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伯牙鼓琴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伯牙鼓琴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22:3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22课 伯牙鼓琴琴
同学们,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琴师;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上弹琴,派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这时他碰到了一个砍柴的樵夫,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文言文《伯牙鼓琴》来看一下吧。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艺术之美,体会建立在共同爱好、相互了解基础上的深厚友谊。
文学常识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兼儒墨,合名法”,集体编纂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吕不韦(?—前 235),卫国濮阳(今河南滑 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 秦国丞相。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 川、太原、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伯牙擅长弹琴,锺子 期善于听琴,伯牙视锺子期为知音。锺子期死后, 伯牙把心爱的琴摔破,终身不再弹琴。后用“高山 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原文呈现
伯 牙 鼓 琴
《吕氏春秋》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好啊

心志,情志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扯断

一会儿,不久
水流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表示较长的停顿,“//”表示较短的停顿。)
朗读节奏
课文大意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奏。(伯牙)刚开始弹琴时,表现出巍巍高山的心志,锺子期说:“琴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琴声弹出了流水激荡的境界,锺子期又说:“琴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扯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课文首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有什么作用?
课文解读
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擅长听琴,为下文交代他们是彼此的知音做铺垫。
把琴声比作高山流水,可以体会到伯牙琴技的出神入化,体会到他巍峨高山一样的志向和浩荡流水一样的胸怀,同时也印证了锺子期欣赏水平之高。
2.说说你对“善哉乎鼓琴!汤汤余乎若流水”的理解?
(1)正面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文章通过对伯牙鼓琴、锺子期评价的正面描写,突出了伯牙善鼓,锺子期善听,两人之间心意相通。
(2)结构紧凑,主题明确。 本文先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一“鼓”一“听”一一铺陈,最后写 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结构自然紧凑,一气呵成。通过这一简单的情节,点明知音难觅的主题。
3.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伯牙寄情于琴音,而锺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点明知音难觅的主题。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含义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是锺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之词。伯牙弹琴时把自己的心志感情融入乐曲之中,我们通过锺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可以感受到伯牙琴技的出神入化,体会到他巍峨高山一样的志向和浩荡流水一样的胸怀。
这同时也印证了锺子期欣赏水平之高,以及他和伯牙在音乐方面是何等投契。正是由于这两个经典的句子,后来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指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如何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
这是锺子期死后伯牙的行为,因为一个友人的逝去,毁坏了自己心爱的乐器,而且终其一生决不再鼓琴,显得十分决绝甚至有些极端,但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
内容结构
拓展延伸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 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