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课 草 原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你们见到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 今天,让我们跟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看看草原,看看他在那里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课文导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初读课文,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感受草原的自然景物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断魂枪》,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本文摘选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字词学习
勾勒(ɡōu lè ) 境界(jìnɡ jiè ) 洒脱( sǎ tuō )
鞭子( biān zi) 疾驰( jí chí) 彩虹(cǎi hónɡ )
马蹄(mǎ tí) 豆腐(dòu fǔ) 拘束(jū shù)
羞涩 (xiū sè) 摔跤(shuāi jiāo)
启蒙
蒙
méng
mēng
蒙骗
měng
蒙古族
勾勒
勒
lè
lēi
勒紧
例:我的启蒙(méng)老师是蒙(měng)古族人,他教导我做人要正直,不能蒙(mēng)骗别人。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情况思想境界高。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整体感知
1.课文每段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概括为几幅图画?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草原美景
喜迎远客
友好相见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别
草原美景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
先写看到的草原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的景色。
这篇文章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告别草原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草原的?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作的?
文中既有对草原风光的直接描写,又在写景中融入作者的感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这样写一方面可以将景物刻画得更加逼真,富有感彩;一方面能使抒发的感情有所寄托,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3.课文借助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情感,这种手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4.《草原》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热情讴歌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草原美
风光美
人情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的 思想感情。
2. 品味精彩语句,并进行相应的积累。
1.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赏析。
课文品读
示例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草原的广阔和羊群散落其间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草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这句话可以缩短为“一百五十里内都是草原”吗?为什么?
不可以。三个“一百五十里”形成了一种反复之势,不仅形象地表现出草原的辽阔,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缩短后则没有这种效果。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段中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出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直接写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作者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好处: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一方面让景物刻画得更加形象逼真,富有感彩,一方面能使抒情有所寄托,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语言赏析答题格式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景物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 (感情)。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多么热情啊!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诗情画意的画面,更让我们感受到蒙古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
合作探究
1.作者有意将看似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试举例分析。
示例: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目之所及,整个草原都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茫茫”指因辽阔而看不清远处。这句话中“碧千里”与“并不茫茫”似乎存在矛盾。对照整个段
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是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能见度大,故能看到更远的地方;二是草原上的景物不单调,而且有变化,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四面都有小丘”,羊群“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个“绣”字更让这千里之碧的草原变得精美而又多情。所以说草原虽然“碧千里”, 但“并不茫茫”。
示例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分析:“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看似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的是那从来见过的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是因为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让人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充满活力、心旷神怡;“愿久立”,是
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浸润着心田,激发起诗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看似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景色中丰富的内心感受。
2.如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离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3.老舍在《草原》写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但文章的深意仅止于此吗?
文章不仅写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也写出了中国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情谊深厚的涵义。
草原
草原美景
热情好客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景色美
尽情联欢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热情迎客
深情话别
人情美
草原一派美景
蒙汉一片情深
内容结构
拓展延伸
敕 勒 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内蒙东部纪游 陈旗草原二首之一
老 舍
陈旗一碧到云边,莫谓江南景独妍;
六月人归花满地,随时雨过翠连天。
远丘流雪群羊下,大野惊风匹马还。
隐隐牧歌何处起,遥看公社立炊烟。
内蒙东部纪游 陈旗草原二首之二
老 舍
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老翁犹唱当年曲,少女新添时代装。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