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开国大典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开国大典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21:4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7课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首都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课文导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
3.掌握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4.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大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各学校师生、各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有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参加。
历史背景
字词学习
擎(qínɡ) 政府( zhènɡ fǔ) 典礼(diǎn lǐ)
委员(wěi yuán) 汇集(huì jí) 爆发(bào fā)
宣告(xuān ɡào) 瞻仰(zhān yǎnɡ) 肃静(sù jìnɡ)
飘拂 (piāo fú) 选举(xuǎn jǔ) 检阅(jiǎn yuè)
制服(zhì fú) 距离(jù lí) 高潮(ɡāo cháo) 陆续(lù xù) 阅兵式(yuè bīnɡ shì)
排山倒海(pái shān dǎo hǎi) 五颜六色(wǔ yán liù sè)
擎:举。
瞻仰:恭敬地看。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整体感知
1.“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
“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2.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划分全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1-4): 写典礼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会场的布置)
第二部分(第5-10):写典礼开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典礼仪式)
第三部分(第11-13):写阅兵式的盛况。(阅兵式)
第四部分(第14-15):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群众游行)
3.说说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
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
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
开国大典的参会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
首都北京
1949年10月1日
4.课文按什么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本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主题概括
同学们,开国大典是一场隆重的仪式,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样一场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典礼到底有哪些令人激动的场景呢?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同时对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场景有了一定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就将深入地学习。同学们也可以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学习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来描写场面的方法。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开国大典现场的气氛。
3.通过开国大典盛况,感受人们的自豪与激情,增强爱国情感。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
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
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
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
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1.典礼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是怎样的?
品读课文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又指的是什么?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上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五星红旗是新中国的国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三座大山”压迫,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 “三座大山”的压迫,终于翻身站起来,当家做主了。
3.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有何寓意?结合我们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这一实践,说说你的感受。
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的气氛。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揣摩语句
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的盛况。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把“战士们”比作“钢铁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书了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给人以威武雄壮、高大坚强的印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安全保障。
3.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激动,呼喊和鼓掌是他们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红流”在这里代指举着灯笼、火把游行的群众队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给人以形象鲜明的画面感。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国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5.“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一句中的“红流“”光明”你怎么理解?
合作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开始了新生活。这句话点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此时人民群众的心情是激动的、喜悦的。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这部分先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以及飞机等各个阅兵方阵做局部刻画,由此组合出阅兵式的整体场面;之后,描写毛主席向空中挥手的动作,突出了整个阅兵画面的中心;最后,又对群众欢呼的场面做了局部刻画,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使阅兵式的场面高有层次感,既展现了阅兵场面的雄壮威武,又突出了毛主席的领袖地位。
2.细读文中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本文的主要特色,它向我们呈现了开国大典的一个个感人的场面。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主题鲜明。所谓场面,是指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
还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情况,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情况,以及作为大典会场的天安门广场的情况。这部分内容交代了典礼的背景、环境,为下面写开国大典的过程做了铺垫。
3.文章在写群众入场前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一部分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示例: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4.找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的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作用: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内容结构
会场情景
盛大
典礼盛况
隆重
阅 兵 式
威武
群众流行
壮观
中国人民无比
自豪、激动
开国大典
拓展延伸
大炮为什么是28响
  问:《开国大典》一文中,“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为什么是28响?
  答:28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1949年共有28周年。
《开国大典》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