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4年中考化学压轴必刷题
专项01 物质的分类、变化和性质(25题)
1.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制造铜鼓采用青铜。青铜属于( )
A.单质 B.化合物 C.氧化物 D.混合物
2.归类整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酸:硫酸、碳酸钠、醋酸 B.晶体:冰、铁块、石蜡
C.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铅、锌、钙 D.导体:食盐溶液、水银、铜
3.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工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海卤晒盐 B.棉纱织布 C.井火煮盐 D.伐木制舟
4.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国传统节庆食物之一。在下列制作粽子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清洗竹叶 B.淘洗糯米
C.竹叶包粽 D.生火煮粽
5.乡村研学之旅体验的下列项目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编织草席 B.移栽秧苗 C.嫁接果树 D.生火煮饭
6.自来水净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反应的环节是 ( )
A.沉降 B.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投药消毒
7.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氨气、氯化钾、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剩余物质
B.铁、四氧化三铁、空气
C.冰、氧化铁、人呼出的气体
D.碳、过氧化氢、冰水混合物
8.在学习了物质分类之后,小明同学认为H2O、CO2属于化合物,Cu、O2属于单质。他分类的依据是( )
A.原子个数 B.元素种类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9.世界处在变化之中。下列变化与其它选项有木质区别的是( )
A.铜雕生锈 B.海市屋楼 C.百炼成钢 D.桃树开花
10.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B.浓硫酸可作干燥剂
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11.下列过程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明矾净水 B.石墨制金刚石
C.氦气填充飞艇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12.湖南省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以下特色旅游活动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长沙沙坪参观湘绣 B.南岳衡山徒步攀岩
C.岳阳洞庭采茶赏月 D.湘西凤凰畅享篝火
13.《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行。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是指HgS,HgS属于下列物质分类中的( )
A.混合物 B.氧化物 C.化合物 D.单质
14.下列叙述的事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氮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氧气在低温高压下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D.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15.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冰川融化、汽油挥发 B.钢铁生锈、海水晒盐
C.沙里淘金、酒精燃烧 D.食物腐败、葡萄酿酒
16.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难溶于水
B.氧气能助燃
C.通常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D.氧气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跟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7.2024年开年之际,北国冰城哈尔滨火爆全国,为“南方小土豆”呈现了“冰雪盛宴”。下列项目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
A.工人采冰制造冰雕建筑 B.游客观赏冰灯通电发光
C.冰雪汽车芭蕾秀中的引擎轰鸣 D.用氯化钠除雪
18.2023年9月23日晚,第十九届亚运会在杭州隆重开幕。开幕式的下列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吉祥物破水而出
B.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C.电脑合成“数字焰火”
D.点燃亚运火炬
19.春晚舞剧《瓷影》为观众送上了一道情真意切的陶瓷文化大餐,青白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瓷器品种,青白瓷瓷胎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所占比例为75%、17%,此外还有氧化钙、二氧化锰等,当然里面也含有少量的铁0.99%。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
A.铁 B.氧化铝 C.二氧化硅 D.二氧化锰
20.2023年1月9日,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发布新闻称,如果保持现行举措,南极臭氧空洞将在2066年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臭氧是( )
A.单质 B.氧化物
C.含氧化合物 D.和氧气相同的物质
21.KHCO3具有多种作用和用途。在食品加工中,碳酸氢钾主要用作食品添加剂,如在烘焙和酸度调节剂领域代替碳酸氢钠使用,也用于制作饮料、冰淇淋等食品。从分类的角度KHCO3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22.分类是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有机物:酒精、淀粉、碳酸 B.氮肥:硝酸钾、尿素、氯化铵
C.晶体:食盐、冰、铁 D.绝缘体:陶瓷、玻璃、大地
23.探索燃烧的利用和控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能立刻燃烧
B.把煤块粉碎成煤粉使用,可以使煤燃烧更充分
C.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立刻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
24.我国古代科技璀璨夺目,明代《天工开物》所记述的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下列描述中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五金·黄金》中记述“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
B.《燔石·石灰》中记述“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C.《丹青·朱》中记述“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银朱(即硫化汞)”
D.《燔石·胆矾》中记述“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
25.下列逛街时遇到的情况,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古城空气中飘来一股花香,那是香气分子在扩散
B.街上的铜人雕像,其原料是金属材料
C.铺在地上的大青石,其碎片可以用于制取CO2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喝的农夫山泉瓶装水是纯净物答案第1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国版】2024年中考化学压轴必刷题
专项01 物质的分类、变化和性质(25题)
1.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制造铜鼓采用青铜。青铜属于
A.单质 B.化合物 C.氧化物 D.混合物
【答案】D
【详解】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青铜是在铜中加热铅、锡制成的铜合金,属于混合物,故选D。
2.归类整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酸:硫酸、碳酸钠、醋酸 B.晶体:冰、铁块、石蜡
C.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铅、锌、钙 D.导体:食盐溶液、水银、铜
【答案】D
【详解】A、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硫酸、醋酸均属于酸,而碳酸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A分类错误;
B、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冰、铁块均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石蜡属于非晶体,故B分类错误;
C、铅属于重金属,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属于有害金属,不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C分类错误;
D、常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溶液等,食盐溶液、水银(汞)、铜均能导电,属于导体,故D分类正确;
故选:D。
