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国版】2024年中考化学压轴必刷题
专项04 空气、水、碳及其化合物基础知识(必过30题)
1.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M2.5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B.氧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C.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 D.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
2.2023年长沙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历史新高的321天,让每个长沙人都时刻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下列有关空气中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B.氧气具有助燃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C.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
D.氧气常用于医疗急救和支持物质燃烧
3.明代诗人于谦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好官,《石灰吟》是他一生的写照。诗中包含变化明显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全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4.绿色化学的特征是通过创新从化学、化工过程的源头上消除污染;这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实现“双碳”目标。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CO2 B.SO2 C.PM2.5 D.NO
5.下列关于“物质~用途~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火箭发射—可燃性
B.氢气—填充气球—密度最小
C.氮气—食品防腐—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稀有气体—保护气—通常条件下,化学性质稳定
6.如图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甲:吸收放出的热量
B.乙: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C.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D.丁:水排净集气瓶内的空气,便于O2收集
7.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氮气等,是利用了各成分的沸点不同
B.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有等
C.用适量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反应完成后要立即读数
D.氮气可被填充在灯管中,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8.能从变化和联系的视角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分析错误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及分析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
B 用酒精喷灯加热碳与氧化铜 粉末由黑色逐渐变红,生成了铜单质
C 未打磨的铝片加入到稀盐酸中 一会儿后才产生气泡,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
D 碳酸钠溶液滴入混有石蕊的稀盐酸中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9.2024年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B.用淘米的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
C.生活中可以通过加热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D.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
10.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
C.为防止水体污染,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冰和水的共存物属于纯净物
1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于制作铅笔芯的主要材料是金属铅
B.饮用井水时先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用嘴吹灭蜡烛是将其着火点降低
D.在煤炉旁边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12.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人类的日常生活、化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更是离不开水。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B.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电解水产生氢气、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水体有自净能力,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13.图中是实验室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有关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点燃红磷后要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盖紧橡胶塞
B.红磷燃烧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进行观察
C.反应结束后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小于,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
D.可以将红磷改成木炭进行实验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I可以除去所有杂质 B.X试剂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C.步骤III只涉及物理变化 D.净化的水是纯净物
15.有关电解水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
C.a中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b中气体能被点燃
D.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16.下列关于碳与碳的氧化物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
A.构成:金刚石、石墨、均由碳原子构成
B.性质:二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C.用途:金刚石、石墨、都可以做导电材料
D.危害: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有毒
17.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水的净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B.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降低水的硬度
C.蒸馏既可以净化水,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明矾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18.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特别致辞,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关于碳单质及其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碳元素排放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形成碳酸,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C.自然界的碳单质都为灰黑色固体,并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化学性质
D.适当提升蔬菜大棚中的含量,可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9.利用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木炭在充足的O2中燃烧,是因为发生了反应①
B.打开“雪碧”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可能发生了反应②
C.用石灰浆刷墙,一段时间后墙壁变硬了,是因为发生了反应③
D.煤炉上层会产生蓝色火焰(如图2),可能发生了反应④
20.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已知:无水氯化钙可以用来干燥气体),捂热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无水氯化钙可以用氢氧化钙代替
B.实验中观察到a、b、c处试纸都变红色
C.d处火焰先熄灭说明CO2不支持燃烧
D.该实验证明CO2可以和水发生反应
21.如图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分别代表碳原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B.在三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不相同
C.三种物质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产物都不同
D.三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它们的性质也相同
22.关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观察到红色粉末变黑
B.该实验体现了木炭的还原性
C.氢氯化钠溶液可用于检验并吸收二氧化碳
D.若有1克木炭参加反应,试管中的溶液质量增加1克
23.用下列对比实验探究碱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只因为氢氧化钠易潮解
B.实验2中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
C.只能通过对比A、C瓶的现象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反应
D.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好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24.小牛利用下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的优点是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B.该实验只能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
C.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该实验中没有产生有毒的CO,所以可以不用进行尾气处理
25.图1、图2分别是水的净化和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实验能将硬水软化
B.图2实验可证明水的组成
C.图1实验中利用小卵石和石英砂相当于实验操作中的过滤
D.图2实验中a、b两管对应的分别是电源的负极和正极
26.下列实验的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
A.甲实验电解水生成的新微粒是H、O
B.乙实验集气瓶和烧杯中水的作用完全相同
C.丙实验先点燃酒精喷灯后点燃酒精灯
D.丁实验观察到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27.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的原因是 。
(2)B为探究铁生锈条件实验,能得到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 。
(3)C为蒸发食盐水实验,蒸发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作用是 。
(4)甲醇(CH3OH)燃烧生成CO2和H2O。燃烧多少g甲醇能生成2.7g水?
