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23课 书戴嵩画牛琴
同学们,《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荡人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着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艺术之美,理解艺术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
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慷慨豪迈,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造诣也颇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戴嵩,唐代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所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戴嵩画牛和韩干画马同样著名,二人合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原文呈现
书戴嵩画牛
苏 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本质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只未做过官的士人
所珍藏的(书画)
用锦囊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拍手
抽缩
大腿
摆动,摇
错误
对,正确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 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朗读节奏
课文大意
蜀中有个姓杜的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一个牧童看见了那幅《斗牛图》,拍手大笑,说:“这画的是争斗的牛啊!牛争斗时,力全在牛角,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争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话说:“耕种的事情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戴嵩《斗牛图》
掉尾而斗
一词多义
所宝以百数(介词,用)
常以自随(介词,拿)
有一牧童见之(代词,《斗牛图》)
处士笑而然之(代词,牧童的话)
掉尾而斗(连词,表修饰)
处士笑而然之(连词,表顺承)
以
而
之
古今异义
(1)掉尾而斗
古义:摆动,摇。 今义:落。
(2)处士笑而然之
古义:认为……对。 今义:如此, 这样。
1.课文首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课文解读
首段写杜处士有数百件珍 藏的书画,却尤其珍爱《斗牛图》,为下文写牧童指出《斗牛图》有错做铺垫。
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点明“术 业有专攻”的道理,告诉我们艺术离不开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而不应当闭门造车,凭空臆想。
2.文章最后引用古语有什么作用?
主题归纳
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点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告诉我们艺术离不开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而不应当闭门造车,凭空臆想。
合作探究
1.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有什么不同
牧童的“笑”是因为看到《斗牛图》违背了生活现实,而“拊掌大笑”体现了一个孩子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情态,是非常符合其身份的。杜处士的“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2.应该如何理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耕种的事要问农民,纺织的事要问织工”,如果是画牛,就应该向终日与牛为伴的放牧人请教。进一步总结,就是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而不应当闭门造车,凭空臆想。
内容结构
拓展延伸
吟 诗 赴 宴
苏轼年轻时,到京师参加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连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就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
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猪肉。”第四位急忙伸手把猪肉扒了过去。“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位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位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吞并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个举人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