭,孝景(景帝)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一局面得益于(  )
A.尊王攘夷 B.管仲改革 C.北人南迁 D.休养生息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反映的是文景之治。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即位以后,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轻徭薄赋: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反对奢华。D项正确;
尊王攘夷、管仲改革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AB项;
北人南迁开始于东汉、魏、晋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18.(2022七上·南海期末)汉武帝时加赐恩惠,使诸侯王得以施恩惠于子弟,多数疆域广大的诸侯国被划分出去了若干个小侯国。此“恩惠”指(  )
A.实施推恩令 B.建立刺史制度
C.铸造五铢钱 D.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A项正确;
建立刺史制度是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的制度,排除B项;
铸造五铢钱是经济上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实行盐铁专卖是经济上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推恩令,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2022七上·南海期末)汉代的统治者,把它(儒家学说)当做了一种材料,铸成了一条文化思想的狭路。在狭路的起点写着知识分子由此入口,在狭路的尽头堆积着大堆的禄米。这条路指的是(  )
A.百家争鸣 B.尊崇儒术 C.焚书坑儒 D.无为而治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项正确;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20.(2022七上·南海期末)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定鼎帝王”(即开国皇帝之意)与“中兴之君”两项头衔的是(  )
A.汉高祖 B.汉景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
汉高祖是“定鼎帝王”,不是“中兴之君”,排除A项;
汉景帝、孝文帝既不是“定鼎帝王”,也不是“中兴之君”,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光武帝既是“定鼎帝王”,也是“中兴之君”。
21.(2022七上·南海期末)东汉时期,汉顺帝皇后的哥哥梁冀遣私客到属县逮捉富人,被以它罪,拷掠钱财。这反映了当时(  )
A.宦官把持朝政 B.外戚势力强大
C.割据势力猖獗 D.贫民流离失所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顺帝皇后的哥哥梁冀属于外戚,题干现象说明外戚势力强大。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B项正确;
宦官把持朝政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项;
割据势力猖獗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C项;
贫民流离失所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说明外戚势力强大。
22.(2022七上·南海期末)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把郡县乡的行政体制覆盖到新开地区;同时在这些地区修筑军事要塞,形成严密的边防体系和军事保障。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B.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C.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 D.加强南北沿线交通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把郡县乡的行政体制覆盖到新开地区;同时在这些地区修筑军事要塞,形成严密的边防体系和军事保障”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取的这一措施有利于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
国家控制经济命脉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
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
加强南北沿线交通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23.(2022七上·南海期末)一部作品的目录(部分)。据此判断该作品是(  )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共12本纪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史家第二 共30世家
伯夷列传第一 管晏列传第二 共70列传
A.《齐民要术》 B.《春秋》
C.《九章算术》 D.《史记》
【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等信息判断,这本史书应是《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D项正确;
《齐民要术》不是按照“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的体例,排除A项;
《春秋》不是按照“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的体例,排除B项;
《九章算术》不是按照“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的体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24.(2023七上·英德期末)培养时空概念是历史的基本学科素养。下面地图所示战役的影响是(  )
A.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C.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
C:八王之乱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C项不符合题意;
D:淝水之战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25.(2023七上·英德期末)把历史事件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里去观察,更容易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表述不全,A项不符合题意;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表述不全,B项不符合题意;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属于特征,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东汉末年豪杰并起,到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统一,说明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趋势,考查学生对图片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图片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6.(2022七上·南海期末)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并在各地形成新聚落。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八王之乱 B.经济重心南移
C.农民起义 D.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造成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A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B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农民起义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C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自然灾害频繁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的原因是八王之乱。
27.(2022七上·南海期末)前秦军南下势如破竹,显示出一举歼灭东晋的气势,没想到遭受始料未及的大败,由华北五族各族合并混编而成的前秦军马上失去控制,陷入一片混乱。与此相关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黄巾起义 D.巨鹿之战
【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据题干“前秦军队南下,表现出一举灭掉东晋政权的气势。然而其先头部队遭受了始料未及的失败,……陷入一片混乱。”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是淝水之战,B项正确;
