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挑战(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挑战(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23:12:24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挑战(新高考专用)
涉及考点
考点01 明朝政治体制变化
考点02 明朝沿海交通与海陆疆域
考点03 康乾君主专制
考点04 疆域奠定
考点05 明清经济
考点06 陆王心学与明清进步思潮
考点07 明清文艺与科技
明朝政治体制变化
1.(2024·江西·二模)明前期,大婚、大礼、万寿、出师、制对等例行公文。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明朝中期,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出现“首轴专票”之现象。这一趋势表明( )
A.内阁中枢地位的强化 B.司礼监宦官专权趋势显现
C.奏折制度的有效运行 D.君相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票拟是将全国各地送到朝廷的奏章,在送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大学士“用小票墨书”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到奏章对面供皇帝参考,体现内阁对这些文书拥有较大的权力,而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体现出内阁地位的强化,A项正确。“司礼监朱笔抄后”可见,这只是抄写,并非专权决策,排除B项;奏折制度是清代开始的,排除C项;内阁是在宰相制度被废除后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4·北京丰台·二模)以下是关于明代督抚制度的材料,据此可知,明代督抚( )
1421年,明成祖“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巡抚之名由此而来。“均因事因时而设,旋设旋撤”
1430年,擢于谦等人为侍郎,巡抚山东、湖广等处,各省专设巡抚自此始
1436年初,靖远伯王骥以兵部尚书督师征麓川,始以总督军务入衔,带有都御史之职
1468年。两广盗贼多起,韩雍雨度被任命为总督,“开府梧州,遂为定制”,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①从监察官转变为地方行政官 ②由临时任命改为常驻久任
③对地方的管理职权日益增大 ④主要职责是镇压地方叛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最初巡抚设置是为代皇帝安抚军民的临时机构逐渐发展为常设机构,总督最开始是管理军务和监察的机构随后转为常设机构并掌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从而可以看出职能从监察官转变为地方行政官,机构从临时变为常驻,管理权限日益增大,①②③正确;④错在出镇压叛乱外,还掌地方军政大权,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024·山东日照·二模)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彼既不为中国患, 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 无故兴兵, 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可知,明太祖是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所以这体现了睦邻友好的特点,D项正确;明太祖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体现的是睦邻友好,而不能体现平等交流、维护朝贡体系和讲求礼法秩序,排除ABC项。故选D项。
4.(2024·北京顺义·二模)制度建设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②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③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④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反映的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②“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③“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反映的是唐朝的两税法;④“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反映的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时间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2024·河北邯郸·二模)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
A.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C.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 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地方实行三司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利于紧急事务的处理,反映了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D项正确;三司制属于地方制度,不涉及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三司制是在传统地方制度基础上的变革,没有彻底颠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三司在地方分掌其职,没有涉及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不能说明形成了地方治理“网络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4·江西九江·二模)明初,明太祖颁布了一道冠服诏令: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朱元璋此举意在( )
A.彰显皇权独尊 B.树立新政权合法性
C.统一服饰文化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政权和塑造新的社会秩序。冠服诏令是其中之一,它规定了官员和士民的着装规范,并明确禁止胡服和其他与蒙古族文化相关的元素,B项正确;彰显皇权独尊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统一服饰更多是出于树立新政权合法性考虑,排除A项;统一服饰文化是一种手段,而并非深层次的目的,排除C项;朱元璋的政策更多是针对元朝蒙古族文化的影响,而非恢复远古的西周礼乐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4·江西九江·二模)明朝宰相机构废除后,丘浚《大学衍义补》记载:“今制,四品以上及在京堂上五品官,在外方面官,皆具职名,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在外四品,非方面者,则先定期职任,然后奏闻。”这说明( )
A.六部的权力有所扩大 B.皇帝进一步擅权
C.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科举制度的完善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材料中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明朝废除宰相后,原来的宰相的权力部分属于皇帝,部分属于六部,特别是吏部,A项正确;材料中一部分权力归六部,“皇帝进一步擅权”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中不是说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选官,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4·贵州·二模)《廿二史札记》卷35《明代宦官》记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此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宦官权力日益膨胀 B.君主集权程度加强
C.官员丧失廉耻之心 D.皇帝权力渐趋衰落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材料中宦官地位的变化和所学可知,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代掌批红权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主要是因为宦官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宦官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B项正确;“宦官权力日益膨胀”是表象,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明代宦官”,而“官员丧失廉耻之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皇帝权力空前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
明朝沿海交通与海陆疆域
9.(2024·浙江温州·二模)16世纪初葡萄牙政府遣使来华。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正德十二年底有关葡萄牙特使来华的报告送达北京,次年正月,该报告交由礼部议处,内阁大学士毛纪再根据礼部意见票拟诏旨。毛纪著作中收录了相关票拟建议,认为“今本国虽称资捧方物前来进贡,既非旧例该贡蕃国,又无来历堪信文书,一旦遽欲入贡请封……致惹衅端”,同时闻得葡萄牙“自恃强盛,经过满剌加国及苏门答刺国,皆行剽劫”。礼部和内阁的意见被武宗皇帝所采纳,明武宗谕令其使臣还国。据此可知( )
①葡萄牙殖民者通过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明朝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以及朝贡贸易体系
③葡萄牙的行径一度被明朝政府视为“隐忧伏祸”
④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并协助皇帝处理重要政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今本国虽称资捧方物前来进贡,既非旧例该贡蕃国,又无来历堪信文书”可知,明朝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以及朝贡贸易体系,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一旦遽欲入贡请封……致惹衅端”可知,明朝政府认为葡萄牙是潜在的隐患,③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礼部和内阁的意见被武宗皇帝所采纳,明武宗谕令其使臣还国”可知,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并协助皇帝处理重要政务,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排除B项;西班牙和葡萄牙被称为“黄金漏斗”,早期殖民扩张并未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①错误,排除AC项。故选D项。
10.(2024·浙江·二模)下图中的邮票是2005 年纪念“郑和下西洋 600周年”系列中的一枚,邮票背景图案是《郑和航海图》,正中心描绘了三座牌楼庙宇,分别是马六甲青云亭、马来西亚三宝垄三宝公庙和马来西亚槟城三宝宫前牌楼。下列主题最适合这枚邮票的是( )
A.睦邻友好 B.开拓进取 C.丝路巅峰 D.宗藩体系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朝贡外交的一种形式,强调睦邻友好,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与“开拓进取”恰恰相反,主要以睦邻友好为主,排除B项;“丝路巅峰”说法笼统,不能体现中心描绘的马六甲青云亭、马来西亚三宝垄三宝公庙和马来西亚槟城三宝宫前牌楼的内容,其主题最合适的是睦邻友好,排除C项;结合材料“三座牌楼庙宇”的空间,这些国家不在中国的宗藩体系之中,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4·江西·二模)如图内容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边患与海禁政策的关系 B.日本商品不断输入中国
C.海外贸易交流蓬勃发展 D.白银货币化带来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题中示意图反映了14—16世纪倭寇骚扰我国的形势,元代以来的倭患推动明朝采取了海禁政策,到嘉靖时期倭患愈演愈烈,可知倭患与政府海禁政策密切相关,A项正确;“日本商品不断输入中国”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这时期的日本处于封建割据内战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
缓慢,排除B项;示意图并非反映海外贸易,而是体现了边患与海禁政策的关系,排除C项;白银货币化与倭寇骚扰无内在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4·广东·二模)如图为我国明朝各时期朝贡贸易的统计图。据此可知,明朝( )
A.朝贡政策与世界动荡不安有关 B.朝贡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朝贡政策体现了中国地位下降 D.朝贡政策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明朝时期朝贡贸易的统计图来看,比较突出的是在洪武、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政府政策支持,自弘熙之后,朝贡次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海外贸易的发展和西方殖民者东来有关,所以可知受时局变化影响,D项正确;此时中国整体上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朝贡政策受世界动荡影响不大,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朝贡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西实力的比较,不能得出中国地位的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4·江西·二模)下表所示为籍贯可考的明朝武举登科进士人数初步统计情况(以现代省市划分)。最有助于解释明朝武举人才分布特征的因素是( )
省份 人数/人 占比 省份 人数/人 占比
浙江 257 11.7% 湖北 59 2.7%
山西 175 8.1% 江西 49 2.2%
河北 168 7.7% 辽宁 35 1.6%
福建 118 5.4% 四川 21 0.9%
陕西 95 4.4% 云南 21 0.9%
山东 80 3.7% 湖南 12 0.5%
河南 72 3.3% 一 一 一
A.军事需求 B.教育风气 C.人口基数 D.经济水平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明代在选拔武举进士时,东南沿海省份和北部靠近内蒙省份选拔的较多,这主要是为了应对东南沿海的倭患与北部蒙古的袭扰,所以武举人才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军事因素的影响,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看出各省的教育风气差异,排除B项;材料并未给出各省人口基数的数据,排除C项;没有经济数据的对比,所以无法得出影响因素是经济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
