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23: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课题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涉及到的“一五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掌握程度均定位为“了解”,即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针对“一五计划”这一知识点,应该知道其提出的背景、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还要理解为何将重工业作为发展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此次会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中重要的一环,在掌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五四宪法等知识点基础之上,学生应该结合中共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历程,加深对新中国制度的选择的理解。
2.教学内容 本课是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课,课文涉及到的“一五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两部分史实,对整个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建设,都发挥了“奠基”的作用。“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宪法形式确立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八年级下期的学生,学生们通过之前一年半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主要学习方法,也初步掌握了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素养。 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了解旧中国的苦难和新中国建立的背景,更能理解当时全国上下对展开建设工作的热情;通过本学期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巩固》的学习,感受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所传递出的民主建国理念,初步了解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现实情况。 虽然对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但是本课涉及到的史实和学生生活的年代相隔甚远,只有通过充分的史料研读,学生才能对“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面临的困难以及迎难而上的精神有更充分的理解。 民主制度的建设涉及到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这一部分的知识,需要结合第一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会议中的真实细节,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政治建设背后的理念与逻辑。
4.学习目标 1.阅读史料,分析“一五计划”任务制定的背景和原因,结合教材归纳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 2.在教材中找出“一五计划”的成就,在地图中进行落实,知道重点项目的分布。 3.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说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通过的文件。 4.观看视频《庄严的一票》,了解人大代表产生的情况,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4.回顾政协会议召开的情况,梳理民主建设情况,知道政协使命的转变,明确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5.评价任务 1.归纳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准确说出“一五计划”的发展重点及其他内容。 2.完整列举出一五计划建成的重要工程,找到部分工程在地图上的位置,总结出“一五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历史意义。 3.说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通过的国家根本法。 4.准确说出五四宪法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引入 纪录片《滚滚红轮——50年代的工人记忆》片段:1953年的秋天,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东北,车上500多个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唱着《我们工人有力量》。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冯云翔回忆说:“一五计划开始了,宣传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向往”。教师活动1 提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 2.视频中的事件发生于什么时候?列车上的学生去东北干什么? 学生活动1 1.温故知新:回顾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政权巩固措施。 2.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1953年,学生到东北的目的:响应国家号召,到东北工厂进行建设。 活动意图说明: 回顾第一单元知识,理解历史背景。点出“一五计划”这一主题,初步感受建设者的热情。环节二:百废待兴 筹备一五 阅读材料,了解“一五计划”开展的背景 材料一: 材料二: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的高涨,才能巩固我国的国防,才不致受帝国主义的欺辱。 ——《陈云文集》第2卷,第591页 材料三:1952年,陈云同李富春联名给毛泽东并中共中央写报告,对“一五”工业布局及管理方法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不失时机地首先恢复东北工业,提高东北工业的生产能力,以便回过头援助关内” 。第二,“若干年内在中国高级技术人员未养成时,聘请苏联设计组是一种迅速、省钱又十分稳当的办法。”…… ——《陈云文集》第2卷,第357、358、359页教师活动2 提出问题: 1.新中国的工业水平如何? 2.为何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作为重点? 3.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有哪些现有的资源可以利用? 教师拓展: 东北具备一定工业基础的原因,苏联本身的工业水平以及当时的中苏关系。学生活动2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从“钢产量”、“发电量”等关键指标分析中国50年代初的工业水平。 2.阅读材料二,结合现实,分析为何对新中国来说,工业建设迫在眉睫?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现有的工业基础”、“苏联可以提供一定援助”等情况。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数据,了解新中国工业薄弱的情况,意识到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重要性。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环节三:一五启航 迎难而上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2.观看纪录片,通过了解从日本关东军100部队留下的废墟上,建立起长春一汽的过程,体会建设过程的不易。教师活动3 提出探究问题: 1.“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一五计划”正式开始于何时? 教师点拨: 提醒学生关注“重工业”这一关键词。划分一五任务的三个层次。 教师拓展: 讲述劳模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等优秀人物的故事。学生活动3 1.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2.观看视频,了解各地青年奔赴长春一汽投身建设时面临的困境。活动意图说明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提升材料分析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环节四:一五计划 成就斐然 材料一 5年间,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共达493亿元,超过原定计划的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全国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亿元。施工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921个,到1957年年底,全部投入生产的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109个。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 材料二 就工业布局来看: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最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 材料三 1957年,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也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半数以上投放内地,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进。 ——上述三段材料均选自:洪向华 石建国《“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 1.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找到一五期间的成就; 2.将这些成就落实在地图上; 3.观察图文和视频,感受那个热火朝天的激昂岁月。教师活动4 1.提出探究问题:到1957年时,“一五计划”完成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就?具有怎样的意义? 2.引导学生将建设成就落实在地图上。 3.