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的军队和袁绍的军队,排除A项;
黄巾起义的交战双方是东汉政府与农民起义军,排除C项
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项羽的军队与秦军主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8.(2022七上·南海期末)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体现了东晋南朝时(  )
A.社会比较安定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海外贸易发展 D.积极进取开疆拓土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体现了东晋南朝时海外贸易的发展。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不能体现东晋南朝时社会比较安定,排除A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不能体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排除B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不能体现积极进取开疆拓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
29.(2023七上·英德期末)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是(  )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文帝、汉景帝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B项不符合题意;
C: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其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示和结合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0.(2022·昆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A.《兰亭集序》 B.《张猛龙碑》
C.《颜氏家庙碑》 D.《九成宫醴泉碑铭》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张猛龙碑》,不符合题意;
C.《颜氏家庙碑》,不符合题意;
D.《九成宫醴泉碑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共40分)
31.(2023七上·英德期末)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农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的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广泛使用砍伐工具,刀耕火种,实行撂荒耕作制,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据现有资料,中国原始农业早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区发生。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55年开始,在位于现在河北石家庄市市庄村发掘出了战国中、晚期居住遗址,这个遗址属于中山国或赵国,其中发现农业生产工具四十七件,遗址中又发现有牛、羊、狗、猪、鸡、鱼的骨骼、鸡蛋壳及炭化了的高粱。
——摘编自词典网
材料三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距今6000年左右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两个代表,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判断,遗址中发掘的生产工具主要类别是什么?分析这类生产工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3)材料三中粮食平均亩产量最高的是哪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最高的原因。
【答案】(1)两个代表:半坡文明遗址(半坡人);河姆渡文明遗址(河姆渡人)
特点: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刀耕火种;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产生时间早。
(2)主要类别:铁农具(铁制生产工具、铁犁、铁工具等)
影响:推动农业生产的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3)时期:秦汉时期。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生产技术的进步;兴修水利。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距今6000年左右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两个代表是半坡文明遗址(半坡人);河姆渡文明遗址(河姆渡人)。根据材料一“原始农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的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广泛使用砍伐工具,刀耕火种,实行撂荒耕作制,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据现有资料,中国原始农业早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区发生”。可知,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是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刀耕火种;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产生时间早。
(2)根据材料二“1955年开始,在位于现在河北石家庄市市庄村发掘出了战国中、晚期居住遗址,这个遗址属于中山国或赵国,其中发现农业生产工具四十七件,遗址中又发现有牛、羊、狗、猪、鸡、鱼的骨骼、鸡蛋壳及炭化了的高粱。”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的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可知,秦汉时期粮食平均亩产量最高。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生产技术的进步;兴修水利。
故答案为:
(1)两个代表:半坡文明遗址(半坡人);河姆渡文明遗址(河姆渡人)。特点: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刀耕火种;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产生时间早。
(2)主要类别:铁农具(铁制生产工具、铁犁、铁工具等)。影响:推动农业生产的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3)时期:秦汉时期。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生产技术的进步;兴修水利。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铁农具的出现、秦汉时期农业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2.(2023七上·英德期末)自古以来,史学家对古人有着各种评价与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很多,(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译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对部分历史人物进行了等级划分,如下表
上等 中等 下等
周文王、孔子、孟子 齐桓公、秦始皇 夏桀、商纣
材料三 对于汉武帝,《史记》作者司马迁一方面肯定其“外攘夷狄(对外抗击其他民族),内修法度(对内治理国家)”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也在《平准书》里揭露他晚年穷兵黩武、奢侈浪费、财政困难而加紧搜刮人民的情况,并在《封禅书》里无情地抨击他一味迷信、梦想会见仙人的荒唐事情。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对孔子的态度,列举孔子的思想主张。
(2)指出材料二中人物等级的划分受到哪家学派的影响,分析夏桀、商纣被划为下等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外攘夷狄”表现和“内修法度”在思想上的措施,并概括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有哪些因素影响史学家对古人的评价。
【答案】(1)态度:尊崇(欣赏、肯定)
思想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有教无类”
(2)学派:儒家
原因:实行暴政
(3)外:北击匈奴;内: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评价:汉武帝既有巩固大一统的伟大一面,又有不惜民力、自私的一面。