28.氢气的生产和储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如图所示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
(1)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 能,电解水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一定条件下利用CO2储氢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图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4)为减少碳排放,我们要树立“低碳”理念,写出日常生活中符合该理念的具体做法 。
29.我国强调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圆梦”小组同学确立了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力求构建碳中和理念,努力践行低碳行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认识“碳中和”。
(1)结合图1所示“碳中和”公益图,“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 相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任务二:揭秘“碳循环”。
(2)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 。请你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岩石吸收和水体吸收等。岩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钙[],请你写出这一过程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
30.化学实验是认识物质的一种重要的途径。经过学习,同学们发现很多化学实验中都用到了水,加深了对水的认识。
【实验探究】探究水的组成
(1)宏观辨识:
如图1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实验中连接电源正、负两极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两极产生的气体,均可以用 来检验,但观察到的现象不同,说明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 组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
(2)微观探析:如图2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角度看,该变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 (写粒子符号,下同),没有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 。
(3)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水的蒸馏 B.水的煮沸 C.水的电解 D.氢气燃烧
(4)符号表征:写出该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一个即可)。
(5)运用:家庭净水器中含有大量的活性炭,活性炭起 作用。
试卷第2页,共10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全国版】2024年中考化学压轴必刷题
专项04 空气、水、碳及其化合物基础知识(必过30题)
1.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PM2.5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B.氧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C.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 D.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
【答案】C
【详解】A、空气污染物包括PM2.5,空气污染物越多,空气质量越不好,故说法错误;
B、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故说法错误;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常用作保护气,可用于食品防腐,故说法正确;
D、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不能形成酸雨,故说法错误。
故选C。
2.2023年长沙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历史新高的321天,让每个长沙人都时刻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下列有关空气中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B.氧气具有助燃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C.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 D.氧气常用于医疗急救和支持物质燃烧
【答案】C
【详解】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且化学性质活泼,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C、常温下,氧气为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物质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明代诗人于谦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好官,《石灰吟》是他一生的写照。诗中包含变化明显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全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A
【详解】A、从深山将石头凿挖运出的过程,石头外形变化了,是物理变化;
B、将石头高温煅烧,分解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粉末状的熟石灰,属于化学变化;
D、熟石灰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4.绿色化学的特征是通过创新从化学、化工过程的源头上消除污染;这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实现“双碳”目标。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CO2 B.SO2 C.PM2.5 D.NO
【答案】A
【详解】A、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B、SO2能导致酸雨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属于有害气体,不符合题意;
C、PM2.5属于可吸入颗粒物,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D、NO属于有害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下列关于“物质~用途~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火箭发射—可燃性
B.氢气—填充气球—密度最小
C.氮气—食品防腐—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稀有气体—保护气—通常条件下,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A
【详解】A、氧气用于发射火箭,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A符合题意;
B、氢气用于填充气球,利用了氢气密度小于空气的特性,故B不符合题意;
C、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故C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通常条件下,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如图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甲:吸收放出的热量
B.乙: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C.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D.丁:水排净集气瓶内的空气,便于O2收集
【答案】A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水的主要作用为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A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导致瓶中压强减小,量筒中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约等于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故B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高温的熔融物,水的作用为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故C不符合题意;
D、排水集气法先将水装满集气瓶,排净集气瓶内的空气,便于收集纯净的氧气,避免混入空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氮气等,是利用了各成分的沸点不同
B.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有等
C.用适量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反应完成后要立即读数
D.氮气可被填充在灯管中,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答案】A
【详解】A、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的原理是根据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故正确;
B、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错误;
C、用适量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完全反应后,应冷却到室温再读数,故错误;
D、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填充到灯管里做保护气,稀有气体可作电光源,故错误。
故选A。
8.能从变化和联系的视角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分析错误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及分析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
B 用酒精喷灯加热碳与氧化铜 粉末由黑色逐渐变红,生成了铜单质
C 未打磨的铝片加入到稀盐酸中 一会儿后才产生气泡,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
D 碳酸钠溶液滴入混有石蕊的稀盐酸中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可观察到产生大量白烟,故A正确;
B、用酒精喷灯加热碳与氧化铜粉末,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由于生成了铜单质,则可观察到固体由黑色逐渐变红,故B正确;
C、铝在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覆盖在铝片表面,未打磨的铝片加入到稀盐酸中,稀盐酸先与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然后与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故可观察到一会儿后才产生气泡,故C正确;