3.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工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海卤晒盐 B.棉纱织布 C.井火煮盐 D.伐木制舟
【答案】C
【详解】A.海卤晒盐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棉纱织布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井火煮盐过程中,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D.伐木制舟过程中,只是木头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辨识,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4.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国传统节庆食物之一。在下列制作粽子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竹叶 B.淘洗糯米
C.竹叶包粽 D.生火煮粽
【答案】D
【详解】A、 清洗竹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淘洗糯米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竹叶包粽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生火煮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5.乡村研学之旅体验的下列项目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编织草席 B.移栽秧苗 C.嫁接果树 D.生火煮饭
【答案】D
【详解】A、编织草席,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移栽秧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嫁接果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生火煮饭,包含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6.自来水净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反应的环节是
A.沉降 B.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投药消毒
【答案】D
【详解】A、沉降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过滤只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吸附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含氯物质能与细菌和病毒中的蛋白质反应生成没有活性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7.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氨气、氯化钾、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剩余物质
B.铁、四氧化三铁、空气
C.冰、氧化铁、人呼出的气体
D.碳、过氧化氢、冰水混合物
【答案】B
【详解】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由两种及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
A、氨气、氯化钾属于化合物,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剩余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铁属于单质,四氧化三铁属于氧化物,空气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C、冰、氧化铁属于氧化物,人呼出的气体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碳属于单质,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在学习了物质分类之后,小明同学认为H2O、CO2属于化合物,Cu、O2属于单质。他分类的依据是
A.原子个数 B.元素种类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答案】B
【详解】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区别单质和化合物的依据是元素种类。故选B。
9.世界处在变化之中。下列变化与其它选项有木质区别的是
A.铜雕生锈 B.海市屋楼 C.百炼成钢 D.桃树开花
【答案】B
【详解】A、钢铁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海市蜃楼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百炼成钢过程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桃树开花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B与其他变化不同,故选:B。
10.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丝作导线 B.浓硫酸可作干燥剂
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答案】C
【详解】A、铜丝作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B、浓硫酸可作干燥剂利用了浓硫酸的吸水性,吸水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因为氢氧化铝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选项正确;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硬度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故选C。
11.下列过程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明矾净水 B.石墨制金刚石
C.氦气填充飞艇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答案】C
【详解】A、明矾净化水过程中,生成了氢氧化铝,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石墨变成金刚石,金刚石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氦气填充飞艇,无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2.湖南省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以下特色旅游活动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长沙沙坪参观湘绣 B.南岳衡山徒步攀岩
C.岳阳洞庭采茶赏月 D.湘西凤凰畅享篝火
【答案】D
【详解】A、参观湘绣活动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徒步攀岩活动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采茶赏月活动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畅享篝火活动中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行。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是指HgS,HgS属于下列物质分类中的
A.混合物 B.氧化物 C.化合物 D.单质
【答案】C
【详解】A、HgS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HgS中不含有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C、HgS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正确;
D、HgS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属于单质,错误。
故选C。
14.下列叙述的事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氮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氧气在低温高压下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D.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答案】B
【详解】A、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氮气,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氧气在低温高压下能变为液体或固体,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15.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冰川融化、汽油挥发 B.钢铁生锈、海水晒盐
C.沙里淘金、酒精燃烧 D.食物腐败、葡萄酿酒
【答案】D
【详解】A、冰川融化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汽油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食物腐败过程中有菌类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葡萄酿酒过程中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难溶于水 B.氧气能助燃
C.通常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D.氧气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跟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C