康乾君主专制
14.(2024·广东·二模)有学者对《明史·儒林传》与《清史稿·儒林传》进行对比,指出前者多收录“敦品立行”之贤,后者则多收录专重考据之辈。两书“儒林传”收录对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选官制度发生显著变化 B.官方思想出现新变动
C.西学东渐丰富儒学内涵 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儒林传”收录对象从“敦品立行”之贤到专重考据之辈,说明清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实行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被迫转向研究考据之学,D项正确;明清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仍然是科举制,排除A项;官方思想都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收录对象变化和西学东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4·天津和平·二模)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包括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由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制定的。据此可知密折制( )
A.体现了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使得信息收集广泛决策高效 D.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出的就是皇权的加强,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从而能够使得信息收集更为广泛、决策更为高效,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而不是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的书写主体并不是普通民众,所以密折制并不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排除B项;密折制没有取代军机处的职能,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4·广东·二模)军机处设立前,皇帝选用亲信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军机处设立后,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才识广博的亲信为军机大臣,四品京堂以下至“阁部属之能者”为军机章京。这一变化( )
A.分化了内阁事权 B.规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C.催生了权臣干政 D.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皇帝选用亲信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才识广博的亲信为军机大臣,四品京堂以下至‘阁部属之能者’为军机章京”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前,皇帝在选用顾问商议政务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军机处设立后,在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身份限制,反映了皇帝用人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规范,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皇帝选择顾问商议政务的官员上的变化,没有涉及内阁与军机处的具体职权,排除A项;军机处跪受笔录,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本身没有催生权臣干政,排除C项;军机处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强化的是君主专制,没有提高决策科学性,排除D项。故选B项。
疆域奠定
17.(2024·广西·二模)1708年,康熙谕令撰修全国性地图,传教士及中国学者采用当时西方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各地进行了8年的实测工作,又用2年时间整理资料,最后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此举意在( )
A.培养国人近代国家观念 B.学习西方先进测绘技术
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了解近代世界发展大势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康熙谕令撰修全国性地图,传教士及中国学者采用当时西方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各地进行了8年的实测工作,又用2年时间整理资料,最后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和所学可知,《皇舆全览图》是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为今后中国的基本疆域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公认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因此其编修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国家大一统的需要,C项正确;康熙时期,受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缺乏近代国家观念,排除A项;《皇舆全览图》借助了西方先进测绘技术,并非是目的,排除B项;《皇舆全览图》的编修主要是为了迎合国家大一统的需要,非了解近代世界发展大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4·安徽·二模)这些谕令,反映出( )
乾隆时期关于西藏问题的谕令
时间 内容
乾隆十五年(1750) 平定西藏郡王叛乱后,废除郡王制,乾隆谕令:“凡卫藏事务,皆命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裁决。”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在第一次击败廓尔喀入侵西藏后,乾隆谕令成都将军、驻藏办事副都统鄂 辉等,“妥办定边事宜”,订立章程。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在第二次击败廓尔喀入侵西藏后,乾隆谕令:“至驻藏大臣二员,向俱驻智 前藏,于后藏事务鞭莫及。嗣后应分驻一员,以资弹压。”
A.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效果 B.清前期经略边疆的举措维护了国家统一
C.朝廷派遣驻藏大臣的情况 D.中央政府首次明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乾隆时期关于西藏问题的谕令”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内乱,两次击败外敌入侵,命令驻藏官员与达赖喇嘛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订立章程,一名驻藏大臣驻守后藏,西藏逐渐稳定的相关信息,体现了清前期经略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意图,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这与材料所述加强管理西藏不符,排除A项;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政府的管辖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4·江西上饶·二模)1723年爆发罗布藏丹津叛乱后,清廷国家权力开始借平叛之威“下沉”到(青海)河湟乡村地区。“凡切近河、洮、岷州内地番人与百姓杂处者,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长;其不产五谷,无可耕种者,就其原有番目给予土千百户职衔,颁发号纸,令其管束”。据此可知,清朝对河湟边疆地区的治理( )
A.拓展了疆域版图 B.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开发
C.完善了宗教体系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23年(中国)。根据“凡切近河、洮、岷州内地番人与百姓杂处者,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长;其不产五谷,无可耕种者,此种部落与切近内地者不同,自应就其原有番目给予土千百户职衔,颁发号纸,令其管束”,可见清代河湟乡村治理打破了原来权力世袭和固化,王朝的权力可以深入乡村,实现了由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的飞跃,对加强国家认同和社会整合有积极意义,从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于边疆地区的治理力度,并未涉及虽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加强对于边疆地区的治理,并无宗教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24·广东广州·二模)乾隆时期编撰的《太祖武皇帝实录》,为努尔哈赤冠以皇帝的庙号,称之为清太祖,且并不讳言努尔哈赤曾向大明称臣及接受明朝龙虎将军封号的事实;在重修辽金元史时,没有视之为外来政权;重修后的辽金元史,仍在二十四史之列。以上做法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的加剧 B.边疆治理出现危机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大一统观念的延续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重修的史书中接受明朝对努尔哈赤向大明称臣及接受明朝龙虎将军封号的事实,体现了清朝对明朝的认同。而且将辽金元史列在二十四史,这些都反映了清朝延续了大一统的观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时期大一统观念的延续,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加剧,排除A项;重修史书并不能说明边疆治理出现危机,排除B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材料“重修后的辽金元史,仍在二十四史之列”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1.(2024·浙江·二模)康熙帝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史稿》评价曰:“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赐)。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下列史料,不能佐证其“开创”性的是( )
A.“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
B.“班禅(五世)为人安静,精通经典,勤修贡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
C.“八月,琅统兵至台湾,克塽率属剃发,缴金印,台湾平”
D.“允伊犁将军扎拉芬泰请,伊犁产茶,设局征税,充伊犁兵饷之用”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要求不能佐证康熙帝开创性的,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时间不符,D项正确;A项是《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是康熙时期签订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清廷正式册封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是康熙时期开创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收复台湾是康熙时期完成的,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2024·浙江宁波·二模)有学者认为某一条约“消弭了两国17世纪以来之争端,约束未来之行为,维持长达150余年和平友好的局面。这意味着外交须得遵守的国际法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两国执行”,且“中国取得领土划界的‘成功',该条约下的东北地缘位置优越,康熙朝亦未曾再受俄国的军事压制。”该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瑗珲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17世纪”“维持长达150余年和平友好的局面”“且‘中国取得领土划界的成功’,该条约下的东北地缘位置优越,康熙朝亦未曾再受俄国的军事压制。”可知这是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在1689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A项正确;《瑗珲条约》是中俄之间1858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B项;《天津条约》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C项;《北京条约》签订时间是1860年,排除D项。故选A 项。
23.(2024·浙江杭州·二模)“虽然在元代,中央已设立了宣政院,统辖西藏全区,……(终)究不如清政府派遣官员、军队,对藏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外交等直接管理,更较有效。”清政府对西藏“更较有效”的直接管理是设立( )
A.理藩院 B.办事大臣 C.伊犁将军 D.行都指挥使司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所学可知,与宣政院委派僧俗官员间接统辖西藏不同,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
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清代中央政府实现了对西藏地区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直接管理,B项正确;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A项;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排除C项;行都指挥使司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24.(2024·湖北·二模)乾隆时期,孔庙、娘娘庙、神农庙等中原庙宇在蒙古族聚居的一些地方出现,并受到人们的尊崇,蒙古族(尤其是八旗蒙古)中还出现了一批颇具声望、兼通蒙汉的文人学者。这反映出当时( )
A.蒙汉杂居影响文化心理 B.汉语已成蒙汉通用语言