播放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厂的视频。学生活动4 1.分析材料,阅读教材,了解“一五计划”完成的情况。 2.将重要建设成就落实在地图上。 3.观看视频,感受当时振奋人心的建设激情。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自主探究找出建设成就,结合地图落实,培养时空观念。观看视频,了解当年从无到有的突破,增强家国情怀。环节四:制度建设 国之基石 材料: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的组织形式。……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视频:1954年纪录片《庄严的一票》片段教师活动5 介绍背景:回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提问:根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全国人大职权期的限是到什么时候?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毛主席对政协的定位。 播放视频。 引导探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何时召开?通过的重要文件是什么?这部文件对我国的根本制度作了怎样的规定?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在新生政权巩固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以澎湃的热情投入建设,那是一个激扬奋进的时代,也是一个成绩斐然的时代。正因有当时的奠基,才有今天“基建狂魔”般的建设实力,因为当时的奠基,才有今天的安定和富足。学生活动5 1.回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知识,体会从政协到人大,都体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 2.阅读材料,分析随着人大的召开,政协职能发生的变化。 3.观看视频,了解民主选举的过程。 4.阅读教材,找出探究问题的答案。 5.归纳总结,表达感悟。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研读材料,分析我国民主建设的历程,提升史料研读能力;观看纪录片,了解人大代表民主选举的过程,感受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增强家国情怀。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 基础过关: 1.“力争外援和自力更生要结合起来”,“一五计划”期间我们获得的外部援助主要来自于( ) A.俄国 B.美国 C.日本 D.苏联 2.“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就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陈云这个论断中“带头的东西”在“一五计划”中体现为( ) A.轻工业 B.重工业 C.农业 D.服务行业 3. 宪法是法之统帅,是一国法律的“母法”和根本大法。下列哪项属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能力提升: 1. 自1953年至今,鞍钢累计生产销售钢轨2000多万吨,铺轨长度近42万公里。在京广线、京哈线、京沪线、京石线、沪杭线、郑西线、胶济线、温福线、福夏线和台湾环岛铁路等,都能看到鞍钢钢轨。这说明了( ) A.一五计划为以发展交通行业为主要任务 B.一五计划将中国工业提高到发达水平 C.一五计划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D.鞍山钢铁公司是一五计划中最重要的企业 2.“想当年我十八岁学会了开汽车,摆弄那外国车我是个老内行,可就是没见过中国车啥模样,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了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这首歌中提到的“国产汽车”诞生于( ) A.长春 B.沈阳 C.鞍山 D.北京 实践探究: 1.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建成于一五计划的企业或工程?它涉及什么领域? 2.你所在的城市至今是否还保留苏式建筑,了解它建成于什么时期?分析为何那一时期中国的建筑会呈现那样的特点?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涉及到新中国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建设。经济建设体现在“一五计划”,从百废待兴到奠定基础,其中既有清晰的感情线索:从全国上下迫不及待改变落后面貌,到艰苦奋斗贡献才智,再到取得成就时期的振奋人心;也有结合国情、寻找援助、实事求是的理性分析。这一部分学生课堂兴趣浓厚,任务完成情况较好,部分同学对将成果落实在地图上这一任务感到有点困难,改进方式是教师先利用地图和学生一起梳理一遍,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部分理论难度较大,通过回顾政协会议民主建国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制度建设的基本逻辑。教学中生成了一个问题:学生不太理解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酌情对相关政治常识做一点补充。
作业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一五计划”。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1: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
作业目标2:知道“一五计划”的成就和历史意义。
作业目标3: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作业目标4: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必备知识】
一五计划、第一届全国人大、五四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业内容】
一、选择题:
1.图1-图4的邮票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 )
图1 机器制造 图2 石油 图3 交通运输 图4 煤炭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以发展交通运输为主
C.彻底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 D.轻工业也相应得到发展
2.申纪兰代表参加了建国以来全部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列符合她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历的是( )
A. 听到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B. 为确定新中国的国歌、国旗投票
C. 参与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投票 D. 激动于改革开放决策的提出
二、材料题:
3.新中国成立后,将什么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经过了严谨的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6日,陈云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中国是个农业国,……现在我们是在粮食、棉花上打算盘:中国从大清帝国开始,就从外国买棉花、粮食、石油,现在我们如果还把外汇都用来买这些东西,哪里有钱买机器搞工业建设?所以,要先解决棉花、粮食的问题。”
——《陈云文选(1949-1956)》,人民出版社
材料二
表1 战争初期中美两国陆军师编制装备对比表
装备编制 美军陆军师 志愿军入朝时的编制
坦克 149辆 0辆
高射炮 64门 0门
火箭筒 543具 27具
汽车 3800辆 0辆
无线电通信机 1600部 20部
资料来源:徐焰:《朝鲜战争中经济实力较量》
材料三
图5 1954年发行的宣传画 图6 20世纪50年代宣传画
(1)阅读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陈云认为应该优先发展什么?他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的表格1反映了哪场战争的实力对比?这一对比暴露了中国的什么问题?这场战争即将结束时,中国编制了什么经济发展计划?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什么?该时期中国的建设获得了来自哪一国家的援助?
4. “一五计划”将不少重点项目放在东北,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考量。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31 年九 一八事变后,为把东北变为日本侵略战争的战略物资供应基地,“满铁”开始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工业区多为化工、油脂企业,这一地区正好处于城市的上风向,工厂的烟尘可直接飘散沈阳市区,因而加重了城市空气污染,使中国居民深受其害;食品工业与化学工业混杂在一起,这给食品工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奉山、奉吉两条铁路横贯铁西市区,也给日后铁西区交通系统的优化设置了障碍。
——孙鸿金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
材料二 东北背靠苏联,南邻朝鲜,有着良好的东北亚区域发展环境。此外,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铁路交通发达。正因如此,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中共中央较早地开始了对东北地区工业大规模的经略与建设。
——石建国《东北工业化研究》
材料三
图7 一五计划工业分布(局部)
(1)材料一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于怎样的目的对沈阳进行了工业建设?日本对沈阳的工业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一五计划”将不少重点项目放在东北?
(3)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图7的A、B两处分别为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什么重点企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二、材料题:
3.(1)应该优先发展农业;理由:中国是农业国,农业是发展工业的基础。
(2)朝鲜战争(抗美援朝);
暴露的问题:中国的国防工业非常落后;一五计划。
(3)重工业;苏联。
4. (1)目的:为日本侵略战争的战略物资供应基地;
问题:不注重环保,不重视食品安全,规划不合理。
(2)原因:东北背靠苏联,南邻朝鲜,有着良好的东北亚区域发展环境。矿产丰富,铁路交通发达。
(3)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B:沈阳第一机床厂