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第6章《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之后进一步延续.《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已有的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类比前面探究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有关方法,注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探究,逐渐培养学生类比、观察、猜想、归纳等各种能力. 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确定函数本身的性质,这体现的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较多的通过图象分析函数解析式、通过函数解析式分析图象的题目,这体现的既是数形结合思想,也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学生分析
我所带两个班的学生均来自农村,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比较薄弱,实际教学时多为学生创设问题环境,让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几何画板和微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有效感知.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应用利用描点法正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能根据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通过类比、观察、猜想、归纳等激发探究新知识的热情,经历体验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动手作图的过程中,体会做中学的乐趣,养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的相关性质的探究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一、使用技术:ppt课件 几何画板 微视频 二、用ppt课件贯穿整个课堂;将导入新课部分录制成微视频,一边导入一边回顾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绘制过程,在学生实际用纸笔画图象后用微视频归纳展示应注意的问题;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k的变化对图象的影响,k的几何意义,图象的对称性等;投影学生优秀练习或错误练习和作业. 三、信息技术具有大容量性,能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起到了“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减轻学习负担,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符合现代化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 回顾正比例函数图象作法的基本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做准备.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正比例函数吗?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你在画其图象时一般需哪几个步骤? 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说出: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画图时需要采用的三个步骤是: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微视频展示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并导入新课内容.
(二)自主探究,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去为发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做准备.分组画图的目的是为后面的合作交流做铺垫.采用彩色笔,通过颜色变化,有利于反映和发现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画的图象,经过仔细观察,从而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教师可做提示一般一个分支取4~6个点) 通过比一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画图技能和计算能力,利用对好作品的展示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 让我们一起画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看看. 几何画板展示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过程: (分组进行列表画图,课前已经准备好方格纸片和彩色笔、铅笔). ppt出示相关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先列出表格,再进行描点、连线. 注意:① 列表时自变量取值要均匀和对称;② x≠0;③ 选整数较好计算和描点.
(三)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从函数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注意多和同伴交流看法. 特别强调: 双曲线的对称性演示 常见错误展示 四人一小组讨论,根据大家所画出的函数图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你能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有哪些? 1.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点吗? 2.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3.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的x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归纳性质: 组内讨论 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选代表说说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随着k的变化图象有何不同? ppt出示问题. 几何画板演示 几何画板配合展示 几何画板配合展示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通过练习,既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在抢答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评讲,并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整个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 学生自主完成答,组内交流 PPt展示成果
(五)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讨论、总结、概括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 1.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在哪些方面还有疑问? 练习: 教材P8练习1.2. 作业: 教材P9第5题 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和不足 ppt展示本节课作业和练习
(六)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此题是一个简单的开放性问题,为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设计,目的是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思考时间,培养其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探索. 仔细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除已学过的性质外,还可以观察出什么特别的性质? 学生观察图象上点的运动,思考,交流,探究,为下节课探究k的几何意义做铺垫. 几何画板展示
七、教学特色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提出、探讨交流、归纳应用”几个流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教师充分应用了多媒体的直观性、包容性对反比例图象和性质加以操作、验证,使问题的研究更加直观,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整节课教师只起引导展示作用,着重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让学生观察为辅,操作为主,自主探究出图象与性质.让学生容易发现问题的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并能有效地提出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促使学生更加乐意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多的成功,使本节课显得较直观、生动、形象,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了新教材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