C.蒙汉民族文化认同趋近 D.民族平等观念已经萌发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孔庙、娘娘庙、神农庙等中原庙宇在蒙古族聚居的一些地方出现,并受到人们的尊崇,蒙古族(尤其是八旗蒙古)中还出现了一批颇具声望、兼通蒙汉的文人学者。”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原的汉文化和儒家文化受到了蒙古族聚居地区人们的推崇,兼通蒙汉的文人学者也颇具声望这些体现了蒙古族对汉儒文化的认同,也就是蒙汉民族文化认同趋近,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蒙汉杂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汉语已成蒙汉通用语言的相关表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没有涉及民族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
25.(2024·湖南衡阳·二模)清代嘉庆、道光之际,一些士大夫著述《皇朝藩部要略》等,将蒙古、新疆、西藏等历来被视为“荒遐之地”的历史纳入“国史”范畴进行书写。19世纪中后期,一批探讨陆地边界问题的专论如《帕米尔图说》等相继问世,一些知识精英寄情于海防地理著述的编撰或刊刻。这些活动( )
A.扩展了清王朝的海陆疆域 B.以宣扬传统宗藩观念为宗旨
C.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D.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命运相连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嘉庆、道光年间,一些士大夫将历来被视为“荒遐之地”的蒙古、新疆等地纳入“国史”范畴;19世纪中后期,一批关于海陆地理的著述出现,这些均反映出随着晚清国家危机的凸显,士大夫精英集团对边疆的重视程度提高,体现了学术研究与国家命运相连,D项正确;士大夫和知识精英对边疆地理的著述活动,并不能扩展清王朝的海陆疆域,排除A项;“传统宗藩观念”是古代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外交关系时的一种思想观念,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向西方学习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6.(2024·浙江温州·二模)有学者论述:“该条约签订之后,清朝统治下的‘天下’开始有了明确的、国际法所承认的具有主权国家特点的‘国界’”。该条约是( )
A.《万国公法》 B.《尼布楚条约》 C.《南京条约》 D.《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统治下的‘天下’开始有了明确的、国际法所承认的具有主权国家特点的‘国界’”,《尼布楚条约》明确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份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签订的国际条约,明确了主权国家的边界,B项正确;《万国公法》不涉及清朝统治下的边界问题,排除A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落实了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管辖权的举措,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7.(2024·贵州·二模)清初,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知府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其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并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台湾府志》的纂修( )
A.体现了国家统一的现实考量 B.开启了中央对台湾管辖
C.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D.奠定了收复台湾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83年康熙帝收复台湾,因此清朝对台湾的记载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体现了国家统一的现实考量,A项正确。中央对台湾管辖开始于三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强调清政府纂修的《台湾府志》,没有涉及台湾文化心理认同的内容,排除C项;1683年已经收复台湾,时间不符合,不符合材料中的1684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8.(2024·湖南·二模)“木兰秋猕”是清代入关后逐渐形成的一项具有满族特色和政治意义的盛大狩猎活动,康乾年间最为兴盛。从乾隆末期开始,逐渐衰落,嘉庆朝秋称次数大为减少,道光、咸丰年间基本再未举行。这主要是因为( )
A.西方殖民侵略加剧 B.满族尚武传统丢失
C.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皇帝个人兴趣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木兰秋猕活动康乾年间最为兴盛,乾隆末期以后,嘉、道、咸年间逐渐衰落,这主要是因为清朝社会危机逐渐加深,该项活动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C项正确;乾、嘉时期,西方尚未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排除A项;秋狝活动的衰落主要是国力衰落、统治危机加深的反映,并
不是因为尚武传统的丢失,排除B项;“皇帝个人兴趣不同”会影响木兰秋猕活动的兴衰,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明清经济
29.(2024·河北沧州·二模)明清时期,江南即有“女工勤者,其家必兴;女工游惰,其家必落”之谚,如时人陈确之妻“昼夜力作”,以至“渐以丝布之余买田,积至数十余亩”;吴江、崇德等地,“仰给惟蚕息是赖,故蚕月最重,凡借贷契券必期蚕毕相偿”。材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
A.部分农户收入仰赖家庭副业 B.传统家庭结构发生变动
C.封建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渐以丝布之余买田,积至数十余亩”“仰给惟蚕息是赖……凡借贷契券必期蚕毕相偿”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江南地区的家庭手工业生产收入已经成为购买田产、偿还借贷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收入中家庭农副业占据重要地位,A项正确。家庭副业的地位上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但“家庭结构”尚未发生变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剥削程度减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租佃、雇佣等多种经营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30.(2024·湖南怀化·二模)明朝时期,松江暑袜店商人为了保证自身商品供应,大量采购原料,分发给周边农户按照一定的要求织造成暑袜。商人则将合格的产品按一定价格回收后进行销售。这一现象( )
A.反映社会发展趋势 B.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C.属于工业资本渗透 D.促成中国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松江暑袜店商人为了保证自身商品供应,大量采购原料,分发给周边农户按照一定的要求织造成暑袜。”可知,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A项正确;白银货币化是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后所产生的,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属于商业资本渗透,排除C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时期,并没有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31.(2024·辽宁辽阳·二模)如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这些状况的出现( )
地名 经济状况
罗店镇 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
安亭镇 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
七宝镇 大熟所种,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
南翔镇 “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
A.均源于新生产方式的发展 B.阻碍了区域间的商业联系
C.彻底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 D.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农民生计惟赖木棉”“不宜五谷,多种木棉”“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仅种木棉一色”可知,在明清时期的嘉定府部分镇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要到市场出售,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D项正确;农民种植棉花与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的商业联系,排除B项;虽然这些镇出现了专门重视经济作物的农户,但材料仅涉及嘉定府部分镇的情况,并没有彻底改变市镇经济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
32.(2024·江西·二模)明清时期,各省州县总数变化不大,而集镇数目之增加却异常惊人。北宋元丰末年,平均每个县下约1.4个集镇,到清中期,平均每个县不下20个集镇。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基层市场的活跃 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集镇作为商品交易和地方社交的重要场所,其数量的从北宋到清中叶的增多,意味着基层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市场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这一变化并不直接表明抑商政策开始松动。抑商政策主要指的是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和打压,而集镇数量的增加更多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而非政策上的转变,排除B项;自然经济的瓦解通常指的是传统自给自足经济模式的解体,这一过程在中国主要发生在近代以后,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集镇中农产品销售情况,无法得出“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3.(2024·江苏南通·二模)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进口的冲击开始瓦解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初时期(中国)。根据“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可知,清初时期,虽然国内市场上没有多少外国货物,但民众多使用外国银钱,这些外国银钱必然是从外国输入。由此可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形成了入超,外来货币大量涌入中国,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来货币的使用情况,没有体现其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来银钱的使用情况,没有体现民间贸易对清廷统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4.(2024·江苏南通·二模)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瑞德根据东南亚诸国所存档案文献,对东南亚诸国向明廷朝贡的情况作了详细研究(如下表)。该表折射出明朝( )
1400-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贡情况统计一览表(单位:次)
年份 瓜哇 暹罗 占婆 柬埔寨 马六甲 文莱 菲律宾
1400-1429 30 27 23 7 16 9 9
1430-1459 15 9 22 8
1460-1489 3 8 10 3
A.对外交往趋于保守 B.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C.宗藩关系逐渐瓦解 D.丧失东方大国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400年至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朝贡的国家数量减少,反映了明朝朝贡贸易的收缩,体现了明朝外交关系趋于保守,A项正确;朝贡贸易属于官方贸易,不属于私人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东南亚国家仍然向明朝进贡,宗藩关系并没有瓦解,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仍旧是东方大国,这种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D项。故选A项。
35.(2024·广东汕头·二模)清代前期,地方官经常劝谕百姓:“山头地角道旁溪畔,但可种植杂粮,尺寸毋使废弃;其山巅地力瘠薄之处,须更番轮种”“如多畜牛以积粪,多种桑以饲蚕,畔上种瓜以尽地力……田头种豆以备蔬菜”。由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官员科技素养有所提升 B.国家赋税依赖于农业生产
C.引进了适应性强的高产作物 D.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耕地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清代前期官员劝谕百姓利用好山头地角和地力贫瘠的土地,采取套种的办法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应对耕地不足的问题,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D项正确;材料所述官员的劝谕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的常识,不涉及十分高深的农业科学,不能得出地方官员科技素养提高,排除A项;材料体现国家重视农业发现,但没有农业赋税数据情况,不能断定赋税依赖于农业,排除B项;材料提及种植杂粮、养牛、养蚕、种瓜、种豆,没有涉及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适应性强的高产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36.(2024·广东深圳·二模)明中叶以前,东南山区修建了一批堰坝蓄水灌溉。到明中叶以后,大量商贩借助河流运输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需开堰通行,导致农商之间出现了许多用堰纠纷。这反映了当地( )
A.高产作物的引进 B.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