D、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稀盐酸显酸性,混有石蕊的稀盐酸显红色,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所以碳酸钠溶液滴入混有石蕊的稀盐酸中,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时,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9.2024年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认识错误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B.用淘米的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
C.生活中可以通过加热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D.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
【答案】D
【详解】A、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淘米的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样煮沸时,水中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水的硬度降低。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认识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认识错误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
C.为防止水体污染,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冰和水的共存物属于纯净物
【答案】B
【详解】A.物质是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选项说法正确;
B.过滤只能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选项说法错误;
C.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防止水体污染,选项说法正确;
D.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冰和水的共存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于制作铅笔芯的主要材料是金属铅
B.饮用井水时先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用嘴吹灭蜡烛是将其着火点降低
D.在煤炉旁边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答案】B
【详解】A、石墨质软,呈灰黑色,可用于制作铅笔芯,制作铅笔芯的主要材料是石墨和黏土,不是铅,故A选项说法错误;
B、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易分解生成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饮用井水时先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B选项说法正确;
C、用嘴吹灭蜡烛是将其温度降低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因此煤炉旁边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2.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人类的日常生活、化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更是离不开水。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B.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电解水产生氢气、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水体有自净能力,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答案】B
【详解】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产生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生活污水不可任意排放,否则会造成水体污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3.图中是实验室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有关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点燃红磷后要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盖紧橡胶塞
B.红磷燃烧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进行观察
C.反应结束后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小于,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
D.可以将红磷改成木炭进行实验
【答案】D
【详解】A、为了使实验更准确,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燃烧匙伸入过慢,会使装置内气体受热逸出,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体积偏大,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以防止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造成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若装置漏气,燃烧冷却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有部分空气进入瓶中弥补了消耗的氧气,水倒流入集气瓶的体积不足五分之一,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虽然会消耗氧气,但是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几乎不变,不能形成压强差,因此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I可以除去所有杂质 B.X试剂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C.步骤III只涉及物理变化 D.净化的水是纯净物
【答案】B
【详解】A、步骤Ⅰ是沉降和过滤,只能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则X试剂为活性炭,步骤Ⅱ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C、步骤Ⅲ加入液氯,可以杀菌、消毒,此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净化过程中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物质,因此净化后得到的水中仍是混合物,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5.有关电解水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
C.a中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b中气体能被点燃
D.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答案】B
【详解】A、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a管中收集的气体较少,是氧气,b管中收集的气体较多,是氢气,故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不符合题意;
B、由A可知,a管中收集的是氧气,b管中收集的是氢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即,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故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 8:1,符合题意;
C、由A可知,a中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中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能被点燃,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下列关于碳与碳的氧化物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A.构成:金刚石、石墨、均由碳原子构成
B.性质:二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C.用途:金刚石、石墨、都可以做导电材料
D.危害: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有毒
【答案】D
【详解】A、金刚石、石墨均由碳原子构成,而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物质,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说法错误;
C、金刚石和C60几乎不导电,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石墨可以做导电材料,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大量排放会引起中毒,说法正确。
故选D。
17.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水的净化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B.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降低水的硬度
C.蒸馏既可以净化水,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明矾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答案】C
【详解】A、过滤可以除去水中难溶解的固体杂质,不能除去所有的杂质,此选项错误;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去异味和色素,但是活性炭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此选项错误;
C、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 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所以蒸馏后既可以净化水,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此选项正确;
D、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悬浮杂质并加速其沉降,但是明矾不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8.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特别致辞,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关于碳单质及其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碳元素排放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形成碳酸,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C.自然界的碳单质都为灰黑色固体,并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化学性质
