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宿建德江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宿建德江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21:3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今天我们将跟随几位诗人,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感知诗歌描写的景色。
2.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初步感受不同体裁古典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一课时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到了首都长安,应进士不第;回到故乡襄阳,悒悒不乐。过了一两年,他乘船东下,到吴、越一带漫游。这次漫游时间较长,也写了不少诗。这首诗是他到到达浙江建德境内后写的,这是离故乡已经很远了,因而有羁旅之思。
诗歌主旨
诗人围绕一个“愁”字,通过描写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思和孤寂之情。
宿①建德江②
孟浩然
移舟/泊③/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④/天/低树,江清/月/近⑤人。
诗歌解读
①住宿、留宿
②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地点
时间
远景
近景
③停船靠岸
④空旷
⑤亲近
诗意理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我移动小舟停泊在烟雾笼罩下的江中陆地,太阳落下的时候我又增添了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空旷无垠远处的树比天还低,江水清清,明月倒映水中与我亲近。
名句赏析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上句是写远望,下句是诗人俯视所见。“天低树”难免使人产生迷茫的感情,“月近人”又反衬出他在异乡的孤独感。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铺写景物,此境此景亦是诗人内心羁旅之思、孤寂情怀的写照。
宿




触景生情
烟渚
日暮
借景抒情
野——旷
天——低
江——清
思维导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醉书(其一)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作者简介
资料袋
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北宋乾德二年(964),吴越王钱弘俶所建,原在昭庆寺前。今楼为1985年按清代旧式择地重建。楼台依山临湖,登楼纵览西湖风光,颇富雅趣。
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五首,此为第一首,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
诗歌解读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 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地点
时间
事件
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样。
诗意理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都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往下看,一片汪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本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
名句赏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两句诗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诗句中把骤起的“乌云”比喻成 翻墨 ,用乌云翻涌的气势渲染暴雨即将来临的气氛。用“跳珠”形容 雨点,描绘出雨点飞溅的情态,有声有色。诗句中一个“未” 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 快 ;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 大 ,雨点之 急 。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 西湖骤雨图 。
急来急去
雨前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思维导图
第二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曾被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比较熟悉。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资料袋
黄沙岭位于江西上饶境内黄沙岭乡,属丘陵山区,山多田少。农业主产水稻、红薯,盛产薯粉、茶叶。辛弃疾在黄沙岭有读书堂。他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其间。写下《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著名词作。
诗歌主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夏天夜晚的静谧,想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现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①/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②/社林③边,路转/溪桥/忽见④。
诗歌解读
①横斜突兀的树枝。
②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③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④同“见。
词牌名
题目
诗意理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亮的月光惊飞了树枝上的鸟鹊,半夜里清风吹拂,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诉说着今年将要丰收的喜悦。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边零零散散地挂着七八颗星星,山前疏疏落落地飘着两三点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鹊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为热闹;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他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名句赏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通过对惊鹊、鸣蝉和蛙声的描绘,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并通过清风、明月、稻花,衬托了乡村夏夜的幽美和静谧。写景时动静结合,动用了视觉、嗅觉、听觉多种感官,表达了词人欣赏美景的闲适和因丰收在望而喜悦的心情。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