(4)因素:个人想法、个人立场、社会主流思想、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儿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可知,司马迁尊崇(欣赏、肯定)孔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2)根据材料二可知,班固根据人的德行把人分为三等,人物等级的划分受到儒家学派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夏桀在位时期,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滥用民力,修建豪华的宫殿,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夏桀、商纣被划为下等的原因是实行暴政。
(3)根据材料三“外壤夷狄(对外抗击其他民族),内修法度(对内治理国家)”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他们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经过一天激战,匈奴单于仓皇遁逃,汉军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根据材料三可知,司马迁评价汉武帝既有巩固大一统的伟大一面,又有不惜民力、自私的一面。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个人想法、个人立场、社会主流思想、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因素影响史学家对古人的评价。
故答案为:
(1)态度:尊崇(欣赏、肯定)。思想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有教无类”。
(2)学派:儒家;原因:实行暴政。
(3)外:北击匈奴;内: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评价:汉武帝既有巩固大一统的伟大一面,又有不惜民力、自私的一面。
(4)因素:个人想法、个人立场、社会主流思想、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夏桀和商纣王的暴政、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3.(2023七上·英德期末)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荀子》记载西周初年71国中姬姓(同姓)诸侯国比例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对官员定期的考核),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摘编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与材料一相关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并归纳这种制度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及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到秦汉时期,地方制度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
【答案】(1)制度:分封制。
作用: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的疆域;稳定了政局;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后来成为分裂的因素。(最终导致诸侯争霸)。
(2)制度:郡县制。
内容:职业官僚担任地方官;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同官员分掌不同权力;权力界限分明;官员调动不得携带部属: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
(3)措施:颁布推恩令。
影响: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央对地方控制大大加强
(4)趋势:中央集权加强或地方力量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荀子》记载西周初年71国中姬姓(同姓)诸侯国比例”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朝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的疆域;稳定了政局;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后来成为分裂的因素。(最终导致诸侯争霸)。
(2)根据材料二“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对官员定期的考核),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职业官僚担任地方官;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同官员分掌不同权力;权力界限分明;官员调动不得携带部属;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
(3)根据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4)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加强或地方力量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影响: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的疆域;稳定了政局;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后来成为分裂的因素。(最终导致诸侯争霸)。
(2)制度:郡县制。内容:职业官僚担任地方官;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同官员分掌不同权力;权力界限分明;官员调动不得携带部属;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
(3)措施:颁布推恩令。影响: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4)趋势:中央集权加强或地方力量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郡县制、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浛洸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1·邵阳)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22七上·南海期末)半坡遗址出土了用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这可用于印证半坡人(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C.掌握纺织制衣技术 D.以手工业生产为生
3.(2023七上·英德期末)“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
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B.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
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
4.(2023七上·英德期末)以下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①朝代的是(  )
A.铸造精美的四羊方尊 B.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
C.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2023七上·和平期末)有学者认为,“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最终毁于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以下史实能够佐证其观点的是(  )
A.盘庚迁殷 B.涿鹿之战 C.商汤灭夏 D.平王东迁
6.(2023七上·和平期末)商周青铜器在纹饰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这种按规矩制作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中。这体现了青铜器(  )
A.影响后世工艺 B.制造颇具规模
C.规范社会秩序 D.铭文内容丰富
7.(2023七上·英德期末)某甲骨文记载了商王的一次车祸。据此可知,甲骨文(  )
卜辞:“王占曰:……甲午,王往逐咒(兜:一种水牛),小臣甾(载)车,马甜(俄,突然)口(撞)王车,子央亦坠。”
A.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B.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
C.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社会状况 D.丰富和推动中华文化的成长
8.(2023七上·和平期末)春秋时期,郑灵公赐宴甲鱼汤却偏偏不给公子宋,公子宋大怒,用手指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下,郑灵公发怒扬言要杀死公子宋,却反被公子宋带人杀死。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发展遇到阻碍 B.王室衰微
C.旧有制度遭到破坏 D.诸侯争霸
9.(2023七上·和平期末)《商君书·画策第十八》记载“民之见战也,如恶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基于此认识,商鞅变法(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严明法度 D.确立县制