C.朝贡贸易的繁荣 D.农林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明中叶以后,大量商贩借助河流运输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需开堰通行,导致农商之间出现了许多用堰纠纷”可知,由于商业活动的大量出现,引发了新的纠纷,这也从侧面折射了当时农林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农林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并不能体现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区域性商帮的形成与发展,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国内的商业活动,和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7.(2024·湖南·二模)据考证,清雍正2年,全国人口2500万人。仅仅过了42年,到乾隆31年,人口爆炸性地翻了三番,达2亿9百万人。道光29年,人口又翻了一番,达4亿7千万人。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 )
A.为统治危机出现埋下隐患 B.缘于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C.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 D.得益于政府社会管理松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代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
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这为统治危机的出现埋下隐患,A项正确;当时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生产方式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新型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代,排除C项;清朝时期政府对社会的管控较为严格,排除D项。故选A项。
38.(2024·辽宁·二模)20世纪90年代,姜守鹏考察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市场、国内市场和明清社会结构等社会经济史问题,发表了多篇相关论著,为明清时期市场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以下信息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
A.民营手工业的飞速发展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增强
C.商人牢牢依附官僚阶级 D.新经济形态出现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但并没有出现“商人牢牢依附官僚阶级”的现象,C项不符合史实,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飞速发展,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增强,B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9.(2024·浙江·二模)据《马尼拉大商帆》描述,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仅1631年一年内,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大致相当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中国官银矿总产量的2.1倍。下列有关中国经济的史实,与材料所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有( )
①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③白银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④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仅1631年一年内,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大致相当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中国官银矿总产量的2.1倍”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白银大量融入中国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如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及白银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等,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的出现是在近代,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40.(2024·江西新余·二模)明末嘉定人张鸿磐在《请照旧永折疏》中,希望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他的理由是:嘉定“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
以布易银,以银杂米,以米充兑。”这反映了当地( )
A.“摊丁入亩”尚未执行 B.经济收益结构发生变动
C.传统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D.工商业市镇的高度繁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根据“嘉定‘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杂米,以米充兑。’”可知,明末清初时期,江南地区的嘉定地区不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业,而是种植棉花,从事棉纺织业,说明当地依赖纺织业为生,即经济收益结构发生了变动,B项正确;“摊丁入亩”在清朝雍正时期才出现,排除A项;传统小农经济的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项;根据嘉定地区的经济状况无法说明当地工商业市镇高度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41.(2024·河北沧州·二模)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顺应民间贸易发展需要,允许漕船开展南北商业贸易,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D项正确;朝廷政策的转变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民间需求的扩张,并非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经济重心在南宋已转移到南方,排除B项;隋唐时期运河沿岸城市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42.(2024·广东茂名·二模)有学者将明清的城市分为开封型和苏杭型,开封型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充满着腐朽、没落、荒淫、腐败的一面”;苏杭型城市“工商业是面向全国的,出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氛。”据此可知( )
A.苏杭型城市存在经济转型的趋势 B.明清政治腐败严重
C.地理条件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模式 D.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苏杭型城市‘工商业是面向全国的,出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氛。’”及所学知识可知,苏杭型的城市工商业繁荣,存在着经济由农耕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类型,没有涉及政治是否腐败,排除B项;决定城市发展模式的是经济,而非地理条件,排除C项;材料中的开封型体现的是传统经济,苏杭型反映的是经济存在转型的趋势,通过材料信息不能得知封建经济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43.(2024·江西鹰潭·二模)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
朝代 府别 明代 清代
镇数 市数 合计 镇数 市数 合计
苏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
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
镇江府 9 6 15 13 17 30
嘉兴府 30 13 43 29 21 50
潮州府 18 4 22 29 36 64
A.经济发展跃居全国前列 B.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表格内容反映的是从明至清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量的普遍增长情况,反映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折射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C项正确;没有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数据的比较,不能得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跃居全国前列,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量的变化不能反映雇佣劳动关系的存在,排除B项;材料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市镇兴起,而非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C项。
44.(2024·浙江金华·二模)下表为清代广东地区人口、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广东( )
年代 人口及其指数 耕地面积(亩) 人均耕地面积(亩)
1685 1109400 30239255 27.26
1724 1307866 31247464 23.89
1753 3969248 32883293 8.28
1766 6938855 33696253 4.86
1812 19174031 32034835 1.67
A.人地矛盾日益严重 B.农业生产力得到革命性发展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人口增长缘于大量海外移民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清中期耕地面积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却原来越小,反映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清朝赋税制度的变革,人口增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反映了人地矛盾的尖锐,A项正确;此时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生产力没有革命性发展,排除B项;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集中与少数人手中,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增长导致人均占有面积的减少,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人口增长主要是国内人口自然增长,而不是大量外来人口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5.(2024·安徽·二模)明初对江南市镇的管理采用巡检司制度。巡检司的设置大致以水陆交通要地为主,其任务主要是乡镇防卫、稽查人口、维持治安。明中后期巡检司难堪管理重负,较大市镇直接设立府县级别的官员予以管理。这一变化( )
A.标志巡检司制度的结束 B.完善了明朝的基层治理
C.折射出江南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市镇数量的增长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明初到明朝中后期, 管理江南市镇的巡检司的职责发生变化,较大的市镇直接设立地方行政机构管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工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市镇规模的发展,促使对江南市镇的管理发生变化,C项正确;巡检司职责发生变化,不是该制度的结束,排除A项;巡检司制度是对于市镇,而乡村属于基层,排除B项;市镇数量的增加是巡检制度变化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46.(2024·安徽滁州·二模)明清时期,番薯已经成为南方地区人们信仰中的组成部分,经常会有民众建造各种庙宇对其进行供奉,至今仍然可以在福建地区见到“先薯祠”“先薯亭”等。由此可以看出( )
A.粮食问题得以解决 B.番薯已成为主要农作物
C.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番薯在南方成为人们信仰的组成部分,说明番薯传入中国后广泛种植,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主要农作物,B项正确;番薯引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危机,但粮食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外来作物番薯成为信仰,无法说明农耕文明影响深远,排除C项;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自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47.(2024·甘肃·二模)江南地区的文化事业始终在整个明朝的文化地图中居主导地位,绘就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文化画卷,许多重大的文学艺术、思想学术活动,都是由江南人士首开风气的。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记载:“礼部会试,三甲之魁与高等,多出苏、松、应天。”这折射出( )
A.传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B.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盛行
C.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发展 D.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的文化事业在明朝中占据主导,文化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而这个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经济繁荣,C项正确;传统的社会结构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B项不是本质,排除B项;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控制松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8.(2024·江西抚州·二模)明清方志中例无商贾入传,仅有部分商贾因救灾而入《灾异志》。然而,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所到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其“助学恤贫”之资所费不菲,多传为美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重农抑商的政策被废止