D.适当提升蔬菜大棚中的含量,可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详解】A、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不是碳元素,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C、碳单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但是自然界的碳单质不都是灰黑色固体,如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提升蔬菜大棚中CO2的含量,可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符合题意。
故选D。
19.利用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木炭在充足的O2中燃烧,是因为发生了反应①
B.打开“雪碧”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可能发生了反应②
C.用石灰浆刷墙,一段时间后墙壁变硬了,是因为发生了反应③
D.煤炉上层会产生蓝色火焰(如图2),可能发生了反应④
【答案】A
【详解】A、木炭在充足的O2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无法生成一氧化碳,故A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发生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打开“雪碧”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可能发生了反应②,故B不符合题意;
C、用石灰浆刷墙,一段时间后墙壁变硬了,是因为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故C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现象为有蓝色火焰产生,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已知:无水氯化钙可以用来干燥气体),捂热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无水氯化钙可以用氢氧化钙代替
B.实验中观察到a、b、c处试纸都变红色
C.d处火焰先熄灭说明CO2不支持燃烧
D.该实验证明CO2可以和水发生反应
【答案】D
【详解】A、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图中的无水氯化钙不可以用氢氧化钙代替,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故实验中观察到b、c处试纸变红色,a处试纸不变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e处火焰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a处试纸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捂热干冰位置试管前,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捂热后b、c处试纸变红色,则该实验能证明CO2可以和水发生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21.如图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分别代表碳原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B.在三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不相同
C.三种物质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产物都不同
D.三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它们的性质也相同
【答案】B
【详解】A、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C60是由C60分子构成,故A错误;
B、金刚石是空间网状结构,石墨是层状结构,C60呈足球形状,三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不相同,故B正确;
C、三种物质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故C错误;
D、三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三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不相同,它们的物理性质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22.关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观察到红色粉末变黑
B.该实验体现了木炭的还原性
C.氢氯化钠溶液可用于检验并吸收二氧化碳
D.若有1克木炭参加反应,试管中的溶液质量增加1克
【答案】B
【详解】A、碳具有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试管内黑色粉末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本实验中木炭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可以说明木炭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不能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和氧化铜反应产生铜和二氧化碳,其质量关系是,则氢氧化钠会吸收二氧化碳3.7g,试管中的溶液增加3.7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3.用下列对比实验探究碱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只因为氢氧化钠易潮解
B.实验2中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
C.只能通过对比A、C瓶的现象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反应
D.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好
【答案】D
【详解】A、氢氧化钠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而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不只因为氢氧化钠易潮解,还由于其可以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故A错误;
B、由于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所以会更容易和碱反应,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比饱和石灰水的溶解度大的,最少的是C,所以实验2中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故B错误;
C、通过对比A、C或A、B瓶的现象都能够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反应,是因为A瓶变瘪比B、C都更明显,故C错误;
D、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好,是因为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远大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故D正确。
故选D。
24.小牛利用下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的优点是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B.该实验只能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
C.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该实验中没有产生有毒的CO,所以可以不用进行尾气处理
【答案】A
【详解】A、微型装置使用药品较少,可以节约药品,现象明显,选项正确;
B、先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说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再挤压左滴管并微加燃烧管,白磷不燃烧,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该实验能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选项错误;
C、先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说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选项错误;
D、该实验中没有产生有毒的CO,但尾气中存在五氧化二磷,尾气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尾气仍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到空气中,选项错误;
故选A。
25.图1、图2分别是水的净化和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实验能将硬水软化
B.图2实验可证明水的组成
C.图1实验中利用小卵石和石英砂相当于实验操作中的过滤
D.图2实验中a、b两管对应的分别是电源的负极和正极
【答案】A
【详解】A、图1中的简易净水装置只能够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不能将硬水软化,选项错误;
B、图2为电解水实验,该反应中,水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则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选项正确;
C、图1实验中利用小卵石和石英砂相当于实验操作中的过滤,能够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a管气体的体积约为b管气体体积的两倍,则a管生成的气体为氢气,b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所以图2实验中a、b两管对应的分别是电源的负极和正极,选项正确,故选A。
26.下列实验的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甲实验电解水生成的新微粒是H、O
B.乙实验集气瓶和烧杯中水的作用完全相同
C.丙实验先点燃酒精喷灯后点燃酒精灯
D.丁实验观察到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详解】A、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发生改变,通电分解水,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生成的新微粒是氢分子和氧分子,选项错误;
B、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吸收红磷燃烧产生的热量,调节气压,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烧杯中的水的作用是通过倒吸进入集气瓶中,通过进入水的体积来判断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集气瓶和烧杯中水的作用不同,选项错误;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应先通入一段时间一氧化碳,排出管内空气,点燃酒精灯除去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排完空气后点燃酒精喷灯加热还原氧化铁,选项错误;
D、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造成饱和石灰水的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所以会有氢氧化钙析出,故丁实验观察到饱和石灰水变浑浊,选项正确;
故选D。
27.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的原因是 。
(2)B为探究铁生锈条件实验,能得到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 。
(3)C为蒸发食盐水实验,蒸发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作用是 。
(4)甲醇(CH3OH)燃烧生成CO2和H2O。燃烧多少g甲醇能生成2.7g水?