10.(2023七上·和平期末)战国时代在热学方面已发明青铜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在力学方面已经认识到惯性现象。材料描述的是,战国时期(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变法运动的盛况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七雄并立的形势
11.(2022七上·兴仁期中)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通济渠 D.永济渠
12.(2022七上·南海期末)“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体现的是(  )
A.韩非的“法治”思想 B.孔子的“仁政”思想
C.老子的“无为”思想 D.墨子的“兼爱”思想
13.(2023七上·和平期末)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各派主张虽然不同,但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这体现了当时(  )
A.文化兼收并蓄 B.官府垄断教育
C.思想严格控制 D.社会动荡不安
14.(2022七上·南海期末)《里耶秦简》中提及:“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与之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三公制
15.(2022七上·南海期末)有学者认为“秦统一后,统治者忘记了创业时的艰辛”。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秦始皇(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开创大一统 D.大兴土木
16.(2022七上·南海期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与该诗描述相关的成语是(  )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风声鹤唳 D.四面楚歌
17.(2022七上·南海期末)“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文帝),加之以恭俭,孝景(景帝)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一局面得益于(  )
A.尊王攘夷 B.管仲改革 C.北人南迁 D.休养生息
18.(2022七上·南海期末)汉武帝时加赐恩惠,使诸侯王得以施恩惠于子弟,多数疆域广大的诸侯国被划分出去了若干个小侯国。此“恩惠”指(  )
A.实施推恩令 B.建立刺史制度
C.铸造五铢钱 D.实行盐铁专卖
19.(2022七上·南海期末)汉代的统治者,把它(儒家学说)当做了一种材料,铸成了一条文化思想的狭路。在狭路的起点写着知识分子由此入口,在狭路的尽头堆积着大堆的禄米。这条路指的是(  )
A.百家争鸣 B.尊崇儒术 C.焚书坑儒 D.无为而治
20.(2022七上·南海期末)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定鼎帝王”(即开国皇帝之意)与“中兴之君”两项头衔的是(  )
A.汉高祖 B.汉景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21.(2022七上·南海期末)东汉时期,汉顺帝皇后的哥哥梁冀遣私客到属县逮捉富人,被以它罪,拷掠钱财。这反映了当时(  )
A.宦官把持朝政 B.外戚势力强大
C.割据势力猖獗 D.贫民流离失所
22.(2022七上·南海期末)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把郡县乡的行政体制覆盖到新开地区;同时在这些地区修筑军事要塞,形成严密的边防体系和军事保障。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B.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C.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 D.加强南北沿线交通
23.(2022七上·南海期末)一部作品的目录(部分)。据此判断该作品是(  )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共12本纪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史家第二 共30世家
伯夷列传第一 管晏列传第二 共70列传
A.《齐民要术》 B.《春秋》
C.《九章算术》 D.《史记》
24.(2023七上·英德期末)培养时空概念是历史的基本学科素养。下面地图所示战役的影响是(  )
A.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C.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25.(2023七上·英德期末)把历史事件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里去观察,更容易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26.(2022七上·南海期末)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并在各地形成新聚落。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八王之乱 B.经济重心南移
C.农民起义 D.自然灾害频繁
27.(2022七上·南海期末)前秦军南下势如破竹,显示出一举歼灭东晋的气势,没想到遭受始料未及的大败,由华北五族各族合并混编而成的前秦军马上失去控制,陷入一片混乱。与此相关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黄巾起义 D.巨鹿之战
28.(2022七上·南海期末)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体现了东晋南朝时(  )
A.社会比较安定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海外贸易发展 D.积极进取开疆拓土
29.(2023七上·英德期末)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是(  )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
30.(2022·昆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A.《兰亭集序》 B.《张猛龙碑》
C.《颜氏家庙碑》 D.《九成宫醴泉碑铭》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共40分)
31.(2023七上·英德期末)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农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的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广泛使用砍伐工具,刀耕火种,实行撂荒耕作制,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据现有资料,中国原始农业早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区发生。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55年开始,在位于现在河北石家庄市市庄村发掘出了战国中、晚期居住遗址,这个遗址属于中山国或赵国,其中发现农业生产工具四十七件,遗址中又发现有牛、羊、狗、猪、鸡、鱼的骨骼、鸡蛋壳及炭化了的高粱。
——摘编自词典网
材料三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距今6000年左右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两个代表,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判断,遗址中发掘的生产工具主要类别是什么?分析这类生产工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3)材料三中粮食平均亩产量最高的是哪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最高的原因。
32.(2023七上·英德期末)自古以来,史学家对古人有着各种评价与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很多,(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译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对部分历史人物进行了等级划分,如下表
上等 中等 下等
周文王、孔子、孟子 齐桓公、秦始皇 夏桀、商纣
材料三 对于汉武帝,《史记》作者司马迁一方面肯定其“外攘夷狄(对外抗击其他民族),内修法度(对内治理国家)”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也在《平准书》里揭露他晚年穷兵黩武、奢侈浪费、财政困难而加紧搜刮人民的情况,并在《封禅书》里无情地抨击他一味迷信、梦想会见仙人的荒唐事情。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对孔子的态度,列举孔子的思想主张。
(2)指出材料二中人物等级的划分受到哪家学派的影响,分析夏桀、商纣被划为下等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外攘夷狄”表现和“内修法度”在思想上的措施,并概括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有哪些因素影响史学家对古人的评价。