C.基层文教事业得到发展 D.商人力图改善自身形象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徽商投身公益事业有结好地方利于经营的考虑,也有摆脱困境、改善形象乃至克服自己“自卑”心理等多种需求,D项正确;材料中商贾不能入传,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依然低下,并没有显著提高,排除A项;长期以来,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徽商的善举有助于基层文教事业的发展,但不能据材料直接得出C项这一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49.(2024·广东·二模)宋代似前长距离贩运的商品中多以珍奇宝物、奢侈品与土特产为主,而明清时期则
呈现出以民生用品为主的趋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的强化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宋代与明清时期长距离运输的商品类型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传统的耕织结合中解放出来,手工业产品作为商品更多地进入市场,供人消费,所以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与材料中的现象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B项;自然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的,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0.(2024·黑龙江·二模)亳州江宁会馆是清前期在亳州的南京商人集资修建的,旨在为同乡人提供服务、解决纠纷。下面为1807~1830年江宁会馆支出统计表。由此可知( )
支出项目 金额(千文) 占收入比 占支出比
工程尾款 1363.889 16.6% 19.7%
资产添置 2495.729 30.5% 36.1%
日常开支 3046.292 37.2% 44.1%
合计 6905.91 84.3% 100%
存留 1281.798 15.7% —
注:日常开支主要有维修,祀神演戏、和尚养廉以及搬(灵)柩
A.该会馆兼具一定互助和自治功能 B.会馆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C.该会馆具有地域和行业双重属性 D.南京商人的政治经济实力强盛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亳州江宁会馆不仅为同乡人提供服务、解决纠纷,同时还肩负着为在亳州的江宁商人开展娱乐活动甚至为亡故于外的商人遗体运送回乡,这体现了江宁会馆肩负自治和互助功能,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江宁会馆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江宁会馆是由固定行业建造和维持运转的,无法得出其具有行业属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在亳州的江宁商人经济实力强
盛,但材料未涉及江宁商人的政治实力,排除D项。故选A项。
51.(2024·浙江·二模)下表是棉作物传入中国的相关信息表。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
种类 原产地 传入时间 种植情况
木棉 未定 未定
树棉 南亚 3000年前
亚洲树棉(中国棉) 南亚 宋元间 经中国培育成为草棉
非洲草棉 非洲 公元初年
陆地棉 美洲 19世纪 逐渐取代中国棉的优势地位
A.新航路开辟推动棉花在中国推广种植
B.历史上棉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C.新来物种和已有物种存在竞争与嬗替
D.棉作物推动并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 “棉花在中国推广种植”并没有指出“全国性”,政府推广农作物又是特点之一,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代,在元代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这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因此A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项;各种棉作物产地不同,传入途径自然不同,如有北道的(印度--中亚--新疆),也有南道的(越南--闽粤、缅甸--云南),B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B项;从“种植情况”中说“陆地棉”的引进“逐渐取代中国棉的优势地位”可知C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棉花本身是经济作物,棉花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D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2.(2024·湖北·二模)下表中关于明代中期以来的历史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文献记述文献 出处
“吴中侨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 《吴风录》
“吴人以织作为业,即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 《谷山笔鹰》
“虽士大夫之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 《震川先生集》
A.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困局 B.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传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期吴中地区的士大夫之家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这种情况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士大夫阶层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生活方式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士大夫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陆王心学与明清进步思潮
53.(2024·安徽淮北·二模)唐宋以来,出现了将“不善”“不正”“不美”三类地名雅化的现象。福建长乐境内三宝岩之名源自郑和(三宝太监)曾到此游历,明隆庆年间,知县蒋以忠认为其名“不正”,急令更名。蒋以忠的做法折射出( )
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B.传统士大夫的价值取向
C.航海事业缺乏社会基础 D.地名雅化服务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至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唐宋以来,出现了将‘不善’‘不正’‘不美’三类地名雅化的现象。……明隆庆年间,知县蒋以忠认为其名‘不正’,急令更名。”可知,唐宋时期将“不善”“不正”“不美”作为地名雅化的表现,而到了明朝时期改变了“不正”作为地名雅化的做法。与地名的雅化相反的是地名的俗化,这折射出了传统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变化,B项正确;明朝隆庆皇帝时期实行开关政策,清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明代航海事业发展的相关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地名雅化服务君主专制”的说法与题干信息无关,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54.(2024·贵州贵阳·二模)明末清初不少思想家主张“勿事空言”,注重“事功”实践。如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 )
A.倡导经世致用 B.承袭陆王心学 C.抨击君主专制 D.提倡个性自由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末清初不少思想家主张‘勿事空言’,注重‘事功’实践”以及顾炎武、
王夫之的主张,可知他们均主张经世致用,A项正确;根据材料“主张‘勿事空言’”可知这些思想家反对空谈心性,与陆王心学相悖,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抨击君主专制和提倡个性解放,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55.(2024·江西新余·二模)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陆九渊在“鹅湖之会”上批评了某思想家的主张:“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以下属于陆九渊所批评的思想家的主张是(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弱者道之用 C.事异则备变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及所学可知,“鹅湖之会”上陆九渊批评的思想家是朱熹,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慎思明辨,格物致知,A项正确;“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道德经》,体现了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的思想,排除B项;“事异则备变”出自韩非子的《五蠹》,体现了法家要求变革的思想,排除C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批判,排除D项。故选A项。
56.(2024·天津·二模)黄宗羲早年在《留书》中,斥责清朝为伪朝,后期所作的《明夷待访录》中取消了对清人的责骂,晚年时称清朝为“国朝”。黄宗羲思想之所以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清朝调整了统治政策 B.华夷观念逐渐淡化
C.清朝确立了全国统治 D.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清朝前期,统治者逐渐调整统治政策,发展生产、振兴儒学文化,加强了知识分子对清王朝的认同,因此出现了题干中黄宗羲早年与晚年对待清王朝态度的变化,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华夷观念没有淡化,且材料与华夷观念淡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据材料“黄宗羲早年在《留书》中,斥责清朝为伪朝”及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在清朝确立全国统治的早期斥责清朝为伪朝,所以材料中的变化不是因为清朝确立了全国统治,排除C项;社会经济发展与黄宗羲改变对清朝的态度没有直接关系,这种态度的改变主要是清朝统治政策调整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57.(2024·浙江台州·二模)王守仁的弟子王畿说:“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据此可知心学( )
A.属客观唯心主义,隐含叛逆色彩 B.蔑视权威教条,主张个性自由
C.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社会伦理道德 D.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 根据材料“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及所学可知,王阳明弟子主张致良知,用良知去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样自己的行为都会符合三纲五常的要求,不会出现错误,因此心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社会伦理道德,C项正确;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A项;心学主张恢复良知,知行合一,并非主张个性自由,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心学消极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58.(2024·辽宁鞍山·二模)明末清初一些进步思想家认为,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要严君子、小人之辨”,还提出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主张。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 B.尚未摆脱传统思想范畴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天下万民为事”“要严君子、小人之辨”“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体现了重视人民,限制君权,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并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范畴,B项正确;明清时期思想家虽然提出限制君权,但并非推翻君主制度,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尚未产生资产阶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西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9.(2024·广东·二模)在义利关系上,李贽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只不过情况不同、功利大小有所差别。李贽还认为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在天边的庙堂里,更不在空谈说教里。上述主张( )
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 B.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
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宣扬了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等信息可知,李贽将义利观从神殿引向田野,从君王士大夫深入老百姓,认为理就在百姓生活中,并且肯定人的私欲,这显然是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B项正确;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所述李贽思想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李贽对义利观的新看法,民主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人人平等”不符合材料主