【答案】(1)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2)与水接触
(3)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
(4)解:设燃烧质量为x的甲醇能生成2.7g水
x=2.4g
答:燃烧2.4g甲醇能生成2.7g水。
【详解】(1)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磷燃烧消耗了氧气,装置中压强减小,水进入装置,进入装置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的原因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左侧试管中铁钉与氧气、水接触,铁钉生锈,右侧试管中无水,铁钉在干燥空气中没有生锈,能得到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
(3) 蒸发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
(4)过程见答案。
28.氢气的生产和储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如图所示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
(1)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 能,电解水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一定条件下利用CO2储氢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图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4)为减少碳排放,我们要树立“低碳”理念,写出日常生活中符合该理念的具体做法 。
【答案】(1) 电
(2)3H2+CO2CH3OH+H2O
(3)二氧化碳、水、氧气、氢气/CO2、H2O、H2、O2
(4)随手关灯(合理即可)
【详解】(1)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解水制取氢气发生的反应是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流程图可知,一定条件下利用CO2储氢发生的反应是H2和CO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CH3OH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CO2CH3OH+H2O;
(3)流程中CO2、H2O、H2、O2既是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又是另一个反应的生成物,可循环使用;
(4)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日常生活中符合该理念的具体做法随手关灯等。
29.我国强调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圆梦”小组同学确立了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力求构建碳中和理念,努力践行低碳行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认识“碳中和”。
(1)结合图1所示“碳中和”公益图,“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 相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任务二:揭秘“碳循环”。
(2)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 。请你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岩石吸收和水体吸收等。岩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钙[],请你写出这一过程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
【答案】(1)吸收总量
(2) 化石燃料的燃烧 CH4+2O2CO2+2H2O
(3) 光合作用 CaCO3+H2O+CO2=Ca(HCO3)2
【详解】(1)“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相抵消,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不增加,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故填消耗总量。
(2)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故填化石燃料的燃烧;
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H4+2O2CO2+2H2O。
(3)由图可知,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岩石吸收和水体吸收等,故填光合作用;
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CO3+H2O+CO2=Ca(HCO3)2。
30.化学实验是认识物质的一种重要的途径。经过学习,同学们发现很多化学实验中都用到了水,加深了对水的认识。
【实验探究】探究水的组成
(1)宏观辨识:
如图1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实验中连接电源正、负两极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两极产生的气体,均可以用 来检验,但观察到的现象不同,说明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 组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
(2)微观探析:如图2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角度看,该变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 (写粒子符号,下同),没有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 。
(3)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水的蒸馏 B.水的煮沸 C.水的电解 D.氢气燃烧
(4)符号表征:写出该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一个即可)。
(5)运用:家庭净水器中含有大量的活性炭,活性炭起 作用。
【答案】(1) 燃烧的木条 氢元素、氧元素 氢气/H2
(2) H、O
(3)CD
(4)
(5)吸附
【详解】(1)电解水实验中,正极玻璃管内产生氧气,负极玻璃管内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烧的木条燃烧更旺,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两极产生的气体,均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但观察到的现象不同,说明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气体,即氢气和氧气。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2)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构成新的分子。该变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水分子,粒子符号表示为H2O,没有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粒子符号表示为H、O;
(3)A、水的蒸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B、水的煮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C、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D、氢气燃烧,生成水,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故选:CD;
(4)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5)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则家庭净水器中含有大量的活性炭,活性炭起吸附作用。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2页,共14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