33.(2023七上·英德期末)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荀子》记载西周初年71国中姬姓(同姓)诸侯国比例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对官员定期的考核),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摘编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与材料一相关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并归纳这种制度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及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到秦汉时期,地方制度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作新石器时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③符合题意;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①②,ACD不符合题意。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要求,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肢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新石器时代”。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C项正确;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与石制、陶制纺轮无关,排除A项;
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与石制、陶制纺轮无关,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半坡人以手工业生产为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3.【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与题干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可知,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B项符合题意;
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与题干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与题干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掌握“二重证据法”相关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祭祀礼器,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B项不符合题意;
C:春秋战国时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为夏朝,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最终毁于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可知,本题旨在考察三代灭亡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A项盘庚迁殷发生于商朝中后期,与朝代灭亡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涿鹿之战距今大约47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进行了一场大战,发生于三代建立之前,不符合题意;
C项商汤灭夏能够佐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D项平王东迁是在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西周的更替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种按规矩制作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中”可知,青铜器影响后世工艺,材料体现的是商周青铜文化对后世影响。
A项影响后世工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制造颇具规模材料不能说明,不符合题意;
C项规范社会秩序材料并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铭文内容丰富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注重对历史知识跟现实生活的联系。
7.【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王占曰:……甲午,王往逐咒,小臣甾车,马甜口王车,子央亦坠。”可知,甲骨文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社会状况,C项符合题意;
D:丰富和推动中华文化的成长,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8.【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公子宋公然挑衅郑灵公,最终郑灵公被公子宋弑杀。公子宋的行为违背了礼乐制度,说明当时旧有制度遭到破坏。
A项经济发展遇到阻碍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王室衰微理解错误,郑灵公仅是诸侯,不符合题意;
C项旧有制度遭到破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诸侯争霸理解错误,题干仅仅列举了郑灵公和其子的关系,并未涉及诸侯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其中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的人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刺激了士兵建功立业之心,秦国军队成为“虎狼之师”。
A项鼓励耕织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B项奖励军功和题干内容相符,符合题意;
C项严明法度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不符合题意;
D项确立县制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战国时代在热学方面已发明青铜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在力学方面已经认识到惯性现象“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青铜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认识到惯性现象都属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A项社会制度的变化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变法运动的盛况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科学技术的进步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七雄并立的形势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包括图片和文字,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
12.【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对别人和自己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分贵贱。这是“爱无差等”,是墨家思想。此材料选自《墨子 兼爱中》。墨子的观点是兼爱非攻。D项正确;
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
孔子的“仁政”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了墨家的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蜂出并作,各引-端’,各派主张虽然不同,但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当时文化兼收并蓄。
A项文化兼收并蓄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官府垄断教育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思想严格控制与战国时期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动荡不安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14.【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反映的是秦朝基层管理的状况,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B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
世袭制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