旨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0.(2024·甘肃陇南·二模)顾炎武认为:“法之敝也,莫甚乎以东州之饷,而给西边之兵,以南郡之粮,而济北方之驿。今则一切归于其县,量其冲僻,衡其简繁,使一县之用,常宽然有余。”据此可推知,顾炎武上述言论的出发点是( )
A.倡导经世致用理念 B.坚守粮食安全底线
C.规范地方行政行为 D.反思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顾炎武认为在郡县制下,地方物资调度存在巨大的浪费,从而导致民众负担沉重,同时地方政府依然财政紧张,这体现了他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反思,D项正确;经世致用理念强调读书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在抨击程朱理学的僵化学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的立足点并非粮食安全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是规范地方行政机构行为,而是反思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财政(“一县之用”)压力的化解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
61.(2024·广东佛山·二模)朱熹主张“格物”应“穷天理”,不可“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则强调“律历、声音、医药”乃至“草木虫蠕”皆可“格物穷理”。据此可知,方以智的思想( )
A.蕴含唯物主义色彩 B.传播近代科技知识 C.承袭陆王心学 D.背离程朱理学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末清初。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朱熹提到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目标在于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而不是停留在对个别事物和技巧的认识。方以智则强调“律历、声音、医药”“草木虫蠕”都是格物穷理的载体,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色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科技知识的相关信息,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陆王心学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具有唯心主义的特征,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方以智的主张并未背离程朱理学,排除D项。故选A项。
明清文艺与科技
62.(2024·广东梅州·二模)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
A.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 B.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C.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 D.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和所学可知,文人们借鬼怪来讽刺清代社会生活中的那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蛇鼠之辈,具有明显的批判性与反抗性,C项正确;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非写实,排除A项;文人画不属于市民文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理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63.(2024·湖南邵阳·二模)“近来渐次发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或三十吊五十吊三百吊的大输赢。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之事。……贾母便命将骰子牌一并烧毁,所有的钱人官,将为首者每人打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打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周厕行内。”《红楼梦》中这段话( )
A.表明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 B.标志着古代以礼入法过程的完成
C.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百态 D.反映出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段话体现出中国古代家族内部中司法审判的色彩,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D项正确;这段话能够体现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但无法说明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排除A项;这段话中没有体现以礼入法的内容,排除B项;这段话是小说中的内容,“真实再现”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4.(2024·江苏·二模)明中后期,除下层文人外,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人加入通俗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晚明时期,很多士大夫还将“三言二拍”等市民小说摆到了床前案头。这些士大夫的行为促进了( )
A.心学出现 B.科举发展
C.私家藏书 D.文化下移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人加入通俗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他们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参与到通俗文学的创作中,促进文化下移,D项正确;心学出现于宋朝,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明代市民文化”,而“科举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私家藏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5.(2024·河北保定·二模)自经学定于一尊后,广义的“经子(子学,又称诸子百家之学)关系”论就一直
存在。下表为明末至清代的四位学者有关“经子关系”的不同阐述。他们的这些思想主张( )
代表人物 阐述
傅山 “经子一源”“子先于经”
黄宗羲 在“宗经”或“真正的经术”的大前提下有限地肯定诸子百家的思想价值
章学诚、龚自珍 “史统经子”前提下的“经子一体论”,认为六经皆史,而史为大宗,经子等一切学术皆为史部之小宗
A.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折射出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C.以人文启蒙为根本追求 D.体现出政治统治借助对人伦秩序的维护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学术四部分类,其外在表现形式是经史子集的图书分类,其哲学精神则是“以治道为中心”的知识分类。经部图书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代表国家意识形态,故长期居于四部分类之首。明清时期,伴随着旧王朝政权的解纽,思想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同时社会也出现了大量新问题。旧的经学知识框架与历史经验不足以应对现实的很多问题,子学所具有的“博明万事”的广阔知识视野及其优势,对于当时的士人而言,恰恰可以给他们提供新的历史与思想视野。这一传统四部学术地位的浮沉现象,实际上也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在由古典向近现代转型过程中,重整自己民族知识谱系与精神结构的内在历史要求。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故四位学者对经子关系的解读体现出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发展历程,B项正确;这些思想家没有跳出儒学的范畴,没有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他们的目的是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伦秩序,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66.(2024·湖南·二模)下图是明朝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代表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进行交流。利玛窦被誉为中国天主教开拓者,他在传播天主教过程中删去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那稣的童真女之子身份,特别是“人人平等”等内容,还尽量避免谈论基督教的神学。这表明明朝时期( )
A.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传教是中西交流的主要方式
C.儒学地位再次受到了严重削弱 D.西学传播需要适应中国传统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利玛窦在传教过程中删除了一些不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的内容,表明西学传播需要适应中国传统,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利玛窦传播天主教的方式,而非效果,不能断定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排除A项;材料体现传教是中西交流的方式之一,不能得出“主要”,排除B项;利玛窦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时注意适应儒家文化,与明朝中国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有关,儒学地位并未受到了严重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挑战(新高考专用)
涉及考点
考点01 明朝政治体制变化
考点02 明朝沿海交通与海陆疆域
考点03 康乾君主专制
考点04 疆域奠定
考点05 明清经济
考点06 陆王心学与明清进步思潮
考点07 明清文艺与科技
明朝政治体制变化
1.(2024·江西·二模)明前期,大婚、大礼、万寿、出师、制对等例行公文。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明朝中期,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出现“首轴专票”之现象。这一趋势表明( )
A.内阁中枢地位的强化 B.司礼监宦官专权趋势显现
C.奏折制度的有效运行 D.君相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2.(2024·北京丰台·二模)以下是关于明代督抚制度的材料,据此可知,明代督抚( )
1421年,明成祖“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巡抚之名由此而来。“均因事因时而设,旋设旋撤”
1430年,擢于谦等人为侍郎,巡抚山东、湖广等处,各省专设巡抚自此始
1436年初,靖远伯王骥以兵部尚书督师征麓川,始以总督军务入衔,带有都御史之职
1468年。两广盗贼多起,韩雍雨度被任命为总督,“开府梧州,遂为定制”,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①从监察官转变为地方行政官 ②由临时任命改为常驻久任
③对地方的管理职权日益增大 ④主要职责是镇压地方叛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24·山东日照·二模)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
4.(2024·北京顺义·二模)制度建设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②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③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④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5.(2024·河北邯郸·二模)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
A.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C.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 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6.(2024·江西九江·二模)明初,明太祖颁布了一道冠服诏令: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朱元璋此举意在( )
A.彰显皇权独尊 B.树立新政权合法性
C.统一服饰文化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7.(2024·江西九江·二模)明朝宰相机构废除后,丘浚《大学衍义补》记载:“今制,四品以上及在京堂上五品官,在外方面官,皆具职名,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在外四品,非方面者,则先定期职任,然后奏闻。”这说明( )
A.六部的权力有所扩大 B.皇帝进一步擅权
C.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科举制度的完善
8.(2024·贵州·二模)《廿二史札记》卷35《明代宦官》记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此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宦官权力日益膨胀 B.君主集权程度加强
C.官员丧失廉耻之心 D.皇帝权力渐趋衰落
明朝沿海交通与海陆疆域
9.(2024·浙江温州·二模)16世纪初葡萄牙政府遣使来华。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正德十二年底有关葡萄牙特使来华的报告送达北京,次年正月,该报告交由礼部议处,内阁大学士毛纪再根据礼部意见票拟诏旨。毛纪著作中收录了相关票拟建议,认为“今本国虽称资捧方物前来进贡,既非旧例该贡蕃国,又无来历堪信文书,一旦遽欲入贡请封……致惹衅端”,同时闻得葡萄牙“自恃强盛,经过满剌加国及苏门答刺国,皆行剽劫”。礼部和内阁的意见被武宗皇帝所采纳,明武宗谕令其使臣还国。据此可知( )
①葡萄牙殖民者通过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明朝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以及朝贡贸易体系
③葡萄牙的行径一度被明朝政府视为“隐忧伏祸”
④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并协助皇帝处理重要政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2024·浙江·二模)下图中的邮票是2005 年纪念“郑和下西洋 600周年”系列中的一枚,邮票背景图案是《郑和航海图》,正中心描绘了三座牌楼庙宇,分别是马六甲青云亭、马来西亚三宝垄三宝公庙和马来西亚槟城三宝宫前牌楼。下列主题最适合这枚邮票的是( )
