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八角楼上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 八角楼上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09:3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上15《八角楼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走进革命前辈,感受伟人精神”为人文主题,收录了四篇课文:《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其中,《八角楼上》这篇课文讲述了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夜操劳、紧张工作的事迹,表现了他为领导中国革命忘我工作的精神。
课文共有两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毛主席的住所,“每当……就……”一句暗示了毛主席为革命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而且天天如此。第2自然段讲述毛主席在灯下专心写作,写下许多光辉著作。寒冬腊月的深夜,主席却衣着单薄,在油灯下写作,照应了上文的“艰苦斗争”;主席凝视着这“星星之火”在沉思,表现了毛主席专注的工作状态。
课文配有插图,图中毛主席身穿单衣,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笔,左手轻拨灯芯,眼睛凝视着灯火陷入沉思。背上披着的薄毯已经滑落,他却毫无察觉。插图题为“不灭的明灯”,含义深刻,引人深思,赞颂了毛主席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插图为学生体会主席在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提供了凭借。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词,会写左右结构的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好长句子。
3.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艰苦”“寒冬腊月”“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的意思。
4.根据老师的提示,提取故事要素。借助关键词,简单讲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根据老师的提示,提取故事要素。借助关键词,简单讲述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真实情境
1.开启红色之旅,认识四位伟大的人。(出示伟人图片)
2.播放音频,请出导游姐姐,揭示要素“人物”——毛主席,导入课题。
3.正音识字“楼”,了解这里为什么被称作“八角楼”。
活动二:读伟人故事
(一)寻红色基地
1.初读课文,找出要素“地点”——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
2.说话练习:八角楼在井冈山茅坪村里。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交汉字朋友
1.创设情境:生字宝宝拦住了去路,和生字交上朋友。
2.自读生字后请小老师教读。
3.小组合作摆生字卡片,给生字分分类,梳理生字。
4.老师总结方法:可以按结构、读音、造字法进行分类。
5.玩生字小游戏,巩固词语认读。
活动三:讲伟人故事
(一)抓关键词语
1.再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⑴用波浪线画出毛主席什么时候住在八角楼里。
⑵用双横线画出他在这里干什么。
2.交流要素“时间”
出示:“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
⑴ 归类法理解“年代”。
“代”组词,想想,这些词语都和什么有关?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
读读课文,结合书上的插图,找出能看出当时条件艰苦的句子。
出示:“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⑶勾连已学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寒冬腊月”,感受当时条件艰苦。
⑷结合插图里的“清油灯”,深入感受当时条件艰苦。
⑸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要素“事件”
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在干什么?
⑵联系上下文和借助资料理解“光辉著作”。
⑶指导朗读长句子,读出节奏和情感。
(二)用关键词语
1.创设情境,争当红色故事讲解员,出示评价标准。
2.生借助板书练习讲故事。
3.请生讲故事,并对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活动四:书写生字
1.做手指操。
2.出示“楼”“披”“轻”“利”,观察结构上的异同。
3.单独出示“轻”,观察关键笔画。
4.师范写,生书空。
5.生自由书写。
6.对照评价量表评价。
7.一看结构,二看关键笔画,自行观察并书写其他三个左右结构的字。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交了15个生字朋友,还一起写了左右结构的字,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把汉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明天,我们将继续红色之旅,再次走进八角楼,看一看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那时,我们就能把故事讲得更生动了。
教学反思
基于教材定位,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注重识读夯实基础。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多,于是我初步尝试设计小组合作模式,以确立识字任务、成立合作小组、活动开展、识字成果展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交往的积极氛围中分类梳理生字,达成教学目标。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的活动,本节课,我还积极运用了语文教学的经典之法——读。在这节课上,我带着学生由读通到读好长句子,再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用读开启学生的思考。
借助图片感悟艰苦。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条件艰苦”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但由于所讲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一关注时间“寒冬腊月”,二关注照明工具“清油灯”,三关注毛主席的形象,从三个角度理解感悟。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条件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感知当时条件“艰苦”,初步体会毛主席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提取要素讲好故事。《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提示我们:课程实施,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依托文本,创设了“红色之旅”这一真实的学习情境,带领学生提取文本显性信息,梳理出关键词,并在板书设计上巧妙构思,形成了一幅思维导图,为学生的讲述提供了支架,引导学生能借助关键词简单讲述毛主席的故事。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这份遗憾才能促进自己不断反思、改进、提升。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一系列问题。
1.识字、写字是低段教学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多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虽形式多样,但总归是脱离了文本、语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的过程中应考量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需求,顺应时代对阅读素养的要求,把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加以融合,灵活运用。
2.没有充分关注生情。在齐读句子的环节中,我已经出示了节奏线,但孩子们仍然没读整齐。课堂上我忽视了“二重唱”朗读的原因,课后细想,二年级的孩子个子小,多媒体离后面的学生又远,在课堂上我没有做到充分关注生情留下了这小小的遗憾。
每一次比赛都是宝贵的经历,这一次次经历又都是成长的伏笔。结果是一个定值,过程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