三公制是秦朝的中央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代郡县制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15.【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统一后,统治者忘记了创业时的艰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大兴土木。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修筑长城等。D项正确;
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的功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的功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开创大一统是秦始皇的功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秦的暴政的表现和影响。
16.【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D项正确;
退避三舍出现于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排除A项;
围魏救赵出自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排除B项;
风声鹤唳出自383年的淝水之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四面楚歌与项羽有关。
17.【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反映的是文景之治。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即位以后,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轻徭薄赋: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反对奢华。D项正确;
尊王攘夷、管仲改革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AB项;
北人南迁开始于东汉、魏、晋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18.【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A项正确;
建立刺史制度是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的制度,排除B项;
铸造五铢钱是经济上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实行盐铁专卖是经济上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推恩令,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项正确;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20.【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
汉高祖是“定鼎帝王”,不是“中兴之君”,排除A项;
汉景帝、孝文帝既不是“定鼎帝王”,也不是“中兴之君”,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光武帝既是“定鼎帝王”,也是“中兴之君”。
21.【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顺帝皇后的哥哥梁冀属于外戚,题干现象说明外戚势力强大。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B项正确;
宦官把持朝政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项;
割据势力猖獗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C项;
贫民流离失所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说明外戚势力强大。
22.【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把郡县乡的行政体制覆盖到新开地区;同时在这些地区修筑军事要塞,形成严密的边防体系和军事保障”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取的这一措施有利于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
国家控制经济命脉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
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
加强南北沿线交通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23.【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等信息判断,这本史书应是《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D项正确;
《齐民要术》不是按照“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的体例,排除A项;
《春秋》不是按照“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的体例,排除B项;
《九章算术》不是按照“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的体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24.【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
C:八王之乱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C项不符合题意;
D:淝水之战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25.【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表述不全,A项不符合题意;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表述不全,B项不符合题意;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属于特征,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东汉末年豪杰并起,到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统一,说明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趋势,考查学生对图片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图片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6.【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造成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A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B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农民起义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C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自然灾害频繁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的原因是八王之乱。
27.【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据题干“前秦军队南下,表现出一举灭掉东晋政权的气势。然而其先头部队遭受了始料未及的失败,……陷入一片混乱。”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是淝水之战,B项正确;
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的军队和袁绍的军队,排除A项;
黄巾起义的交战双方是东汉政府与农民起义军,排除C项
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项羽的军队与秦军主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8.【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体现了东晋南朝时海外贸易的发展。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不能体现东晋南朝时社会比较安定,排除A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不能体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排除B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不能体现积极进取开疆拓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
29.【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文帝、汉景帝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B项不符合题意;