【详解】A、氧气不易溶于水,不是难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B、氧气能助燃,但是能助燃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通常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且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反应,但是氧气不能与所有物质反应,如氧气与水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2024年开年之际,北国冰城哈尔滨火爆全国,为“南方小土豆”呈现了“冰雪盛宴”。下列项目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工人采冰制造冰雕建筑 B.游客观赏冰灯通电发光
C.冰雪汽车芭蕾秀中的引擎轰鸣 D.用氯化钠除雪
【答案】C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据此思路进行解答。
【详解】A.工人采冰制造冰雕建筑是形态改变,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冰灯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冰雪汽车芭蕾秀引擎轰鸣是汽油燃烧,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于水,冰点降低,加速雪融化,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现象,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2023年9月23日晚,第十九届亚运会在杭州隆重开幕。开幕式的下列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吉祥物破水而出 B.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C.电脑合成“数字焰火” D.点燃亚运火炬
【答案】D
【详解】A、吉祥物破水而出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升五星红旗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电脑合成“数字焰火”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点燃亚运火炬的过程中有燃料燃烧,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9.春晚舞剧《瓷影》为观众送上了一道情真意切的陶瓷文化大餐,青白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瓷器品种,青白瓷瓷胎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所占比例为75%、17%,此外还有氧化钙、二氧化锰等,当然里面也含有少量的铁0.99%。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A.铁 B.氧化铝 C.二氧化硅 D.二氧化锰
【答案】A
【详解】A、铁是由铁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符合题意;
B、氧化铝是由铝、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硅是由硅、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是由锰、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2023年1月9日,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发布新闻称,如果保持现行举措,南极臭氧空洞将在2066年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臭氧是
A.单质 B.氧化物
C.含氧化合物 D.和氧气相同的物质
【答案】A
【详解】A、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选项正确;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纯净物,臭氧不是氧化物,选项错误;
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含氧化合物,臭氧是单质不属于含氧化合物,选项错误;
D、氧气和臭氧分子构成不同,不属于同一种物质,选项错误;
故选:A。
21.KHCO3具有多种作用和用途。在食品加工中,碳酸氢钾主要用作食品添加剂,如在烘焙和酸度调节剂领域代替碳酸氢钠使用,也用于制作饮料、冰淇淋等食品。从分类的角度KHCO3属于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答案】C
【详解】A、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碳酸氢钾中不含氢离子,不属于酸,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碱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碳酸氢钾中不含氢氧根,不属于碱,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碳酸氢钾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属于盐,该选项符合题意;
D、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碳酸氢钾中含有四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分类是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有机物:酒精、淀粉、碳酸 B.氮肥:硝酸钾、尿素、氯化铵
C.晶体:食盐、冰、铁 D.绝缘体:陶瓷、玻璃、大地
【答案】C
【详解】A、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做有机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钙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酒精、淀粉属于有机物,碳酸属于无机物,错误;
B、尿素、氯化铵中营养元素只有氮元素,属于氮肥,硝酸钾中营养元素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错误;
C、食盐、冰、铁都具有固定的熔点,都属于晶体,正确;
D、橡胶、 陶瓷均属于绝缘体,大地属于导体,错误。
故选C。
23.探索燃烧的利用和控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A.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能立刻燃烧
B.把煤块粉碎成煤粉使用,可以使煤燃烧更充分
C.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立刻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
【答案】A
【详解】A、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不点燃蜡烛,蜡烛不能达到燃烧的着火点,不能燃烧,选项说法不正确。
B、把煤块粉碎成煤粉使用,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选项说法正确;
C、炒菜油锅着火时,立刻盖上锅盖,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灭火,选项说法正确;
D、燃烧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用于做饭、取暖、发电、冶金等,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4.我国古代科技璀璨夺目,明代《天工开物》所记述的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下列描述中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五金·黄金》中记述“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
B.《燔石·石灰》中记述“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C.《丹青·朱》中记述“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银朱(即硫化汞)”
D.《燔石·胆矾》中记述“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
【答案】A
【详解】A、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是指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铁发生反应生成了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银朱,金属汞发生反应生成硫化汞,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下列逛街时遇到的情况,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古城空气中飘来一股花香,那是香气分子在扩散
B.街上的铜人雕像,其原料是金属材料
C.铺在地上的大青石,其碎片可以用于制取CO2
D.喝的农夫山泉瓶装水是纯净物
【答案】D
【详解】A、古城空气中飘来一股花香,那是香气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A分析正确;
B、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街上的铜人雕像,其原料是金属材料,故B分析正确;
C、铺在地上的大青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碎片可以用于制取CO2,故C分析正确;
D、喝的农夫山泉瓶装水中含有水和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分析错误;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