A.睦邻友好 B.开拓进取 C.丝路巅峰 D.宗藩体系
11.(2024·江西·二模)如图内容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边患与海禁政策的关系 B.日本商品不断输入中国
C.海外贸易交流蓬勃发展 D.白银货币化带来的结果
12.(2024·广东·二模)如图为我国明朝各时期朝贡贸易的统计图。据此可知,明朝( )
A.朝贡政策与世界动荡不安有关 B.朝贡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朝贡政策体现了中国地位下降 D.朝贡政策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
13.(2024·江西·二模)下表所示为籍贯可考的明朝武举登科进士人数初步统计情况(以现代省市划分)。最有助于解释明朝武举人才分布特征的因素是( )
省份 人数/人 占比 省份 人数/人 占比
浙江 257 11.7% 湖北 59 2.7%
山西 175 8.1% 江西 49 2.2%
河北 168 7.7% 辽宁 35 1.6%
福建 118 5.4% 四川 21 0.9%
陕西 95 4.4% 云南 21 0.9%
山东 80 3.7% 湖南 12 0.5%
河南 72 3.3% 一 一 一
A.军事需求 B.教育风气 C.人口基数 D.经济水平
康乾君主专制
14.(2024·广东·二模)有学者对《明史·儒林传》与《清史稿·儒林传》进行对比,指出前者多收录“敦品立行”之贤,后者则多收录专重考据之辈。两书“儒林传”收录对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选官制度发生显著变化 B.官方思想出现新变动
C.西学东渐丰富儒学内涵 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5.(2024·天津和平·二模)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包括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由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制定的。据此可知密折制( )
A.体现了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使得信息收集广泛决策高效 D.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16.(2024·广东·二模)军机处设立前,皇帝选用亲信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军机处设立后,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才识广博的亲信为军机大臣,四品京堂以下至“阁部属之能者”为军机章京。这一变化( )
A.分化了内阁事权 B.规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C.催生了权臣干政 D.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疆域奠定
17.(2024·广西·二模)1708年,康熙谕令撰修全国性地图,传教士及中国学者采用当时西方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各地进行了8年的实测工作,又用2年时间整理资料,最后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此举意在( )
A.培养国人近代国家观念 B.学习西方先进测绘技术
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了解近代世界发展大势
18.(2024·安徽·二模)这些谕令,反映出( )
乾隆时期关于西藏问题的谕令
时间 内容
乾隆十五年(1750) 平定西藏郡王叛乱后,废除郡王制,乾隆谕令:“凡卫藏事务,皆命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裁决。”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在第一次击败廓尔喀入侵西藏后,乾隆谕令成都将军、驻藏办事副都统鄂 辉等,“妥办定边事宜”,订立章程。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在第二次击败廓尔喀入侵西藏后,乾隆谕令:“至驻藏大臣二员,向俱驻智 前藏,于后藏事务鞭莫及。嗣后应分驻一员,以资弹压。”
A.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效果 B.清前期经略边疆的举措维护了国家统一
C.朝廷派遣驻藏大臣的情况 D.中央政府首次明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19.(2024·江西上饶·二模)1723年爆发罗布藏丹津叛乱后,清廷国家权力开始借平叛之威“下沉”到(青海)河湟乡村地区。“凡切近河、洮、岷州内地番人与百姓杂处者,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长;其不产五谷,无可耕种者,就其原有番目给予土千百户职衔,颁发号纸,令其管束”。据此可知,清朝对河湟边疆地区的治理( )
A.拓展了疆域版图 B.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开发
C.完善了宗教体系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0.(2024·广东广州·二模)乾隆时期编撰的《太祖武皇帝实录》,为努尔哈赤冠以皇帝的庙号,称之为清太祖,且并不讳言努尔哈赤曾向大明称臣及接受明朝龙虎将军封号的事实;在重修辽金元史时,没有视之为外来政权;重修后的辽金元史,仍在二十四史之列。以上做法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的加剧 B.边疆治理出现危机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大一统观念的延续
21.(2024·浙江·二模)康熙帝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史稿》评价曰:“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
(赐)。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下列史料,不能佐证其“开创”性的是( )
A.“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
B.“班禅(五世)为人安静,精通经典,勤修贡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
C.“八月,琅统兵至台湾,克塽率属剃发,缴金印,台湾平”
D.“允伊犁将军扎拉芬泰请,伊犁产茶,设局征税,充伊犁兵饷之用”
22.(2024·浙江宁波·二模)有学者认为某一条约“消弭了两国17世纪以来之争端,约束未来之行为,维持长达150余年和平友好的局面。这意味着外交须得遵守的国际法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两国执行”,且“中国取得领土划界的‘成功',该条约下的东北地缘位置优越,康熙朝亦未曾再受俄国的军事压制。”该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瑗珲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23.(2024·浙江杭州·二模)“虽然在元代,中央已设立了宣政院,统辖西藏全区,……(终)究不如清政府派遣官员、军队,对藏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外交等直接管理,更较有效。”清政府对西藏“更较有效”的直接管理是设立( )
A.理藩院 B.办事大臣 C.伊犁将军 D.行都指挥使司
24.(2024·湖北·二模)乾隆时期,孔庙、娘娘庙、神农庙等中原庙宇在蒙古族聚居的一些地方出现,并受到人们的尊崇,蒙古族(尤其是八旗蒙古)中还出现了一批颇具声望、兼通蒙汉的文人学者。这反映出当时( )
A.蒙汉杂居影响文化心理 B.汉语已成蒙汉通用语言
C.蒙汉民族文化认同趋近 D.民族平等观念已经萌发
25.(2024·湖南衡阳·二模)清代嘉庆、道光之际,一些士大夫著述《皇朝藩部要略》等,将蒙古、新疆、西藏等历来被视为“荒遐之地”的历史纳入“国史”范畴进行书写。19世纪中后期,一批探讨陆地边界问题的专论如《帕米尔图说》等相继问世,一些知识精英寄情于海防地理著述的编撰或刊刻。这些活动( )
A.扩展了清王朝的海陆疆域 B.以宣扬传统宗藩观念为宗旨
C.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D.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命运相连
26.(2024·浙江温州·二模)有学者论述:“该条约签订之后,清朝统治下的‘天下’开始有了明确的、国际法所承认的具有主权国家特点的‘国界’”。该条约是( )
A.《万国公法》 B.《尼布楚条约》 C.《南京条约》 D.《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7.(2024·贵州·二模)清初,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知府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其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并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
领立传。《台湾府志》的纂修( )
A.体现了国家统一的现实考量 B.开启了中央对台湾管辖
C.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D.奠定了收复台湾的基础
28.(2024·湖南·二模)“木兰秋猕”是清代入关后逐渐形成的一项具有满族特色和政治意义的盛大狩猎活动,康乾年间最为兴盛。从乾隆末期开始,逐渐衰落,嘉庆朝秋称次数大为减少,道光、咸丰年间基本再未举行。这主要是因为( )
A.西方殖民侵略加剧 B.满族尚武传统丢失
C.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皇帝个人兴趣不同
明清经济
29.(2024·河北沧州·二模)明清时期,江南即有“女工勤者,其家必兴;女工游惰,其家必落”之谚,如时人陈确之妻“昼夜力作”,以至“渐以丝布之余买田,积至数十余亩”;吴江、崇德等地,“仰给惟蚕息是赖,故蚕月最重,凡借贷契券必期蚕毕相偿”。材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
A.部分农户收入仰赖家庭副业 B.传统家庭结构发生变动
C.封建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30.(2024·湖南怀化·二模)明朝时期,松江暑袜店商人为了保证自身商品供应,大量采购原料,分发给周边农户按照一定的要求织造成暑袜。商人则将合格的产品按一定价格回收后进行销售。这一现象( )
A.反映社会发展趋势 B.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C.属于工业资本渗透 D.促成中国社会转型
31.(2024·辽宁辽阳·二模)如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这些状况的出现( )
地名 经济状况
罗店镇 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
安亭镇 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
七宝镇 大熟所种,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
南翔镇 “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
A.均源于新生产方式的发展 B.阻碍了区域间的商业联系
C.彻底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 D.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
32.(2024·江西·二模)明清时期,各省州县总数变化不大,而集镇数目之增加却异常惊人。北宋元丰末年,平均每个县下约1.4个集镇,到清中期,平均每个县不下20个集镇。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基层市场的活跃 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3.(2024·江苏南通·二模)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进口的冲击开始瓦解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34.(2024·江苏南通·二模)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瑞德根据东南亚诸国所存档案文献,对东南亚诸国向明廷朝贡的情况作了详细研究(如下表)。该表折射出明朝( )
1400-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贡情况统计一览表(单位:次)
年份 瓜哇 暹罗 占婆 柬埔寨 马六甲 文莱 菲律宾
1400-1429 30 27 23 7 16 9 9
1430-1459 15 9 22 8
1460-1489 3 8 10 3
A.对外交往趋于保守 B.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C.宗藩关系逐渐瓦解 D.丧失东方大国地位
35.(2024·广东汕头·二模)清代前期,地方官经常劝谕百姓:“山头地角道旁溪畔,但可种植杂粮,尺寸毋使废弃;其山巅地力瘠薄之处,须更番轮种”“如多畜牛以积粪,多种桑以饲蚕,畔上种瓜以尽地力……田头种豆以备蔬菜”。由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官员科技素养有所提升 B.国家赋税依赖于农业生产
C.引进了适应性强的高产作物 D.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
36.(2024·广东深圳·二模)明中叶以前,东南山区修建了一批堰坝蓄水灌溉。到明中叶以后,大量商贩借助河流运输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需开堰通行,导致农商之间出现了许多用堰纠纷。这反映了当地( )
A.高产作物的引进 B.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
C.朝贡贸易的繁荣 D.农林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37.(2024·湖南·二模)据考证,清雍正2年,全国人口2500万人。仅仅过了42年,到乾隆31年,人口爆
炸性地翻了三番,达2亿9百万人。道光29年,人口又翻了一番,达4亿7千万人。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 )
A.为统治危机出现埋下隐患 B.缘于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C.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 D.得益于政府社会管理松散
38.(2024·辽宁·二模)20世纪90年代,姜守鹏考察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市场、国内市场和明清社会结构等社会经济史问题,发表了多篇相关论著,为明清时期市场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以下信息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
A.民营手工业的飞速发展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增强
C.商人牢牢依附官僚阶级 D.新经济形态出现与发展
39.(2024·浙江·二模)据《马尼拉大商帆》描述,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仅1631年一年内,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大致相当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中国官银矿总产量的2.1倍。下列有关中国经济的史实,与材料所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有( )