C: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其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示和结合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0.【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张猛龙碑》,不符合题意;
C.《颜氏家庙碑》,不符合题意;
D.《九成宫醴泉碑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1.【答案】(1)两个代表:半坡文明遗址(半坡人);河姆渡文明遗址(河姆渡人)
特点: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刀耕火种;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产生时间早。
(2)主要类别:铁农具(铁制生产工具、铁犁、铁工具等)
影响:推动农业生产的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3)时期:秦汉时期。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生产技术的进步;兴修水利。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距今6000年左右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两个代表是半坡文明遗址(半坡人);河姆渡文明遗址(河姆渡人)。根据材料一“原始农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的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广泛使用砍伐工具,刀耕火种,实行撂荒耕作制,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据现有资料,中国原始农业早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区发生”。可知,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是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刀耕火种;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产生时间早。
(2)根据材料二“1955年开始,在位于现在河北石家庄市市庄村发掘出了战国中、晚期居住遗址,这个遗址属于中山国或赵国,其中发现农业生产工具四十七件,遗址中又发现有牛、羊、狗、猪、鸡、鱼的骨骼、鸡蛋壳及炭化了的高粱。”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的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可知,秦汉时期粮食平均亩产量最高。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生产技术的进步;兴修水利。
故答案为:
(1)两个代表:半坡文明遗址(半坡人);河姆渡文明遗址(河姆渡人)。特点: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刀耕火种;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产生时间早。
(2)主要类别:铁农具(铁制生产工具、铁犁、铁工具等)。影响:推动农业生产的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3)时期:秦汉时期。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生产技术的进步;兴修水利。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铁农具的出现、秦汉时期农业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2.【答案】(1)态度:尊崇(欣赏、肯定)
思想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有教无类”
(2)学派:儒家
原因:实行暴政
(3)外:北击匈奴;内: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评价:汉武帝既有巩固大一统的伟大一面,又有不惜民力、自私的一面。
(4)因素:个人想法、个人立场、社会主流思想、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儿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可知,司马迁尊崇(欣赏、肯定)孔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2)根据材料二可知,班固根据人的德行把人分为三等,人物等级的划分受到儒家学派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夏桀在位时期,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滥用民力,修建豪华的宫殿,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夏桀、商纣被划为下等的原因是实行暴政。
(3)根据材料三“外壤夷狄(对外抗击其他民族),内修法度(对内治理国家)”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他们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经过一天激战,匈奴单于仓皇遁逃,汉军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根据材料三可知,司马迁评价汉武帝既有巩固大一统的伟大一面,又有不惜民力、自私的一面。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个人想法、个人立场、社会主流思想、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因素影响史学家对古人的评价。
故答案为:
(1)态度:尊崇(欣赏、肯定)。思想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有教无类”。
(2)学派:儒家;原因:实行暴政。
(3)外:北击匈奴;内: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评价:汉武帝既有巩固大一统的伟大一面,又有不惜民力、自私的一面。
(4)因素:个人想法、个人立场、社会主流思想、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夏桀和商纣王的暴政、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3.【答案】(1)制度:分封制。
作用: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的疆域;稳定了政局;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后来成为分裂的因素。(最终导致诸侯争霸)。
(2)制度:郡县制。
内容:职业官僚担任地方官;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同官员分掌不同权力;权力界限分明;官员调动不得携带部属: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
(3)措施:颁布推恩令。
影响: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央对地方控制大大加强
(4)趋势:中央集权加强或地方力量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荀子》记载西周初年71国中姬姓(同姓)诸侯国比例”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朝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的疆域;稳定了政局;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后来成为分裂的因素。(最终导致诸侯争霸)。
(2)根据材料二“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对官员定期的考核),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职业官僚担任地方官;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同官员分掌不同权力;权力界限分明;官员调动不得携带部属;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
(3)根据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4)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加强或地方力量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影响: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的疆域;稳定了政局;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后来成为分裂的因素。(最终导致诸侯争霸)。
(2)制度:郡县制。内容:职业官僚担任地方官;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同官员分掌不同权力;权力界限分明;官员调动不得携带部属;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
(3)措施:颁布推恩令。影响: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4)趋势:中央集权加强或地方力量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郡县制、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