①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③白银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④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0.(2024·江西新余·二模)明末嘉定人张鸿磐在《请照旧永折疏》中,希望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他的理由是:嘉定“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杂米,以米充兑。”这反映了当地( )
A.“摊丁入亩”尚未执行 B.经济收益结构发生变动
C.传统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D.工商业市镇的高度繁荣
41.(2024·河北沧州·二模)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42.(2024·广东茂名·二模)有学者将明清的城市分为开封型和苏杭型,开封型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充满着腐朽、没落、荒淫、腐败的一面”;苏杭型城市“工商业是面向全国的,出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氛。”据此可知( )
A.苏杭型城市存在经济转型的趋势 B.明清政治腐败严重
C.地理条件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模式 D.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43.(2024·江西鹰潭·二模)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
朝代 府别 明代 清代
镇数 市数 合计 镇数 市数 合计
苏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
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
镇江府 9 6 15 13 17 30
嘉兴府 30 13 43 29 21 50
潮州府 18 4 22 29 36 64
A.经济发展跃居全国前列 B.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44.(2024·浙江金华·二模)下表为清代广东地区人口、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广东( )
年代 人口及其指数 耕地面积(亩) 人均耕地面积(亩)
1685 1109400 30239255 27.26
1724 1307866 31247464 23.89
1753 3969248 32883293 8.28
1766 6938855 33696253 4.86
1812 19174031 32034835 1.67
A.人地矛盾日益严重 B.农业生产力得到革命性发展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人口增长缘于大量海外移民
45.(2024·安徽·二模)明初对江南市镇的管理采用巡检司制度。巡检司的设置大致以水陆交通要地为主,其任务主要是乡镇防卫、稽查人口、维持治安。明中后期巡检司难堪管理重负,较大市镇直接设立府县级别的官员予以管理。这一变化( )
A.标志巡检司制度的结束 B.完善了明朝的基层治理
C.折射出江南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市镇数量的增长
46.(2024·安徽滁州·二模)明清时期,番薯已经成为南方地区人们信仰中的组成部分,经常会有民众建造各种庙宇对其进行供奉,至今仍然可以在福建地区见到“先薯祠”“先薯亭”等。由此可以看出( )
A.粮食问题得以解决 B.番薯已成为主要农作物
C.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7.(2024·甘肃·二模)江南地区的文化事业始终在整个明朝的文化地图中居主导地位,绘就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文化画卷,许多重大的文学艺术、思想学术活动,都是由江南人士首开风气的。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记载:“礼部会试,三甲之魁与高等,多出苏、松、应天。”这折射出( )
A.传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B.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盛行
C.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发展 D.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48.(2024·江西抚州·二模)明清方志中例无商贾入传,仅有部分商贾因救灾而入《灾异志》。然而,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所到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其“助学恤贫”之资所费不菲,多传为美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重农抑商的政策被废止
C.基层文教事业得到发展 D.商人力图改善自身形象
49.(2024·广东·二模)宋代似前长距离贩运的商品中多以珍奇宝物、奢侈品与土特产为主,而明清时期则呈现出以民生用品为主的趋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的强化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市民阶层的壮大
50.(2024·黑龙江·二模)亳州江宁会馆是清前期在亳州的南京商人集资修建的,旨在为同乡人提供服务、解决纠纷。下面为1807~1830年江宁会馆支出统计表。由此可知( )
支出项目 金额(千文) 占收入比 占支出比
工程尾款 1363.889 16.6% 19.7%
资产添置 2495.729 30.5% 36.1%
日常开支 3046.292 37.2% 44.1%
合计 6905.91 84.3% 100%
存留 1281.798 15.7% —
注:日常开支主要有维修,祀神演戏、和尚养廉以及搬(灵)柩
A.该会馆兼具一定互助和自治功能 B.会馆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C.该会馆具有地域和行业双重属性 D.南京商人的政治经济实力强盛
51.(2024·浙江·二模)下表是棉作物传入中国的相关信息表。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
种类 原产地 传入时间 种植情况
木棉 未定 未定
树棉 南亚 3000年前
亚洲树棉(中国棉) 南亚 宋元间 经中国培育成为草棉
非洲草棉 非洲 公元初年
陆地棉 美洲 19世纪 逐渐取代中国棉的优势地位
A.新航路开辟推动棉花在中国推广种植
B.历史上棉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C.新来物种和已有物种存在竞争与嬗替
D.棉作物推动并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52.(2024·湖北·二模)下表中关于明代中期以来的历史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文献记述文献 出处
“吴中侨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 《吴风录》
“吴人以织作为业,即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 《谷山笔鹰》
“虽士大夫之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 《震川先生集》
A.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困局 B.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传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陆王心学与明清进步思潮
53.(2024·安徽淮北·二模)唐宋以来,出现了将“不善”“不正”“不美”三类地名雅化的现象。福建长乐境内三宝岩之名源自郑和(三宝太监)曾到此游历,明隆庆年间,知县蒋以忠认为其名“不正”,急令更名。蒋以忠
的做法折射出( )
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B.传统士大夫的价值取向
C.航海事业缺乏社会基础 D.地名雅化服务君主专制
54.(2024·贵州贵阳·二模)明末清初不少思想家主张“勿事空言”,注重“事功”实践。如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 )
A.倡导经世致用 B.承袭陆王心学 C.抨击君主专制 D.提倡个性自由
55.(2024·江西新余·二模)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陆九渊在“鹅湖之会”上批评了某思想家的主张:“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以下属于陆九渊所批评的思想家的主张是(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弱者道之用 C.事异则备变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56.(2024·天津·二模)黄宗羲早年在《留书》中,斥责清朝为伪朝,后期所作的《明夷待访录》中取消了对清人的责骂,晚年时称清朝为“国朝”。黄宗羲思想之所以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清朝调整了统治政策 B.华夷观念逐渐淡化
C.清朝确立了全国统治 D.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57.(2024·浙江台州·二模)王守仁的弟子王畿说:“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据此可知心学( )
A.属客观唯心主义,隐含叛逆色彩 B.蔑视权威教条,主张个性自由
C.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社会伦理道德 D.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58.(2024·辽宁鞍山·二模)明末清初一些进步思想家认为,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要严君子、小人之辨”,还提出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主张。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 B.尚未摆脱传统思想范畴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59.(2024·广东·二模)在义利关系上,李贽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只不过情况不同、功利大小有所差别。李贽还认为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在天边的庙堂里,更不在空谈说教里。上述主张( )
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 B.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
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宣扬了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
60.(2024·甘肃陇南·二模)顾炎武认为:“法之敝也,莫甚乎以东州之饷,而给西边之兵,以南郡之粮,而
济北方之驿。今则一切归于其县,量其冲僻,衡其简繁,使一县之用,常宽然有余。”据此可推知,顾炎武上述言论的出发点是( )
A.倡导经世致用理念 B.坚守粮食安全底线
C.规范地方行政行为 D.反思中央集权体制
61.(2024·广东佛山·二模)朱熹主张“格物”应“穷天理”,不可“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则强调“律历、声音、医药”乃至“草木虫蠕”皆可“格物穷理”。据此可知,方以智的思想( )
A.蕴含唯物主义色彩 B.传播近代科技知识 C.承袭陆王心学 D.背离程朱理学
明清文艺与科技
62.(2024·广东梅州·二模)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
A.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 B.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C.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 D.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63.(2024·湖南邵阳·二模)“近来渐次发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或三十吊五十吊三百吊的大输赢。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之事。……贾母便命将骰子牌一并烧毁,所有的钱人官,将为首者每人打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打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周厕行内。”《红楼梦》中这段话( )
A.表明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 B.标志着古代以礼入法过程的完成
C.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百态 D.反映出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
64.(2024·江苏·二模)明中后期,除下层文人外,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人加入通俗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晚明时期,很多士大夫还将“三言二拍”等市民小说摆到了床前案头。这些士大夫的行为促进了( )
A.心学出现 B.科举发展
C.私家藏书 D.文化下移
65.(2024·河北保定·二模)自经学定于一尊后,广义的“经子(子学,又称诸子百家之学)关系”论就一直存在。下表为明末至清代的四位学者有关“经子关系”的不同阐述。他们的这些思想主张( )
代表人物 阐述
傅山 “经子一源”“子先于经”
黄宗羲 在“宗经”或“真正的经术”的大前提下有限地肯定诸子百家的思想价值
章学诚、龚自珍 “史统经子”前提下的“经子一体论”,认为六经皆史,而史为大宗,经子等一切学术皆为史部之小宗
A.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折射出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C.以人文启蒙为根本追求 D.体现出政治统治借助对人伦秩序的维护
66.(2024·湖南·二模)下图是明朝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代表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进行交流。利玛窦被誉为中国天主教开拓者,他在传播天主教过程中删去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那稣的童真女之子身份,特别是“人人平等”等内容,还尽量避免谈论基督教的神学。这表明明朝时期( )
A.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传教是中西交流的主要方式
C.儒学地位再次受到了严重削弱 D.西学传播需要适应中国传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